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关于王道政治的格言警句

关于王道政治的格言警句

时间:2014-10-08 06:54

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孟子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有关虎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

包含“虎”的成语共有265个: 一、37个在第一位: 虎背熊腰、虎变龙蒸、虎不食儿、虎步龙行、虎超龙骧 虎党狐侪、虎荡羊群、虎斗龙争、虎而冠、虎据龙蟠 虎踞鲸吞、虎踞龙盘、虎踞龙蟠、虎口拔牙、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虎窟龙潭、虎狼之势、虎略龙韬、虎落平川 虎落平阳、虎珀拾芥、虎入羊群、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虎视眈眈 虎视耽耽、虎兕出柙、虎体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虎尾春冰、虎卧龙跳、虎啸风生、虎穴狼巢 虎穴龙潭、虎掷龙拿 二、80个在第二位: 帮虎吃食、暴虎冯河、豺虎肆虐、刺虎持鹬、打虎牢龙 雕虎焦原、调虎离山、恶虎不食子、饿虎饥鹰、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饿虎擒羊、饿虎吞羊、饿虎之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放虎归山、放虎遗患、放虎自卫、风虎云龙、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狐虎之威、画虎不成、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成狗、画虎画皮难画骨、画虎刻鹄、画虎类狗、画虎类犬 假虎张威、酒虎诗龙、拒虎进狼、踞虎盘龙、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两虎相争、龙虎风云、捋虎须 猛虎插翅、猛虎出山、猛虎深山、猛虎添翼、骑虎难下 如虎得翼、如虎傅翼、如虎生翼、如虎添翼、豕虎传讹 谈虎色变、为虎傅翼、为虎添翼、为虎作伥、卧虎藏龙 柙虎樊熊、绣虎雕龙、杨虎围匡、养虎留患、养虎伤身 养虎为患、养虎贻患、养虎遗患、养虎自毙、养虎自残 养虎自啮、养虎自啮、养虎自贻灾、养虎自遗患、一虎不河 引虎拒狼、引虎入室、引虎自卫、与虎谋皮、与虎添翼 众虎同心、捉虎擒蛟、纵虎出匣、纵虎出柙、纵虎归山 三、94个在第三位: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豺狼虎豹、鸱目虎吻、鸱视虎顾 垂饵虎口、春冰虎尾、打马虎眼、打死虎、大人虎变 大贤虎变、风从虎,云从龙、凤叹虎视、甘冒虎口、狐假虎威 狐藉虎威、虎头虎脑、将门虎子、鲸吞虎噬、九关虎豹 九阍虎豹、骏波虎浪、狼飡虎食、狼飡虎咽、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狼虫虎豹、狼顾虎视、狼前虎后、狼飧虎咽 狼贪虎视、狼吞虎餐、狼吞虎噬、狼吞虎咽、麟角虎翅 龙驰虎骤、龙蹲虎踞、龙幡虎纛、龙飞虎跳、龙化虎变 龙江虎浪、龙精虎猛、龙拏虎攫、龙拏虎跳、龙拏虎掷 龙盘虎踞、龙盘虎拏、龙蟠虎伏、龙蟠虎踞、龙蟠虎绕 龙跧虎卧、龙潭虎窟、龙潭虎穴、龙腾虎蹴、龙腾虎踞 龙腾虎啸、龙腾虎跃、龙腾虎踯、龙腾虎掷、龙跳虎伏 龙跳虎卧、龙威虎震、龙骧虎步、龙骧虎视、龙骧虎啸 龙骧虎跱、龙翔虎跃、龙行虎变、龙行虎步、龙吟虎啸 龙跃虎踞、龙战虎争、龙争虎斗、龙争虎战、龙睁虎眼 马马虎虎、身寄虎吻、委肉虎蹊、舄乌虎帝、笑面虎 熊据虎跱、熊腰虎背、燕额虎头、燕颔虎颈、燕颔虎头 燕颔虎须、羊落虎口、羊入虎群、羊质虎皮、鹰瞵虎攫 鹰瞵虎视、鹰视虎步、鹰扬虎视、鹰扬虎噬 四、45个在第四位: 杯弓市虎、藏龙卧虎、除狼得虎、打死老虎、断蛟刺虎 冯河暴虎、割肉饲虎、宫邻金虎、关门养虎,虎大伤人、饥鹰饿虎 降龙伏虎、九牛二虎之力、酒龙诗虎、拒狼进虎、开柙出虎 离山调虎、鲁鱼帝虎、马马虎虎、盘龙卧虎、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潜龙伏虎、敲山振虎、敲山震虎、乔龙画虎 驱羊攻虎、人中龙虎、如狼如虎、如狼似虎、如龙似虎 三人成虎、三言讹虎、生龙活虎、势成骑虎、投畀豺虎 畏敌如虎、握蛇骑虎、以肉啖虎、以肉喂虎、以肉餧虎 引狼拒虎、鱼鲁帝虎、云龙风虎、照猫画虎、坐山观虎斗 五、14个在其他位置: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苛政猛于虎 拉大旗作虎皮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乳犊不怕虎 三夫成市虎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一山不藏二虎 一虎出山,百家猪死。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牛不怕,虎不怕,只怕苍蝇飞上又飞下。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上捡明珠。

