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颜真卿勤礼碑楷书集字格言

颜真卿勤礼碑楷书集字格言

时间:2020-02-02 16:31

颜真卿楷书教程上,老师让我们才能给任何一本书法书上,找一句名言或古诗(一本书已有好多字

学校社团属于兴趣爱好社团,面试不会问太多专业的问题,只要感兴趣就可以。

倘若社团干事真的问一些很装的问题,以下常识足够体现你很专业:1、“天下第一行书”是谁的什么作品?(王羲之;《兰亭序》)2、我们经常说到“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请问者”四宝”的代表产地?(湖笔、徽墨、宣纸、端砚)3、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4、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那两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5、《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的作者是谁?(颜真卿)6、甲骨文被誉为“最早的文字、最晚的书法”,它的发现者是谁?(清\\\/王懿荣)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8、下列哪部名帖不属于乾隆“三希堂”中的“三希”(D)A《快雪时晴帖》B《中秋帖》C《伯远帖》D《鸭头丸帖》9、判断:草书是行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书体.(错)10、书法史上的“宋四家”是指哪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11、书法史的“草圣”是指哪位书法家?(唐\\\/张旭)12、下列哪位书法家不是和尚?CA怀素B智永C金农D怀仁13、下列哪位书法家没有政治污点?AA蔡襄B赵孟 C张瑞图D王铎14、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的书法大家,他曾经大力提倡魏碑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掀起了魏碑书法创作的高峰.我们的问题是:下列字号中哪一个是康有为的别号.BA青主B南海C石庵D香光15、“蚕头雁尾”是哪一种书体的用笔特征?B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16、甲骨文发现于哪个朝代?(清代)最初发现于那个地方?(河南安阳)17、在书法上常说到一副对联“书以钟张为祖,文升秦汉之堂”,其中说到的“钟张”分别指哪两位书法家?(钟繇、张芝)18、下列古代书法家中哪一位不是以写篆书而闻名的?DA李斯B李阳冰C吴昌硕D薛稷19、著名碑帖《张迁碑》是那种书体的代表作品?(隶书)20、请说出《说文解字》的作者及其朝代?(东汉\\\/许慎)21、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同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一件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请问这件作品是什么?(《黄州寒食帖》)22、书法史上有“颠张醉素”一说,其中的“张、素”分别指哪两位书法家?(张旭、怀素)23、举世闻名的“瘦金体”是由宋朝哪位皇帝所创,请说出其庙号及姓名?(宋徽宗\\\/赵佶)24、“似我者死,逆我者生”是我国现代哪位艺术家的名言?CA潘天寿B启功C齐白石D李可染

历代的书法家都有谁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

十卷。

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书法的极多,赵孟�\\\\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

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 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

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

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书法家王羲之的那个阅读里怎么样写那个名言

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陵县,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

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

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   此碑原在东方朔故里(陵县神头镇)的东方祠,元代移至城内,清康熙六年(1667年)地震,碑身半截被埋在土中,至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始为热爱颜书的县令汪本庄挖出,并修碑亭保护之。

1958年,德州地区又重修碑亭作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祭侄文稿  2、祭侄文稿  行草书。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

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

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

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  4、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

颜真卿撰文并书。

  颜真卿除了书法成就之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江西省任抚州刺史,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

  是年四月,颜真卿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于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

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并刻石记之。

非独记事,亦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

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   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5、颜勤礼碑  唐刻石,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

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

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

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

  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卷七定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年)书刻并立。

石旧在陕西西安,宋元佑间石佚,下落不明。

199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使得这一“颜体”的代表之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6、中兴颂   全称《大唐中兴颂》,作于公元771年,楷书。

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上,时年六十三岁。

刻于湖南祁阳县浯溪摩崖上,字径近14厘米,是颜书中少见的摩崖擘窠大字。

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

《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

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

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

《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

”《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  7、颜家庙碑  《颜家庙碑》于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是为其父颜惟贞所立的神道碑。

颜真卿撰文并书。

书风与《李玄靖碑》相似,结体茂密,风骨圆浑,极尽颜书规范。

碑在陕西西安。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

”王世贞评:“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

风华骨格,庄密挺秀。

真书家至宝。

”  8、争座位帖  颜真卿作品(19张)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

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

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

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

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

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

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9、自书告身帖  楷书,作于780年(建中元年),是年颜真卿授太子少师,并自书《自书告身帖》。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

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

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

”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10、乞米帖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

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

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著名艺术家黄裳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

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也。

”(《溪山集》)米芾也评其“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的确,“乞米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读“乞米帖”,可使我们得到双重享受,既领略了颜鲁公书法艺术的真谛,又受到其高风亮节的熏陶。

  11、裴将军碑  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

非正非行,非篆非隶,开创了破体书法的先河。

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中间刻着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裴将军诗》。

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

   裴将军碑  诗的全文是:“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

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

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

看了这兼有楷行籀篆,写得大气磅礴,挺然奇伟的刻字,使人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

再是,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

没行字二三四五,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

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都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

难怪宋朝苏轼赞扬颜字说:“诗止于杜子美。

书止于颜鲁公”。

这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

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世上称为“奇书”当代书法家杨受之在 雅虎网论坛(55)中提出的论点受到书家的一至好评。

  12、劝学诗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译文: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这首诗告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解说: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另有《索靖碑》等传世。

颜真卿体书法十句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望采纳谢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