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读书的格言或故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关于格言的小故事
关于格言的小故事真诚待人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
有一天,他救起一个掉到深水沟里的孩子。
第二天,佛来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马车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
见到弗莱明,绅士说:“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我今天特地过来向你你表示感谢。
”弗莱明回答:“我不能因救起你的孩子就接受报酬。
”正在两人说话之际,弗莱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
绅士问到:“他是你的儿子吗
”农民不无自豪的回答:“是。
”绅士说:“我们订立一个协议,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能象你一样真诚,那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让你自豪的人。
”弗莱名答应签下这个协议。
数年后,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发明了抗菌药物盘尼西林,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
有一年,绅士的儿子,也就是被弗莱明从深沟里救起来的哪个孩子染上了肺炎,是谁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来了回来
是盘尼西林。
那个气质高雅的人是谁呢\\\/他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绅士的儿子是谁呢
他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
本杰明。
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们如果真诚的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
弗莱明因为真诚才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成才的机会。
老丘吉尔也因为真诚才挽救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并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
关于读书的故事,名人名言,
读书的名人名言1、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0、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的故事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鲁迅 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9、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
”“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
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10、凿壁借光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11、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2、囊萤映雪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
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3、欧阳修 苦读的故事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4、宋濂 苦读的故事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5、范仲淹 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关于自信的故事\\\\格言
两个关于自信的故事 一个是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
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
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
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另一个是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
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
一定是乐谱错了
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
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雨 果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
——布莱希特 地狱中最炽热的地方是为那些在伟大精神考验中保持中立的人准备的。
——但 丁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拿破仑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大仲马 固执也有好处,自己明天的思想今天可以知道。
——G.B.
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周晋峰故事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2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望采纳,谢谢
关于春的故事和格言
8月7日上午。
陕西省军区兴庆路干休所。
绕过一棵无花果树,上二楼,开门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这正是我们的采访对象———78岁的老战士田进春老人。
茶几上摆着纸笔,老人刚刚写完一张简历。
“你看看,我做过地下党,当过小学的党支部书记,还做过军人服务社的主任。
没有什么突出成绩。
”花白头发、气色很好的老人笑着。
说话间,老人的女儿来了,她找出老人家乡山西汾阳的一本地方杂志,翻出一篇文章———《刘胡兰式的小共产党员》,这篇人物小传记载的英雄形象就是田进春。
田进春出生在一个开明绅士之家。
1938年春,日寇入侵汾阳后,她的父亲田极寿利用在村里担任闾长为掩护,积极支持抗日。
家里的深宅大院成为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站。
田进春那时只有11岁,活泼机灵,个头小,不被敌人注意,经常为抗日政府转送情报。
13岁时,她秘密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连我家人都不知道哩
”眼前的老人还是笑着,流露出当年的精灵气儿。
革命信念的熏陶,加上父亲榜样的力量,让她多次机智地保护了党组织和八路军。
抗日干部在家里开会,田进春就去放哨。
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不慌不忙地把干部引到院子里,帮他们在柴垛、炭窑里躲好。
一次,八路军干部李平和几名同志从山上下来刚端起饭碗,一个暗哨进来说,鬼子的便衣来了
田进春推开后窗让他们跳进后院藏起来。
没想到从前门进来的鬼子特务耍了个花招,以抗日干部的口气说,给八路军预备的粮食和鞋在哪里,我们奉山上之令下来取走。
要知道田进春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闪失。
她见来人鬼头鬼脑,就也兜起了圈子,说,什么八路军,什么鞋子
我不知道是咋回事。
村外忽然枪声大作,那家伙不敢久留,溜了。
那位在柴草垛子里躲过一劫的八路军干部李平,抗战胜利后与田进春结为夫妻。
“其实这一次不是最惊险的
”老人说起惊险二字依旧笑语盈盈。
194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队日本鬼子闯到田进春家里,要他们交出八路军。
母亲被鬼子打了一个耳光。
父亲被逼跪在地上,洋刀在他头上晃来晃去。
田进春也被鬼子和伪军围住了,鬼子的刺刀寒光闪闪。
“这群家伙问我要八路军。
我说白天上学,晚上回来就睡觉啦,没有见过八路军。
他们又问见过大枪吗
”老人比画着,“当然说不知道啦。
” 1984年,田进春离休后,喜欢写诗和书法。
她用诗作记录当年的情景:那时十三四,懵懂一少年。
正值抗日期,读书两三年。
秘密参加党,服务联络站。
文件和公款,责任在一肩。
鬼子刺刀闪,逼我吐真言。
红心向着党,舍命保安全。
将要参加“百名抗战老兵入城式”活动的田进春老人说:“我要通过入城式,再次告诉人们,胜利来之不易。
”
有关金钱的格言、故事
关于金钱的有关格言希望通过这些格言、警句使我们每个同学对金钱有个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金钱观。
1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送入坟墓2 金钱可以使你上天堂,也可以送你下地狱3 财富不是朋友,但朋友却是财富4 金钱是海水,越喝越渴5 金钱是最清白的,同时也是最肮脏的6 没有金钱是悲哀的事情,但金钱过多则倍加悲哀7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8 金钱是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出一生的不幸9 金钱并不就是幸福,一个人即使贫穷也能幸福10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11 把金钱当作上帝,金钱就会象魔鬼一样来整治你12 我们手中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13 获得金钱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14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而在真理15 金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16 金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17 你越爱金钱,那金钱就越害你,直至你死亡18 金钱是好的奴仆,是坏的主人19 金钱是无底的海洋,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淹没在其中。
21 金钱本身无好坏,要看怎样利用它。
比尔很少关心钱的问题,也不在意自己股票的涨跌。
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
他经常会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简直毫无意义。
”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
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再容纳他们的汽车。
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
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
”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
比尔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用钱:“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
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所以即使是花几美元钱,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