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姓颜氏的都有那些人当官
颜 宗广东省南海人,画家。
举人出身,曾任知县,后部员外郎。
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
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之推字介(公元531-约591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
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
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
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学者、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
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有没有兄弟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长安人。
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祖籍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十三世祖颜含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历七世,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传四世而至颜真卿。
颜真卿幼年失怙,随母殷氏寄居舅家。
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
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
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
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
26岁进士及第,28岁通过吏部铨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由此踏上仕途。
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勤谨,忠贞刚烈,并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正值李唐王朝经“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李唐王朝的统治达到顶峰。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于已有的文治武功,纵欲享乐,沉湎酒色,重用奸臣、外戚,朝廷内部政治,朋党相争。
加之玄宗好边功,广置辑度使,边疆各辑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为安禄山、史思明觊觎中原大开方便之门。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疏于防范,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即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便掠取京城长安。
其时,颜真卿正在平原太守任上。
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早已觉察到安禄山的阴谋,上任伊始,便积极布防、加固城池。
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他独举义旗抵抗叛军,并被附近各郡推为盟主。
颜真卿率部在堂邑大败叛军,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次胜利。
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击叛军的信心。
颜真卿部的积极抵抗,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但由于朝廷的,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致使唐军坐失战机,唐玄宗不得已出逃成都。
颜真卿孤守平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弃城 至德二载(757年),颜真卿因其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封为宪部尚书。
他恪尽职守,举察不分亲疏,不畏权臣,满朝文武为之震摄。
颜真卿的刚正、耿介为奸佞之辈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贬外任。
永泰二年(766年)竟由刑部尚书任上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
虽屡遭贬谪,颜真卿忠君爱民之心不改。
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处江湖,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
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佳誉载道。
饶州地方,宋以后往往将他与范仲淹并提,称“颜范遗风”。
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辑度使李希烈与淄青辑度使李纳勾结,占据许州, 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
第二年正月攻陷汝州,包围郑州,威胁洛阳。
唐德宗受卢杞挑唆,竟派年已74岁的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颜真卿赴李希烈部劝谕。
颜真卿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以“君命也,焉避之”的崇高使命感自励,大义凛然,仅携侄子、家僮数人前往许州。
在李希烈以宰相一职劝诱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胁的情况下,颜真卿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的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身亡,享年77岁。
诏赠司徒,谥“文忠”。
颜真卿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
其忠烈之辑,凛然正气,为后世所称道。
史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秋霜喷空,长虹贯日”。
《新唐书》本传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
颜真卿秉承家学,自幼研习音韵、文字训诂。
自28岁始纂《韵海镜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抚州任上增补至五百卷,后又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堪称巨制。
可惜此书至宋时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现已无法窥其全貌。
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尤其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
他主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文质相适。