老虎吃蝴蝶吃不饱。

老虎咬天,无法下口。

老虎要吃天,瞎子要点灯。

你老虎口大,我野牛劲粗。

画虎不成反类犬。

放虎归山,自找麻烦。

虎动生风。

虎带佛珠假慈悲。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狼虎不咬人也惊。

栽树养虎,虎大伤人。

恶虎难斗肚里蛇。

真有打虎手,才接虎皮钱。

骑虎难下。

骑在虎背上不怕虎。

猛虎不处卑势,劲鹰不立垂枝。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跟虎进山,跟鹰飞天,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黄忠七十五,正是出山虎。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纵虎归山,必有后患;一日纵敌,十年不安。

不怕虎生三只眼,只怕人有麻痹气。

对饥饿的老虎不要麻痹,对冬眠的毒蛇不要可怜。

没有诚实的狐狸,没有吃素的老虎。

老虎曲膝而卧,绝不意味着它向行人致谢。

得势的猪儿凶似虎,失势的凤凰不如鸡。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内。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人怕虎,虎怕人。

人怕齐心,虎怕成群。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了虎豹亲。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老虎学咬人。

真朋友,同打虎,同吃肉;假朋友,见利来,见害走。

入山不怕虎伤人,只怕人情两面分。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改性。

老虎坐下来不是为了行礼。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老虎借羊,有借无还。

蛇死要摆尾,虎死跳三跳。

打虎要有胆力,捉猴要有智慧。

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狼。

要学武松把虎打,莫学农夫怜恶蛇。

蛇不打死害众人,虎不打死留祸根。

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

老虎即使在笼子里,依然是一只老虎。

纸虎要当真虎打,千斤要当万斤挑。

死了的虎也要当活虎打。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重磨刀。

松绳子缚不住真老虎。

雄狮要雪山来保,猛虎要森林来护。

志大才疏事难成,有志有智虎添翼。

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不向虎山行,难成打虎将。

捉虎要进山,捕鱼要下水。

池中无鱼虾做主,山中无虎猴成王。

离开山的老虎,无能为力。

山助虎威,虎增山威。

有关虎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

包含“虎”的成语共有265个: 一、37个在第一位: 虎背熊腰、虎变龙蒸、虎不食儿、虎步龙行、虎超龙骧 虎党狐侪、虎荡羊群、虎斗龙争、虎而冠、虎据龙蟠 虎踞鲸吞、虎踞龙盘、虎踞龙蟠、虎口拔牙、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虎窟龙潭、虎狼之势、虎略龙韬、虎落平川 虎落平阳、虎珀拾芥、虎入羊群、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虎视眈眈 虎视耽耽、虎兕出柙、虎体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虎尾春冰、虎卧龙跳、虎啸风生、虎穴狼巢 虎穴龙潭、虎掷龙拿 二、80个在第二位: 帮虎吃食、暴虎冯河、豺虎肆虐、刺虎持鹬、打虎牢龙 雕虎焦原、调虎离山、恶虎不食子、饿虎饥鹰、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饿虎擒羊、饿虎吞羊、饿虎之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放虎归山、放虎遗患、放虎自卫、风虎云龙、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狐虎之威、画虎不成、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成狗、画虎画皮难画骨、画虎刻鹄、画虎类狗、画虎类犬 