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新格言是什么
好象格言一直没有变过啊!一直都是“更快、更高、更强” 不过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都有个很有意义的口号: 据了解,为一届奥运会提出口号的做法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并不普遍。
“在历史中扮演你的角色(PlayaPartinHistory)”是组织者为鼓励当地居民而在宣传活动中使用的口号。
这些宣传活动因缺乏系统的组织、主动推介意识不足而效果一般。
不过,从这届奥运会开始,口号作为一届奥运会重要的标志性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的重视。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是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空前的一次团聚——在经历了美苏互相抵制的莫斯科奥运会和洛杉矶奥运会,以及被朝鲜抵制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现代奥运会终于在多年低潮之后迎来了一次大团聚。
巴塞罗那奥运会响亮地喊出了“永远的朋友”这一口号,不仅强调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友谊与和平的永恒主题,表达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的期盼与心声,更试图以此来赋予巴塞罗那奥运会荣耀的历史地位。
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分享奥林匹克精神”这一口号是由悉尼在1992年提出的。
当时,悉尼正在申办第二十七届奥运会,这一口号实际上是首先作为申办口号出现的。
这句口号从申奥一直沿用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落幕。
令人叹服的是,“分享奥林匹克精神”从悉尼申奥开始就几乎成了悉尼奥运的精神领袖,它启发和感召了悉尼奥运会的视觉设计、形象推广等一系列活动,为悉尼奥运会整体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美国盐湖城获得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但盐湖城随即陷入了不尽的申办丑闻之中。
在其组委会主席因此而去职之后,新上任的盐湖城奥组委主席认为,盐湖城冬奥会迫切需要重新树立和端正自己的公共形象。
“点燃心中之火”(LighttheFirewithin)的口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了舞台,“圣火”是正义与纯洁的象征,而燃烧在内心的“圣火”当然也就暗喻了这届冬奥会正义的内在心灵。
《点燃心中之火》还被谱写成这届奥运会的会歌,并作为一个设计理念成为其开幕式的主题。
“点燃心中之火”是现代奥林匹克历史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口号案例:这个口号不仅含义深刻,饱含激情,感人至深,而且提供了极强的视觉表现力,为各项奥运实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并对树立赛会的公共形象贡献良多。
“点燃心中之火”被国际奥委会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句奥运口号。
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希腊人热情而自豪地喊出了“欢迎回家”(WelcomeHome)的口号。
这其中不仅包含了雅典奥运会对全球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最诚挚、最热烈的欢迎盛情,更充分表达了希腊作为奥林匹克发祥地对奥运会重归故里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什么
谁提出的
“更快、更高、更强。
”这一格言是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
迪东是顾拜旦的好友。
1981年他在巴黎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
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为该校的校训。
顾拜旦对此非常赞赏,也得到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称道。
以后经顾拜旦提议,并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
1920年在第6次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构成部分的决定,这一格言便正式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
奥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又称奥林匹克口号或奥林匹克座右铭,是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
其内容是:“更快、更高、更强”(英文:“Faster,Higher,Stronger”,拉丁文:“Citius,Altius,Fortius”)。
从奥运格言中体会到的
为了表达奥运会崇高的原则及理想,近代奥运会创始者古柏坦爵士,亲自设计了许多仪式及规章,并把它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上具体化的表现出来,这些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会旗、会歌、会徽、格言等,均深具有教育的意义,再由人们透过视听的感受,从肃穆的气氛中去领会、体味一番。
古柏坦会一再地强调奥林匹克仪式的重要性,他说:“在奥林匹亚,人们聚集着,瞻仰过去并寄望未来,因此古代奥运的仪式亦适用于复兴中的近代奥运会,这种仪式是由飞逝的时光,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同时这个盛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
” 奥林匹克的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幕典礼、颁奖仪式、闭幕典礼。
宣誓仪式含运动员、裁判员及国际奥会新任委员。
格言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Faster,Higher,Stronger, 是励运动员要继续不断的参加运动、努力求进步与追求自我的突破。
原文为古拉丁语 Citius,Altius,Fortius,由一位古柏坦的好友,巴黎阿尔克依学院Arcueil College老师迪登 Henri Didon (多明尼加神父)于1890年左右首先使用,他为了使全班学生第一次到室外运动场上去参加运动,当时他以这种口与来鼓励学生。
这三个字给了古柏坦极深的印象及体会,决定为国际奥会所采用,遂于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在安特卫普举行时兴五环旗同时正式出现奥运会中。
“更快、更高、更强”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这句格言是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在其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鼓励学生们时说的:“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
”顾拜旦借用过来,成为奥林匹克格言。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
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
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奥林匹克和真善美>>的演讲稿
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的交往越来越紧密了,但同时也出现了非常激烈的国际冲突,再加上人类掌握了毁灭自身的武器手段,使人类社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
另外,当代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很多需要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环境、难民、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等。
奥林匹克运动希望能成为沟通各国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希望通过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
以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为格言 写一篇演讲稿
坚持就是胜利 胜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即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胜利的标志,也可以这样说,坚持就是胜利。
古往今来,许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坚持而取得胜利的吗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他靠的是什么
还不是靠坚持而已,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本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外国名人杰克·伦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
他坚持把好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
终于他成功了,他胜利地成为了一代名人,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也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这也就像似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
坚持就是胜利,它胜利了,最终赢得了比赛。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
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
说透了,这还是坚持。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
同样道理,绳子才能把木锯断。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