此论较之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李华等人强调的“简易”、“简质”更为合理,与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
他的诗文创作先后辑成《庐陵集》、《临川集》、《吴兴集》各十卷,但均亡佚。
后人集遗而成《颜鲁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状疏、记、诗、赋等。
其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
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
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
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颜真卿以前,书法艺术承袭东晋以来的传统,书宗王羲之、王献之,书风秀媚。
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虽有创新,但始终未脱“二王”风格。
随着李唐王朝的繁荣、鼎盛,这种书风已不符合盛唐的审美需求。
颜真卿自幼习书,终生不废。
其书法艺术早年得自家传,自称“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
及长,师从张旭,并广泛借鉴秦篆、汉隶、北朝碑版与“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风,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颜真卿凭借其对文字法度的深究明鉴,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上追秦汉,承绪魏晋,取法民间书韵而终成一格,创立“颜体”。
其书一改[BR]“二王”书风的飘逸秀美,以雍容伟壮、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终确立了唐楷的法度。
影响所及,由整个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现代。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史评颜真卿的行草书“尤为奇特”,用笔“有篆籀气”,布局楷、行、草相杂,与“二王”秀逸的行书迥别,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均是性情之作,气势充沛,随情而发,一泻千里,无意于书而尤佳。
其精湛的书法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达相融合,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颜真卿身为一代忠臣而在书法艺术领域革故鼎新,创立“颜体”,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楷书法度的变革与最后定型。
历代重其人品,宝其墨迹,仅宋徽宗朝宣和内府即藏有颜真卿书迹200余件,至今尚存70余件,均为艺术珍品, 具有极高的艺术、文物价值 颜真卿一生仕宦大江南北,闲暇之时,常寄情山水,与友唱和,在青山绿水间留下了大量的书迹。
这些书迹,或为摩崖巨制,或为碑碣匾额;或长卷大作磅礴伟岸,或斗字二三惊世拔俗。
悠悠千载,万世流芳。
后人感其忠辑、敬其伟烈,纷纷题咏作赋,称颂颜真卿的功业、为人,赞叹颜真卿的艺术成就,并在颜真卿所到之地,建祠筑堂、修坊立碑,以示纪念与敬仰。
人们徜徉于墓园,流连于碑版,深深地为颜真卿雄浑博大的书法艺术和严如烈日的忠贞品辑所震撼。
一代宗师,英名永存。
颜氏家族源远流长,自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又鲁迁至琅琊临沂定居。
嗣后琅琊临沂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代不乏人,在家训、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卓著,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
1、颜世家训 中国人有著述家训的传统,在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以前,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属家训一类,卷帙都很小。
《颜氏家训》共7卷20篇,是颜之推一生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
主要内容有:(1)以儒家思想为家庭教育的基础。
颜之推说:“圣贤之书,教人诚孝”(《颜氏家训·序致》),“礼为教本,敬者身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道也。
”(《颜氏家训·勉学》)。
他要求子孙们从小就要研习儒家经典,“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至不失《诗》、《论》”(《颜氏家训·勉学》)。
他把父子、夫妇、兄弟关系视为人伦之重,认为“不可不笃”(《颜氏家训·兄弟》);又把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视为风化之要,加以大力倡导。
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教育后代,是颜之推写此家训的基本旨意。
(2)培养“德艺周厚”的人才。
《颜氏家训》开篇即把教育子孙“立身扬名”视为家教的主题。
在《名实》篇中,他又指出:“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他主张士大夫应该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修身慎行”,从而达到“体道合德”的“上士”境界。
颜之推在强调“德”的同时,十分重视“艺”对人的重要性。
颜之推所谓“艺”,主要指真才实学。
真才实学首先来自勤学苦读,“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内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颜氏家训·勉学》)。
另外,颜之推还教育他的子女,不仅要学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杂艺,如书、数、医、画、琴、棋、射等,即使是农工商贾也应该有所了解。
在重道轻艺的封建社会,颜之推重视技艺的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提出了全面切实的治家之法。
《颜氏家训》中的大多数篇章对于治家之法都有所涉及。
颜之推认为,在家中长辈必须以身作则,为子孙树立良好的榜样。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氏家训·治家》)。
同时要做到爱子与教子相结合,父母对子女要爱得其所,爱得其法,严格要求,勤于督导,决不能一味溺爱和放任,寓教于爱、寓教于生活之中。
他还主张治家应宽严相济,持家应“施而不奢,俭而不吝”(《颜氏家训·勉学》)。
他晓谕子弟要慎于交友,“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4)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颜之推主张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甚至要从胎教开始。
他推崇“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孕妇的言谈举止、饮食起居,都要以儒家的礼节加以约束。
对儿童应从小就进行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教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