假虎张威、酒虎诗龙、拒虎进狼、踞虎盘龙、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两虎相争、龙虎风云、捋虎须 猛虎插翅、猛虎出山、猛虎深山、猛虎添翼、骑虎难下 如虎得翼、如虎傅翼、如虎生翼、如虎添翼、豕虎传讹 谈虎色变、为虎傅翼、为虎添翼、为虎作伥、卧虎藏龙 柙虎樊熊、绣虎雕龙、杨虎围匡、养虎留患、养虎伤身 养虎为患、养虎贻患、养虎遗患、养虎自毙、养虎自残 养虎自啮、养虎自啮、养虎自贻灾、养虎自遗患、一虎不河 引虎拒狼、引虎入室、引虎自卫、与虎谋皮、与虎添翼 众虎同心、捉虎擒蛟、纵虎出匣、纵虎出柙、纵虎归山 三、94个在第三位: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豺狼虎豹、鸱目虎吻、鸱视虎顾 垂饵虎口、春冰虎尾、打马虎眼、打死虎、大人虎变 大贤虎变、风从虎,云从龙、凤叹虎视、甘冒虎口、狐假虎威 狐藉虎威、虎头虎脑、将门虎子、鲸吞虎噬、九关虎豹 九阍虎豹、骏波虎浪、狼飡虎食、狼飡虎咽、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狼虫虎豹、狼顾虎视、狼前虎后、狼飧虎咽 狼贪虎视、狼吞虎餐、狼吞虎噬、狼吞虎咽、麟角虎翅 龙驰虎骤、龙蹲虎踞、龙幡虎纛、龙飞虎跳、龙化虎变 龙江虎浪、龙精虎猛、龙拏虎攫、龙拏虎跳、龙拏虎掷 龙盘虎踞、龙盘虎拏、龙蟠虎伏、龙蟠虎踞、龙蟠虎绕 龙跧虎卧、龙潭虎窟、龙潭虎穴、龙腾虎蹴、龙腾虎踞 龙腾虎啸、龙腾虎跃、龙腾虎踯、龙腾虎掷、龙跳虎伏 龙跳虎卧、龙威虎震、龙骧虎步、龙骧虎视、龙骧虎啸 龙骧虎跱、龙翔虎跃、龙行虎变、龙行虎步、龙吟虎啸 龙跃虎踞、龙战虎争、龙争虎斗、龙争虎战、龙睁虎眼 马马虎虎、身寄虎吻、委肉虎蹊、舄乌虎帝、笑面虎 熊据虎跱、熊腰虎背、燕额虎头、燕颔虎颈、燕颔虎头 燕颔虎须、羊落虎口、羊入虎群、羊质虎皮、鹰瞵虎攫 鹰瞵虎视、鹰视虎步、鹰扬虎视、鹰扬虎噬 四、45个在第四位: 杯弓市虎、藏龙卧虎、除狼得虎、打死老虎、断蛟刺虎 冯河暴虎、割肉饲虎、宫邻金虎、关门养虎,虎大伤人、饥鹰饿虎 降龙伏虎、九牛二虎之力、酒龙诗虎、拒狼进虎、开柙出虎 离山调虎、鲁鱼帝虎、马马虎虎、盘龙卧虎、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潜龙伏虎、敲山振虎、敲山震虎、乔龙画虎 驱羊攻虎、人中龙虎、如狼如虎、如狼似虎、如龙似虎 三人成虎、三言讹虎、生龙活虎、势成骑虎、投畀豺虎 畏敌如虎、握蛇骑虎、以肉啖虎、以肉喂虎、以肉餧虎 引狼拒虎、鱼鲁帝虎、云龙风虎、照猫画虎、坐山观虎斗 五、14个在其他位置: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苛政猛于虎 拉大旗作虎皮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乳犊不怕虎 三夫成市虎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一山不藏二虎 一虎出山,百家猪死。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牛不怕,虎不怕,只怕苍蝇飞上又飞下。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上捡明珠。

老虎吃蝴蝶吃不饱。

老虎咬天,无法下口。

老虎要吃天,瞎子要点灯。

你老虎口大,我野牛劲粗。

画虎不成反类犬。

放虎归山,自找麻烦。

虎动生风。

虎带佛珠假慈悲。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狼虎不咬人也惊。

栽树养虎,虎大伤人。

恶虎难斗肚里蛇。

真有打虎手,才接虎皮钱。

骑虎难下。

骑在虎背上不怕虎。

猛虎不处卑势,劲鹰不立垂枝。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跟虎进山,跟鹰飞天,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黄忠七十五,正是出山虎。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纵虎归山,必有后患;一日纵敌,十年不安。