奥林匹克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
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
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以及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
《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可高度概括为“和平、友谊、进步”。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
正如国际奥委会第四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 :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年青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
奥林匹克宪章明文规定,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内容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世界;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
英语作文奥林匹克运动员的精神
faster ,higher and stronger.附:1. The Olympic motto is Higher, Faster, Stronger.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
2.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participate.奥林匹克运动会重在参与而不是取胜。
3. Taking drugs before the Games is considered cheating and against sportsmanship.赛前服用药物被视为作弊,且违背运动精神。
4. The Olympic oath encourages athletes, coaches, and officials to observe the rules and to follow the spirit of sportsmanship.奥运会誓言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遵守规则,发扬体育精神。
5.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unity and fair play.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6. The Olympic Games help promote a better and more peaceful world.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助于实现一个更美好、更安宁的世界。
7.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Games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比赛中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8. By undergoing 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tough competition, the athletes grow in strength, endurance and discipline.在经历了激烈竞争的压力与紧张之后,运动员在力量、耐力和纪律方面都有提高。
9. The athletes must learn to respect and to cooperate with people from many nations during the Games.在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学会尊重并与来自许多国家的人们合作。
10. After the hard training of a life time, every athlete deserves a medal in the Games, no matter whether he won or not.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在奥运会上无论成败,每个运动员都应获得一枚奖牌。
11. Team-work is essential to a football match.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
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
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际奥委会 1894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一切有关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
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
国际奥委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4人。
主席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一般任期八年,连选可再任四年。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关规定 1.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为长方形、白底无边、中间有五个套联的彩色圆环。
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2.奥运会宣誓仪式 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主办国最著名的运动员宣读誓词: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将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定。
之后,裁判员也要举行宣誓仪式。
3.奥运会奖牌 奖牌分金、银、铜三色,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奥运会举办期限 从1932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规定,夏季奥运会的时间不得超过16天,冬季奥运会不得超过12天。
三、现代奥运会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还很少,奥运会项目无严格规定,基本上由东道国决定。
因此,头几届奥运会不仅一些项目中的单项变化较大,而且大项也不稳定,还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不很广泛的项目,如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
随着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先后建立,奥运会项目逐渐趋向稳定。
为了使奥运会在项目的设置上符合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季奥运会至少应包括下列大项目中的15个,才能举行。
1963年,国际奥委会确定了这些夏季奥运会大项目的比赛顺序是:田径、游泳、摔跤、体操、举重、曲棍球、马术、击剑、赛艇、拳击、射击、现代五项、帆船、篮球、皮划艇、自行车、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项。
1972-1984年,奥运会比赛大项一直固定为21项。
第24届奥运会则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网球两大项目,使夏季奥运会的大项目达23个,单项数达237个,其中男子占151个,女子占72个,男女混合项目为14个。
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批准条件是:夏季奥运会男子项目至少要在4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女子项目至少要在3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
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回答者:lhsxhxh - 探花 十级 3-7 09:061893年春,在顾拜旦积极建议下,由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出面,邀请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着重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构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明确支持。
但由于不少国家表现冷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但这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翌年一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广求意见。
与此同时,顾拜旦四处奔走,寻示支持。
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国,提出了再次举行国际体育会议的建议,向各国体育组织发出了参加国际协商,共同重建奥运会的恳请。
但是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仍然对顾拜旦的建议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对。
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寻求支持,顾拜旦把目光转向政界。
他和他的支持者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并最终取得希腊、比利时、瑞典、挪威和俄国的不少头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以及教育界、科学界名流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协商,政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影响了很多国家体育组织的态度。
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39个体育组织都表示将派代表出席大会。
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