如果从小不进行严格的教育,一味地溺爱孩子,那么等孩子长大以后,形成的恶习就难以更治,终将要败德破家。
第五,对儒学、佛学、道学、玄学、史学、文学以至文字学、音韵学、卜筮、医学、算术、历法、琴棋书画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琅琊颜氏家训嗣后颜氏子孙也有新作,但卷帙极小,且皆为《颜氏家训》的阐释和补充。
如颜真卿作《守政帖》(又称《告戒子孙书》)。
2、颜世儒学汉代,颜安乐与严彭祖师从眭孟学习《春秋公羊传》,而后创立了春秋学“颜氏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汉末颜盛至临沂后,仍以儒学传家,以弘扬儒学为己任。
其长子颜钦,精《韩诗》、《礼》、《易》、《尚书》,学者宗之。
颜钦之子颜含,“少有操行,以孝闻”(《晋书》卷八十八《孝友·颜含传》),他笃行儒家孝悌,善事寡嫂,并以孝道育子,对儒家重视实际和重民思想亦有所弘扬。
颜含率族南迁后,金陵颜氏家族在儒学领域多有建树,世传《周礼》、《春秋》、《左传》等。
南北朝时期,颜延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颜协博涉群书,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其子颜之仪、颜之推皆善儒学,其中尤以颜之推影响较大。
颜之推幼承庭训,对《周官》、《左传》、《礼》,皆有较深造诣。
他所作的《颜氏家训》,虽在一定程度上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其主旨还是儒家。
他以儒家的传统观点对立身处世、求学、修养、治家等问题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认识。
隋唐时期,颜游秦曾撰《汉书决疑》为学者所称,其侄颜师古注《汉书》时多资取其义。
颜师古是唐代著名儒学大师,因精于训诂,曾奉唐太宗之命撰修《五经定本》,在文字上统一儒学,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弟颜勤礼、颜相时皆传儒学、精训诂,兄弟三人同为弘文崇贤学士,一时传为佳话。
颜昭甫更被称为“硕儒”,尤明训诂,以儒学教育子女。
其子颜元孙、颜惟贞俱为一时名儒,其孙颜杲卿、颜真卿自幼传习儒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对他们影响至深。
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分裂,反对篡夺中央权力的阴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实践儒家重视群体利益、重视社会责任思想的光辉典范。
五代时,颜诩为后唐光宗时江西永新令,与颜翊、颜翔兄弟几人事继母以孝闻,笃志儒学,尤精词翰,严于礼法,而颜衎,以孝悌为时人所推。
宋代,福建龙溪颜慥、颜师鲁、颜耆仲、颜颐仲等,均为儒学传家的著名人物。
3、颜世哲学颜氏后裔有突出贡献的有“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和“颜李学派”的开创者颜元。
他们创立的“大中哲学”和“实学”体现了平民化的哲学思想。
明代思想家颜钧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自称对王阳明的“良知学”和王艮的“大成学”“会而通之”,而衍化成他自己的“大中学”。
所谓“大中学”,即颜钧自己所说的“大学中庸”之学。
在颜钧看来,“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精神命脉,所以他称之为“仁神正学”(《颜山农先生遗集》卷三《大学中庸大易》序言),说“大学中庸”四字是他的“一生行功”(《颜山农先生遗集》卷六《耕樵答问·晰大学中庸》)。
颜钧从《大学》、《中庸》阐述儒学的基本精神,并未超越前人,而将“大学中庸”四字各自作为独立哲学范畴,并使之错综变化,则是他超越前人的理论创新之处。
他认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人,人最可贵的是心,故人是“天地之心”,心是“人身之主”,且此“心”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神工莫测(见《颜山农先生遗集》卷一《急救心火榜文》)。
从贵心论出发,他强调人的主体精神与其能动作用,故以“自我”诠解“大学中庸”:“自我广远无外者,名为大”;“自我凝聚园神者,名为学”;“自我主宰无倚者,名为中”;“自我妙应无穷者,名为庸”。
此所谓“自我”即“心”,即认识主体。
颜钧以此来界定“大”、“学”、“中”、“庸”诸范畴,使之均从属于“自我”,从而显示“心”的至大至广、至园至神、至上至中、千变万化、妙应无穷。
然而,此“心”并非无所依归,而是“人人身有之”者。
他又说:“吾心精神只是一片”,“亦惟在此片中融性命道德尔”,“是故指一片之变化莫测曰神,聪明睿智曰精,生生无已曰性,分定不易曰命,一心直形曰德,曲畅旁通曰道。
”他把精神、性命、道德融入大学中庸之中,也就赋予其“大中学”以哲学与伦理的双重意义,而且要使“大学”、“中庸”发挥其“自能”,具备各种功用。
在他看来,“大学中庸”四字之中,“大以为学,庸乎其中”,“大”与“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与“庸”则为辅翼(以上均见《颜山农先生遗集》卷六《耕樵答问·晰大学中庸》)。
可见,颜钧的“大中学”有体有用,自成体系。
同时,他认为“心”作为哲学范畴,可以一分为二:一曰性情,二曰神莫。
所谓“神莫”,即“精神与莫能”的复合词。
他说:“心之精神是谓圣,莫能载大,莫能载小为中庸。
无非立己达人,人人好仁无尚,心心知秉莫能,以遂精神,为时时、生生、化化、循环无始终也。
”(《颜山农先生遗集·辨精神莫能之义》)这样,颜钧又把精神莫能与大学中庸结合起来,赋予其“大中学”以精神力量和神秘主义色彩。
以此为基础,他不重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重教人如何“做人”“救世”,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乃至宗教救世精神。
他希望人们放落名利心,尤其劝告青年士子不要“谜痼”科场,追逐功名利禄,要有勇气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他深切地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在其《耕樵问答·急求溺世方》中,他大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认为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之“责在君臣”。
还为此提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急急拯救”的方案,要求朝廷救民于水火,免除人民所受的压迫和痛苦。
颜元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反理学思想家。
他主张经世致用、躬行践履,强调“习行”与直接经验,反对理学之“理在事先”、“心外无理”说,认为“气外无理”。
他经历了从尊信理学到批判理学的过程,他从“事物之教”的立场出发,认为汉儒训诂、晋人清谈、佛道虚无、宋明理学等一切无关实际的学问都是虚学,应置于摒绝之列;他从“习行经济”的“实学”立场出发,对宋儒“全不以习行经济为事”、理学尚虚主静进行激烈批判。
他把矛头主要指向程朱理学的同时,对陆王心学也进行了批判。
他对陆王事功表示了相当的敬意,但认为程朱、陆王两派学术本质不二,都是“镜花水月幻学”,同属“杀人”理论。
在批判虚学的同时,他主张振兴“实学”,强调应用“学问”,通过实践验证学问。
他继承陈亮“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观点,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的著名论点。
他还作《宋相辨》、《宋史评》,明确表示推崇王安石之学行,认为“德”、“行”要通过“艺”体现。
