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仁德名人名言有那些?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1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论语》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鲜亦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孔子有哪些名言是关于交友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
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
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
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
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
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