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大会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职业化问题。
经过争论,决定遵循业余运动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
而后,会议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
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并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
巴黎国际体育会议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
宪章强调了奥林匹克远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
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凯拉斯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
大会还选举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国)、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龙教授(美国)、可姆普特希尔勋爵(英国)、赫贝尔特(英国)、费伦茨 ·凯万尼(匈牙利)、古特一雅尔科沃斯基(波希米亚)、苏比亚尔(阿根延)、卡夫(新西兰)、卢克齐·帕利伯爵(意大利)、放·布齐伯爵(比利时)、丹德时亚·卡拉法大公(意大利)、黑衍哈特(德国)。
会议规定法语(现为英、法两种语言)为国际奥委会法定语言。
大会还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划船、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于巴黎举行,后来考虑希腊为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在希腊举行比在巴黎意义更重大些,顾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见。
大会决定把第一届会期改在1896年,鉴于古代奥运会遗址奥林匹亚已成了一片废墟,会址改设在希腊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选手的业余资格作出详细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以及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以体育为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
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
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
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
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
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
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
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
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
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
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
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
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
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
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
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
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
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
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
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
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
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
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
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
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奥林匹克
奥林匹亚深埋在地下1,500年之后,在1896年重新於希腊这个奥运会发源地站上舞台,并且经过将近百年发展之后,国际奥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团体组织,目前更拥有200个会员单位,影响力更是超越联合国。
这种地球村的形成,与古代奥运会只限於希腊人参加相对照,实在难以想像。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基督教禁欲及限制身体发展的教义,逐渐受到挑战,宗教改革者反对基督教所谓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说法,逐渐注重身体的锻鍊,提倡健全的身与心。
8世纪开始,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及古代奥运会的精神,被一些历史学者提出来讨论,并开始有人前往神秘的奥林匹亚实地考察。
1722年法国传教士 Bernard de Mantfancon 最早提出发掘奥林匹亚的构想,但是因为找不到实际的地点而作罢。
1829年法国考察团首次比较大规模的挖掘奥林匹亚,并且发现一批古代奥运会的文物,运到巴黎博物馆去展览,一时造成非常大的轰动。
但是此举被希腊人认为希腊的遗产遭到窃占,由希腊政府出面阻止挖掘工作继续进行,使得奥林匹亚的古代文物又埋在地下将近50年。
1870年代,德国考古学者向德皇游说,希望能由德皇出面,与希腊政府协商继续挖掘奥林匹亚,德皇向希腊政府保证,挖掘工作继续进行,所有费用由德国出,挖出来的文物属希腊政府所有,并且在奥林匹亚兴建博物馆,将出土的珍贵文物在当地展出,仍是希腊政府的财产。
这个保证希腊政府接受了,从1875年开始,挖掘工作继续进行,并且有了极大的进展和收获,出土的古奥林匹亚文物大量发现,整个奥林匹亚的原貌几乎完全重现。
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提议,最早是在1793年由德国的教育学者 Guts Muts 所提出,但那时根本没有人理会。
1852年 Ernst Curtius 再度提出呼声,并且在希腊大力鼓吹,获得回响。
1859年由希腊人 Captain Zappas 在雅典成立第一届「全希腊运动会」,仿照古代奥运会模式举办,并且只限希腊人参加。
之后,同样的运动会在1870、1875、1888及1889年举办,不过因为规模不大,项目每届都在改变,而且时间无法固定,未受到太大的重视。
同时期在欧洲各地,现代体育逐渐发展,并且陆续发展成国际体育组织,第一个成立的是国际体操总会,成立於1881年,之后十余年之间,欧洲的体育发展蓬勃,恢复奥运会的时机也逐渐成熟。
经过现代奥运之父古柏坦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的奔走,奥运会在1896年重新出发,成为现今最重要的世界大事。
法国出生的古柏坦,对於古代希腊历史却是情有独钟。
1871年普法战争,地大物博人口多的法国却被普鲁士打败,古柏坦归因於法国人缺乏运动导致的体力问题是战败的主因,当时就提出教育及体育报国之道。
他在1883提出举办类似古代奥运会的构想,但是不能仅限於一个国家参加,而是应广邀各国参赛,将古代奥运会的精神和理想推广出去。
古柏坦的国际体育观念具有鲜明的和平主义色彩,在他看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了战争,而体育比赛是人们相互沟通、消除误解和偏见的最好方式。
他认?古奥运会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古希腊各城邦的共同性与和平理想,因此,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古柏坦构想按照古奥运方式和现今条件,筹设现代奥运会。
1892年,古柏坦在法国的 Sorbonne 大学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生」为题发表演讲,首次将跨国性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想法提出来,不过当时得到的是冷淡的反应。
但是他并不气馁,1893年他到各国去宣扬理念,致函各体育团体和组织,接触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人士,在美国受到的回响远较欧洲来得大,在欧洲也逐渐得到较好的回应。
1894年1月,古柏坦发出邀请函,在6月16日至24日在巴黎召开国际体育会议,应邀参加的有欧洲之外美国及纽西兰等共有12个国家的49个运动团体79位代表。
1894年6月23日,国际体育会议通过成立组成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古柏坦担任秘书长,并起草奥林匹克宪章,确定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选出第一任主席是希腊人 Demetrius Vikelas 。
这一天也称为「奥林匹克日」,用来永久纪念国际奥会成立及奥林匹克运动会复兴的重要日子。
原本古柏坦希望现代奥运会在自己的家乡法国举行第一届,但因众人表示奥运会是发源於希腊,所以希望第一届的现代奥运会能在希腊举行,因此决定1896年第一届的现代奥运会由希腊举办。
不过因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奥林匹亚已经无法举行奥运会,因此由希腊政府在雅典兴建一座大理石运动场,做为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第一届奥运会就在雅典举行。
奥林匹克运动会於是从此复兴,并且在扩大参与面的理念下,逐渐走向世界化的舞台。
奥林匹克活动( Olympic Movement,大陆翻译成奥林匹克运动) 的思想体系包括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及其宗旨和格言等,他们都属於一个统一的范畴,包含在《奥林匹克宪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