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卒为天地造实绩,而民以安,物以阜”(《上太仓陆桴先生书》,《习斋记余》卷三)为职志,力斥空谈,创造、振兴了实学。
他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担荷圣道、转移风气。
他主持漳南书院时,对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注意以实学育人,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
他和学生一起“讨论兵农,辨商古今”,“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漳南书院记》,《习斋记余》卷二),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全面教育。
他的尚实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实学思潮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4、颜世文学颜延之是著名南朝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一起被誉为南朝宋“元嘉三大家”。
钟荣《诗品》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缕金。
”谓谢诗自然天成,颜诗却雕章琢句,是一种人工美。
颜延之诗今存29首,为后人称道的主要有《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五君咏》及《秋胡行》等。
他的散文和骈文也有相当的成就,是刘宋前期的大手笔。
其作品选入《文选》的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阳给事诔》、《陶征士诔》、《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和《祭屈原文》。
但影响较大且在写法上又有特色的是《庭诰》和《赭白马赋》。
颜之推的传世之作除《颜氏家训》外,还有《观我生赋》。
《观我生赋》是自传性的大赋,是以颜之推的一生经历为主要描写对象,兼述社会动荡及与国家丧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把人生浮沉与社会变迁自觉地结合起来,以赋的形式加以表现。
这种写法属首创,显示了作者驾驭丰富素材、擅长叙事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始终以比较理性的学者目光回顾历史、反观人生,这也是《观我生赋》的独特之处。
《观我生赋》讲究对仗、句式骈偶、运用典故等带有明显的南朝赋的特征,但作品的创作精神和语言风格明显受到北朝文学的影响。
可以说,《观我生赋》是南北文风交融的产物,是将南朝文学优秀的艺术手法与北朝文学的写实精神相结合的尝试。
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他的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
他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主张文质相适。
他喜与文士接游,公务之暇,每以主持诗文酒会为乐,网罗了济济名士,被时人视为一代文宗。
与他有文字往还的有李白、岑参、元结、卢纶、戎昱、诗僧皎然、道士吴筠、处士陆羽、隐士张志和等。
颜真卿能诗善文,笔耕不辍,志存不朽。
文集有《又庐集》(又作《庐陵集》)、《临川集》、《湖州集》、《礼乐集》各十卷,此外尚有《颜氏家谱》一卷、《历古创制仪》五卷等,合《元陵仪注》及《镜海韵源》三百六十卷,可谓洋洋大观。
惜至宋代已散佚大半。
他的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独具特色,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
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
其诗作存留甚少,较有名的有《咏陶渊明》、《赠裴将军》、《刻清远道士虎丘诗因而继作》、《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作》等。
颜真卿行文,体制大略有:赋、表、奏、议、疏、记、序、书、帖、判、碑铭、墓志、仪注等,多属于实用性的,又多系时人、时事、时文,加之颜真卿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风格,就使得其中很多作品的价值,于文之外更偏重于史。
不仅是研究他本人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颜仁郁幼承庭训,饱学多才,胸有大志,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篇,分为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等十门,每门各十首。
百首诗篇,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所以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流入京师,被尊称为“颜长官诗”。
颜光敏聪明好学,工诗善书,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对《大学》章句尤得奥旨。
他曾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交游,互相唱和赠答,共同讨论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诗家的得失;又与宋荦、田雯、曹禾、林尧英、王又旦、曹贞吉、谢重辉、汪懋麟、叶封十人,结为“十子诗社”,众推颜光敏为盟主,刻有《十子诗略》。
而与颜光敏最为知己者,莫过于顾炎武和孔尚任了。
颜光敏所著《乐圃集》是顾氏校订完稿的;而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颜光敏为其题写书签。
颜光敏与孔尚任是故土至交,情同手足。
颜光敏著有《乐圃集》四卷,《朱信堂时艺》一卷,《训蒙日纂》二卷,已付梓。
《未信集》一卷,《颜氏家诫》四卷,《旧雨草堂》二卷,《南行日记》一卷,未刊。
其诗成就较显著,他的《太华》、《伊阙》被世人称为佳品;《思悲翁》、《战南城》亦有白居易讽喻诗之遗风。
6、颜世史学颜师古曾参与《隋书》的编修。
据刘知几考证:“隋史当开皇仁寿时,王邵为书八十卷,以类相从,定其篇目,至于编年纪传,并阙其体。
炀帝时,唯有王胄得所修《大也起居注》,及江都之祸,仍所散逸。
皇家贞观初,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共撰《隋书》,五十五卷,与新撰《周书》并行于世。
”《隋书》叙事简练,文笔严谨,品评人物基本上能据实直书,为后人研究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及有关制度、人物,提供了真实史料。
此外,颜师古还奉诏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撰定《五礼》,书成,晋为子爵。
《五礼》的修订,为研究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的礼仪制度保存了大量材料。
7、“颜体” 书法琅琊临沂颜氏后裔中研习、擅长书法的人很多,如颜延之善书翰,颜峻得其笔法,工行书;颜腾之善草隶,书有风格,其子颜炳之,亦“以能书称”;颜协工草、隶、飞白,“荆楚碑碣,皆协所书”(《南史》卷七十二《颜协传》);颜之推尤工书,精字学,曾著《急就章注》、《笔墨法》各一卷。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称:“北朝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为汉隶,惟破体太多,宜为颜之推、江式等所纠正。
”颜师古,与兄弟颜勤礼、颜相时都以文学入选为崇贤、宏文两馆学士。
颜师古工书,颜勤礼“工于篆籀,尤精训诂”;(《颜氏家庙碑》)颜昭甫擅长篆、隶、草书,对金文、古鼎籀文有较深造诣;颜元孙、颜惟贞善书翰,特以草、隶擅名。
贞观中,刊正经籍,颜元孙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时号颜氏字样;颜旭卿善草隶;颜茂曾颇工篆籀;颜曜卿善草隶;颜頵善正、草书,工文翰,书画端庄;颜颇工隶书、小楷;颜顒工正书;颜防“有文辞,博古,工书”;(《颜氏家庙碑》)颜稷之书《段柯古靖居寺碑》“殊有楷法”;(宋黄伯思《东观余论》)颜诩雅辞翰;颜褒邃于经学,词藻丰赡,书法尤精;颜直之工小篆,得秦《诅楚文》笔意,尝为参政楼钥书《攻愧斋》榜,楼钥赋诗美之,著《集古篆韵》二十卷;颜汝勋工篆;颜耕道“博古工诗,尤善草书”;颜悫“真、草、篆、隶俱工”;颜可久“作钟、王书,尽得其髓”;(明皇甫汸《司勋集》)颜廷榘工书法;颜标工楷书;颜锐善楷书;颜光敏工书翰,人得其片札,犹珍如珠玉。
他的文稿脱手,常常被人拿去,或摹勒,或珍藏;颜懋龄工诗善隶书;颜懋企性嗜书,喜好金石,工书法;颜鸣皋书法冠绝一时;颜崇椝喜考订金石,兼有墨癖,工书法;颜崇沩书法东坡,尤工分隶;颜明远以诗画草篆名噪一时,壮年游历台湾,趋求其墨迹者不远千里而来;颜樾精书法,当时他与同邑练廷黄书法同负盛名,曾风行于京华一带,达官显贵中多有人求索,收藏其书写的对联条幅。
等等,不胜枚举。
而颜氏书家中名位最高、贡献最大的当首推书法大师颜真卿。
他秉承家学,小学功夫深厚,所写字体,全合字样,其书法又能吸取北朝雄浑气质,融合唐初的秀逸风雅、中唐的肥劲宏博,转益多师,博取众长,几乎概括魏晋以下诸家,终成“颜体”。
有唐三百年,能做到文字、书法并臻雅正的书法家实仅其一人。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代宗师。
“颜体”以其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终确立了唐楷的法度,在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行草书从魏晋时代清玄超迈的“韵”,转变到“止乎礼”的“情”,充分体现了“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书迹其情”的文学艺术表现规律。
颜真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忠臣义士,一生爱国爱民,鞠躬尽瘁,其忠烈之节、凛然正气,真正实现了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一,令后世高山仰止,与“二王”同为千古书圣。
百家姓 “颜”起源那里
有什么伟人吗
郑愔(
- 710)唐诗人。
字文靖,河北沧县人。
十七岁举进士。
武地,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
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
”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
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
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脏贬为江州司马。
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宋秘书省续四库书目》鞒录有诗一郑,《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编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较好。
事迹散见于《旧唐书》卷七《中宗纪》、《卷五十一《韦庶人传》、卷八十六《庶人重福传》及《唐诗纪事》卷十一。
冯道(882-954)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河北沧县景城人。
后唐时,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后晋灭唐,归晋,任司徒、中书令。
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
长兴三年(932),在他倡议下,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镂版印行,是为官府记得印书籍之始。
后世称为“五代蓝本”。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
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
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
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
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
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
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
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
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
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
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
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
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
博古通今。
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
”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
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
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为总纂官。
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
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
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
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总之,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吴珍,(生于光绪年间,卒年不详)书法家。
字希彬、号恰庵。
沧州市缸市街人。
他妯生在书香门弟,少年上私塾,酪爱书法,并得其父指导,大见长进。
青年时先后在“德利恒货栈”,“文德袷货栈”任帐房先生。
吴珍先后临过颜体,隶书,魏碑字等字体,几十年练习书法,功力颇深。
他常给别人写牌匾、对联、中堂等,成为沧州一代书法名流。
贾墨桥(生于咸丰年间,卒年不祥)书法家。
沧州市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弟,上过私塾,当过教书先生,从小练习书法,先后临过王羲之、赵梦 等人的字贴。
后又写篆书、隶书。
经过多年苦练,贾墨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字是篆隶结合,风流而苍劲,成为沧州有名的书法家。
李奉璋(1850-1934)字子峨。
书法家。
沧州市马厂街人。
一生酷爱书法,书工六朝楷书。
不惑这年任河北柏乡县教谕官,后还乡为民。
在家养鱼养花书写对联、条山、常年不断。
晚年书写字体兼有魏碑风,求字者络驿不绝。
沧州城乡及外匀有其墨迹。
马玉林(1856-1943),艺名“活要命”,沧县张官屯乡舍女寺人。
工哈哈腔彩旦,并兼演所有行当。
马玉林原籍官厅乡北枣林村,20岁左右学会唱哈哈腔,开始了他的梨生涯。
后来全家移居山呼庄,此时他试演的彩旦已很娴熟,因彩旦让观众捧腹不迭,故有“活活笑死人”简言为“活要命”之称。
马玉林晚年(70岁左右)多工丑旦。
1943年冬马玉林廖别梨园。
他为哈哈腔剧种的流传和发展讴心沥血,至今为人传诵缅怀。
刘连升(1860-1926)艺名“飞来凤”,清咸丰九年出生在青县小牛庄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家境贫寒自幼讨饭,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会许多民歌。
每到一处先唱后耍。
主岁那年要饭到了涿县白塔村,该村“双顺和科班”老师丰盛眼识才,发现连升是唱戏的材料又仪表出众,免费收徒。
飞艺四年,二十岁那年进京演出。
被选进宫内为慈禧太后唱戏。
刘连升为人正派,不肯越规行为。
险遭毒害,得同乡大太监安德海(小安子)恩典,放出宫门。
这里边中升来到天津,身无分文,进了戏园子。
恰值该戏班《蝴蝶杯》戏报贴出,然小生因醉酒不能登台演出。
刘连升自荐替演。
因以轰动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问其姓名,刘连升自荐替演。
因此轰动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问其姓名,刘连升因惧祸匿实未露。
班主觉得飞来一只凤凰,翌日戏报便登出主演--飞来凤。
由此而得艺名。
因京津颇近,唱了三天戏,离津赴东北乡村插班唱戏。
流浪了二十一年,四十一岁(1901)年回到老家河北省青县小牛庄举办飞来凤科班,培养了大批河北梆子演员,为振兴河北梆子剧种立下了功劳。
他的徒弟王春林、史金亭、王俊秋、韩俊卿、金宝环、高玉柱、灵芝仙、王玉庆的师付。
1926年病故于老家小牛庄村,终年66岁。
姜苹(1865-1952)字韵笙。
书法家。
沧州市人,曾任牛市街学校校长。
自幼喜欢读书写字,书工楷隶。
为节省纸墨,他用胶泥水在玻璃上,厚纸上写字,泥干后抖掉洗净再写。
就这样年复一年,练就一笔好字。
成为沧州的书法家之一。
他写的“治家格言”早已石印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资料。
于世海(1868-1939),乳名于桂,艺名“青菊花”。
沧县于庄子人,著名河北梆子老艺人。
他从艺三十多年,演出的戏目不下百出,代表剧目有《余唐关》《樊梨花》《穆桂英》《烈女传》《双官诰》《汾河湾》《对银杯》《走雪山》《南天门》等。
1919年秋,应邀云彭店工。
他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两年多先后教了《黑风洞》《打鱼街》《牧羊圈》《女起解》《赤桑镇》等十余出戏。
他的一生是为戏曲艺术奋斗的一生,为河北梆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佩兰,书法家,生于光绪年间,府年不详。
沧县黑徐家村人,他出身贫苦,小时在沧县小垛庄私塾里旁听。
青年时,因家境 贫困,到东北谋生。
他酷爱书法 ,在营口任要职时,不理政事,一心练习书法。
后来回家乡务农。
仍坚持写字。
他先后临过多种字体,以颜体见长。
经多年练习,形成了骨肉丰满,苍劲有力的笔法。
徐海云(1898-1971)河北梆子演员。
河北南皮人。
1937年加入沧州市场剧团,1947年转入建新剧团,1949年调沧州启明剧社。
他应工净兼老生,唱、念、做、打颇见功力。
他的嗓音坚实浑厚,行腔挺拔,人物特点,性格突出,为后来的花脸开辟了新路。
他善于表演,着意人物刻画。
代表剧目有《过霸州》、《凤鸣关》、《守玉关》、《夜审姚达》等。
1954年河北省戏曲汇演,他饰《秦香莲》中的包拯,获演员三等奖。
1958年调天津河北梆子剧院。
1961年调沧州戏校任教。
马少山(1893-1978)京剧小生演员,戏曲教师。
早年跟班学艺,曾与姜妙香、杜福隆切磋技艺。
其夫人金少梅是民国初年上海红极一时的旦角演员,不幸过早离世,马少山由此辍演而致力于授艺活动。
曾给京剧演员童芷龄传授《馒头庵》。
1942年前在天津市天会景“稽古社”任教。
后应“移风国剧社”聘请来沧州。
为该社培养了不少演员并排演了大量传统戏和一些自编剧目。
1951年担任沧州市人民剧院第一任院长,1958年任沧县专区艺术学校教导主任,兼京剧科教师。
马少山后半生在沧州,为沧州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为京剧艺术在沧州传播作出了贡献。
冯金秀(1896-1982)曲艺演员。
河北省辛集吴庄人。
她九岁拜师学艺说西河大鼓,跟师傅走南闯北十年。
艺术上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出师后艺游天津、北京等诸大城市,婚后驻足杨柳青,后来移居天津。
因故,只身来沧,于城隍庙土地祠辟设说书场,经多年苦心经营,成为沧州颇有影响的第一个女说书人。
冯金秀出师后艺游北京、天津等诸大城市,主说《隋唐》《呼家将》、《杨家将》、《南北宋》、《春秋列国》、《前后齐国》、《三下南唐》等全本大书、节选、片段及一些应时小段。
孙楷弟(1898-
)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理论家、教授。
河北沧州王寺村人。
1928年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1929-1941年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助教,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辑,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写经组组长。
1945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53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
他的主要菱有:《韩非子校正》(附庄子举证南子校正1927年,北京图书馆月刊)。
《刘子新论校释(1930年,西苑丛书本),《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1940年12月,北京图书馆季刊;1953年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印本改名《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首篇收入年表),《中国通谷小说书目》(1933年,北平图书馆与中国在辞典编纂处合印;1956年,作家出版社),《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六卷》(附大科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一卷。
1932年,北京图书馆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合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沧州集》六卷(1965年,中华书局)、《小说旁证》七卷(1935年,北平图书馆月刊)、《元典家考略》(1953年,上海杂志出版公司;1958年《文学研究》第二期)、《镜春园笔记》(一部分曾在1963年《光明日报 文学遗产》发表)、《水浒传人物考》(载1964年《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
梁世诚(1899-1966),号去峰,艺名梁达子。
1899年生于交河县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困,幼年逃荒到天津十岁拜当时著名艺人元元红(艺名)为师学习河北梆子,工老生。
学成后曾与著名演员金钢钻(艺名)搭班组成剧团在京津一带演出。
抗日战争时他曾深入农村演出,并到过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时剧团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演出。
沧州解放初期,梁达子来沧加入了沧州实验剧团。
沧州艺校成立时他到艺校任教,为培养艺术人才而忘我地工作。
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关于表演,注重刻划人物。
他的代表剧目有:《云罗山》、《打金枝》等。
1966年3月,梁达子病逝于沧州市。
韩茂春(1899-1976)沧县郭村人。
著名河北梆子琴师,其父韩福贵涉步梨园,工青衣行当,因行二,人称“韩二大青衣”在津沧一带很有名气。
茂春八风头父亲组织的戏班里跟班学艺,十六岁出科去天津搭班操琴,至1916年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擅操板胡,对京胡、唢呐等管弦乐吕也较精通,他善用长弓(比一般的长1\\\/3左右),指法巧妙,弓法娴熟,板稳眼准,音亮且柔,滑而刚。
伴奏时和演员配合默契,托唱、嗓恰到好处。
他先后给金钢钻、小香水、韩俊卿、银达子、李春庭等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伴奏。
从1916到1936年二十年间他到过奉天(现沈阳市),长春、北京、天津、南京、太原,等大城市和江西、山东、河北的县城演出。
他们的戏班所到之处对琴师韩茂春更是有口皆碑。
韩茂春性情刚烈,为人正直,孜孜追求艺术,不计较个人得失颇为后人称道。
筱翠云,女(1903-1962)。
原名耿慧玲,艺名金飘香。
河北省交河县人。
七岁时逃难到天津,拜李岭荀为师学习青衣。
九岁登台,曾和李华周(艺名十三红)同台演出《南天门》,十七岁和魏连生(元元红)同台演出《血手印》、《三疑计》、《南天门》。
她早期艺术活动深受“元派”艺术影响。
元故后,她改工须生,集元派唱腔之大成,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
她的嗓音似哑非哑,哑中透亮,行腔委婉跌宕,气口舒适,喷 字有力,音韵洒脱,字正腔园。
她做功细腻,以演袍带戏见长。
早期活动于天津、北京、济南、营口、威海、大连等地。
筱翠云1953年加入沧州实验剧团。
1954年参加省戏曲汇演,饰《打金枝》剧中的唐王,获荣誉奖。
1958年调天津梆子剧院。
1961年调回沧州戏校任教。
张治友(1903-1980)艺名“瞎友”,沧县黄递铺乡北张村人,吹歌老艺人。
他十五岁丧父,与其母苦度日月,发奋学习吹歌,1918年先拜李化春为师,十七岁时又拜路天霞为师。
出师后,先云南皮县店子竹振海窝棚领班,共十二年之久,经过多年锻炼,张治友已成为沧州一带的吹歌高手,被同行们公认与路天霞名,人称张治友、谭宝山、路天霞为“瞎友、谭肥、路葫芦”是吹歌三大家。
张治友的演奏特点简方言之为:“刚柔并进”中波涛汹涌,柔似和风戏柳,可谓沧州一代吹歌巨匠。
刘仁和(1906-1989)陈缺屯乡刘世印屯村人。
其父人称刘四爷,家有良田一顷多。
好戏。
于是集得女孩数人自训练戏班,仁和随学。
后常到菜芜、博山、济南、绥远、江西等地演出。
仁和艺名艳奎关,工武净角色。
刘缺屯村褚氏女嫁给刘仁和,岳父劲其止艺为农,刘仁和从命,荣誉称号户刘缺屯。
民国二十三年后,他为村里好唱者教了《乌龙院》、《别窖》、《武家坡》、《斩子》、《艳阳楼》等几出戏。
解放后,1950年村里建剧团,县委宣传部长张杰同志为之命名“更生剧团”,七十余人,刘仁和任导演。
他执导了《通天荡》、《忘本》、《金雁桥》、《丧巴丘》、《收关胜》、《铁公鸡》、《珠廉寨》、《甘露寺》、《回荆州》、《捉放曹》、《艳阳楼》等四十多出戏。
1953年应本溪市京剧团聘请任教师至1989年10月病逝,终年83岁。
伦金兰(19-7-1987)。
生于吴桥县南丁庄一个农民家庭,十一岁跟人学杂技。
1918年至1938年,他主要是学杂技或跟人搭班。
到南方各省、到香港、新加坡以及南洋演出。
.938年到1956年他有时与人搭班,有时自立班子,这一时期还是云南方及南洋演出。
解放后,他在吴桥自建马戏团第四分团,1956年建立了沧县马戏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的绝技是耍“飞钹”。
1960年五一节,毛主席到天津视察,观看了伦金兰的“飞钹”演出。
1961年沧县马戏团与沧州地区杂技团登工,为沧州星火杂技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为河北杂技团,沧州杂技团培养了人才,为杂技团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因而,他被先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
冀桂云(1909-
)。
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 ,幼年随父张占福(张黑)进京学艺,工须生。
1940年加入山东恩城第一班。
1942年与冀宽(承受夫改姓冀)结婚。
1949年调沧州启明剧社。
她京、梆并重,尤以唱功见长,嗓音宏亮,吐字清晰。
除工须生外兼演彩旦、小花脸等角色。
代表剧目有《南北合》、《反徐州》、《空城计》等。
其《斩子》选段曾由河北电台录音播放。
1958年调河北省戏校任教。
李桂云河北梆子女演员。
河北宁晋人。
1910年生。
幼年从杜元庆、张吉祥习艺。
演青衣、花旦。
十一岁登台。
1927年加入奎德社,经常演出《拾万金》、《王春娥》、《柜中缘》等传统剧目及《少奶奶的扇子》、《战地之花》、《一圆钱》、《啼笑姻缘》等文明戏。
1936年在天津北洋戏院与刘又萱、金玉奎、碧玉花合作演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止舞台生活十余年解放后重返舞台,与李峰元等演出《万里长城》等剧。
1949年至1951年在沧县专区实验剧团河北梆子分团主演。
1952年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
表演细腻,唱腔委婉,有“搭调”、“反梆子”等新的创造。
代表作《蝴蝶杯》已摄成影片。
近年来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张淑敏、李秀芬、刘玉玲、王凤芝等均受其教益。
赵春亭(1912-1984),著名唢呐演奏家。
沧县崔尔庄人。
从小跟伯父和两个哥哥学习吹歌,后成为当地有名的乐手。
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
被留在北京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
在唢呐艺术方面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曾运用独特的技巧,在《海青歌》中奏出箫音,在《山东大鼓》中奏出三弦音,堪称一绝,1964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很多唢呐演奏人才。
1984年被评为副教授。
七十三岁时,由中国音协,中国艺委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赵春亭唢呐曲音乐会》在音乐界反响颇大。
1984年因病在京逝世。
侯若一,男,汉族(1914-1989),河北饶阳县人,从小喜欢书法、国画。
1940年参加工作,先后作美术编辑、教学书画。
在书法教学当中重视书法理论研究,为师专中文系书法教学编写了一套书法教材,包括《书史》、《书法》、《书论》。
他在练写书法时,先学王、颜字体,后学魏碑《郑文公》。
四十岁后又学郑板桥。
他的书法以王、魏、郑融为一体以行书见长。
1981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1984年任沧州市书法协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河北分会;沧州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理事长。
他的书法作品曾在省两次获奖,1986年由省书协选送他的作品去日本展出。
1988年沧州市为他的书画作品在地区展览馆作了侯若一书画展。
董兴龙,杂技演员。
1917年生于吴桥县董庄农民家庭。
十岁时学唱“河北梆子”,后随伯父学杂技。
学戏后自己成立马戏班,以自己家人为主。
这时的马戏班带有季节特点,农忙时回乡种地,农闲时外出演戏。
他们外出大多数霎时间在南方。
抗日时在武汉一带活动较多,解放战争时困在青岛。
青岛解放后董兴龙带班回到家乡吴桥县。
这时吴桥县已解放,杂技艺术有很大发展,成立了许多马戏团体。
董兴龙组建了吴桥杂技第十分团。
1956年董兴龙的杂技团调沧州,以该团为核心建立了“沧州地区杂技团”,董兴龙任团长。
董兴龙善长“古老中幡”这一节目,苏联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我国访问,董兴龙到北京为其演出“古老中幡”。
当时陪观的有叫理、陈毅副总理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
文化大革命时,董兴龙到回收公司干活。
1987年病逝。
李兰舫(1918-1984),女。
生于天津市武清县黄花店村一个分期的农民家庭。
由于生活所迫,于1921年(三岁)随父逃荒天津,依靠父亲卖青菜和砸核桃为生。
幼小的李兰舫也托盘子到河东戏园子卖西瓜,以帮助父亲维持全家的生活。
因而她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
李兰舫善工旦角。
代表戏有:《潘金莲》、《珍珠衫》、《桃花庵》、《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秦香莲》等。
1931年至1957年间,李兰舫曾多次去沈阳、锦州、营口、大连、哈尔滨等地演出,颇受欢迎。
十年动乱中,她戴上“反动艺术权威”、“戏霸”的帽子,下放幼儿园当保管员。
1973年重返舞台。
粉碎“四人帮”后,李兰舫更加努力工作,常带病演出。
终因生活坎坷,重病染身,医治无效,1984年9月2日病逝沧州。
终年66岁。
张恩城(1923-1983)曲艺演员。
艺名张起信,绰号“小钢炮”、“活马武”。
沧州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其父张福荣在戏园子内当三行,后在城隍庙土地庙内建起了收馆不久患病逝。
士 岁的张起信跟随继母,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戏园子,说书馆内卖罗卜卖糖。
由于他长期接触说书艺人,受曲艺艺术的熏陶,爱上了说书这一行。
于是偷偷地向他们学习,久而久之,得到老艺人的真传《包公案》、《东汉》。
到1943年拜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王福贞为师。
起艺名为张起信,时年二十一岁。
1947年沧州解放,任市场街街长,面食业主任。
1953年在上级领导下,组建沧县鼓词公会,并任委员,后改为曲艺队。
1957年沧州专区首届曲艺会演时,演出了长篇鼓词包公案“陈州回朝”一段,荣获全区第一名。
“文革”时受到冲击,停止了曲艺演出。
为生活所计,拉小车、做泥水活。
“四人帮”倒台后,在文化馆帮助下,重建了光明曲艺社。
他说唱了《闪闪的红星》《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三十余部现代书。
组建曲艺社后,还邀请外地名流演员来沧献艺。
为曲艺艺术交流和培养中青年艺术人才耗费了心血。
赵心水(1929-1989)著名导演。
生于河北沧县。
1944年入伍参军,开始接触文艺工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年毕业调到长影,他先后师从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吴天、苏里等。
从1960年始独立执导影片。
1962年由他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故事片上座的最高纪录,他本人因这部影片的成功荣获1964年长影“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鸿雁》、《潘杨讼》、《特别快车》、《长城新曲》、《熊迹》、《海神》、《戈壁残月》、《天下第一剑》等。
赵心水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导演,勇于探索,追求浓烈的感情色彩,他的这一特色立足于以生活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生活,感情发展有层次,有波澜,他把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惊险样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人撰文称赞《冰山上的来客》对惊险式影片的艺术探索,至今仍没有一部影片可以超过它。
赵心水是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吉林分会常务理事,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片一室主任,一级导演。
1989年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毛亨毛苌与《诗经》的关系,在学术界早已是无需争论的话题,然而毛苌是否有后,却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题。
没想到这个难题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最新发现,毛苌有后,其后人在泊头。
毛苌后人的发现,纯属一种偶然,却与田国福的研究息息相关。
《诗经》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灿灿生辉的文学宝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研究发展培育地方文化为己任的田国福,在调到文化局后,就开始致力于诗经的研究与源流考证工作。
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公认,而且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份,关于他研究成果的一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毛苌是否有后的谜团。
《没有河间,我们还能读到诗经吗
》这篇着重介绍田国福研究成果的文章,于8月3日发表在《沧州晚报》上后,田国福即赶赴张家界参加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去了。
会议期间,人们得知他来自毛苌传经的故地,不断有学者问到,毛苌是否有后裔的问题,田国福只能以摇头作答。
此前他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一直无果,因为在河间周围,他们曾多方寻觅,均未发现毛苌后裔,即使有毛姓家族,也是外来迁入者。
所以学术界一直有毛苌无后的说法。
一周后他回来,却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泊头东毛庄村民毛春行的一封信。
“大毛公亨,小毛公苌,是我毛氏族人的始祖。
”这位叫毛春行的村民称,报上见到介绍毛诗文化的文章后,非常激动,其中田国福的考证与研究与他们的族谱记载与传说有很多吻合。
信中他提到,大毛公小毛公乃叔侄,为他们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匍一带为毛氏故里,毛氏后裔之说有碑、谱为证。
看信后田国福惊喜异常,第二天他就去了东毛庄。
东毛庄、西毛庄是毛三庄的两个自然村,约600户,近3000人,大部分人家是毛姓族人。
田国福的到来,受到了毛家人的热情欢迎。
人们纷纷来到毛春行家,与这位研究其始祖的人一叙情怀。
一番叙话后,田国福被领到了村中的“毛氏先莹(茔)”碑前。
碑虽已是残碑,但上面字迹仍有可辨之处。
据介绍,村中曾有毛氏家庙,该碑即是毛氏家庙碑,供奉于家庙内,原来有亭。
现已无存。
碑已断“始祖长(苌)”、“一世祖知之”和其他若干世氏先人的名字仍能看清。
上面还有大明正德十年立,立原先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等字样。
随后,村民给他找来了珍藏的族谱。
这本装帧各异的毛氏族谱,上面均详细记载本支门族人延续情况。
记者在复印件上,清晰地看到了这样的字句:始祖,苌,字未考配未详,居瀛州城北今名河间府城北三十里铺。
几本族谱上均有“故居”记载,其中一本叙说毛公之事更为详细:“先祖亨、苌叔侄二公,隐居河间三十里铺......苌公是经,亨公口授,经数年苦功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献王闻讯,礼聘再三,苌公始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