不怕虎生三只眼,只怕人有麻痹气。

对饥饿的老虎不要麻痹,对冬眠的毒蛇不要可怜。

没有诚实的狐狸,没有吃素的老虎。

老虎曲膝而卧,绝不意味着它向行人致谢。

得势的猪儿凶似虎,失势的凤凰不如鸡。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内。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人怕虎,虎怕人。

人怕齐心,虎怕成群。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了虎豹亲。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老虎学咬人。

真朋友,同打虎,同吃肉;假朋友,见利来,见害走。

入山不怕虎伤人,只怕人情两面分。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改性。

老虎坐下来不是为了行礼。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老虎借羊,有借无还。

蛇死要摆尾,虎死跳三跳。

打虎要有胆力,捉猴要有智慧。

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狼。

要学武松把虎打,莫学农夫怜恶蛇。

蛇不打死害众人,虎不打死留祸根。

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

老虎即使在笼子里,依然是一只老虎。

纸虎要当真虎打,千斤要当万斤挑。

死了的虎也要当活虎打。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重磨刀。

松绳子缚不住真老虎。

雄狮要雪山来保,猛虎要森林来护。

志大才疏事难成,有志有智虎添翼。

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不向虎山行,难成打虎将。

捉虎要进山,捕鱼要下水。

池中无鱼虾做主,山中无虎猴成王。

离开山的老虎,无能为力。

山助虎威,虎增山威。

关于‘仁’的语录和名言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孟子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王道政治的解释是什么

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不是民主,而是王道。

王道不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政治形式,而是中国人的政治理想。

王道是参通天地人天下归往之道,孔子把代表天地人的三以一贯之为王。

天下归往就是民主政治中的人民同意,参通天地人就是要在政治活动中达到天道、自然、人类及其历史文化的总体和谐。

故王道政治包含了民主政治的理念、生态政治的理念以及传统神圣政治(古代法天而治政治与圣人政治)的理念。

所以,王道政治比民主政治更周全更完善更具有包容性。

王道政治要求政治领导人不只对现世的人(选民)负有责任,还要对天道、自然、历史文化以及过去的人与将来的人负有责任。

因为不仅人有人权,天也有天权、地也有物权,历史文化也有历史文化之权,过去的人与将来的人也有人权。

只有天权、物权、人权、历史文化之权、往者之权与来者之权能够在政治中得到综合的实现,能够既各住自位又和谐共存,生民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如果天道被否定了,自然被破坏了,历史文化被抛弃了,过去的人与将来的人的权利被剥夺了,人世间只剩下当世之人的私欲泛滥横流,整个宇宙秩序与人类心灵秩序都被打乱了,那里还有政治秩序不乱之理。

因为政治秩序是从宇宙秩序中派生的,同时政治秩序又是人类心灵秩序的体现,所以政治家就必须承担维护宇宙秩序与人类心灵秩序的责任。

维护宇宙秩序与人类心灵秩序就是维护政治秩序,西方民主政治做不到这一点,只有中国的王道政治能够做到,因为中国的王道政治参通天地人,协调欲情理,能够使三重合法性并存制衡而调适上遂。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中国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上不应再以民主政治作为发展目标(不管是西方式的真正民主还是某某主义的民主或者儒家的民主),而应回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以代表中国文化理想的王道政治作为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既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国情要求,又符合人类追求永恒秩序与天人和谐的心灵要求。

在中国,王道政治本身就是政治秩序三重合法性的体现:参通天地是超越的合法性,人心归往是民意的合法性,王道政治本身就是源自本民族的周孔之教,是历史文化的合法性。

在中国实现王道政治就能使政治秩序完全合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动乱的根源,使中国的政治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因此,我希望中国明智的政治家放弃对西方政治理念与政治模式的盲目追求,回到中国固有的王道政治中来,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模式,使中国在政治上能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用王道政治取代民主政治,这是中国人在今后政治文化重建中的唯一选择。

至于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如德主刑辅之治,礼乐教化之治,无为无讼之治,选贤举能之制,均富之制等,都是止乱的治国之道。

因时间有限,不再说明。

儒家所主张的王道政治的内涵有哪些

子曰:苛政猛于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孟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

这些内涵,都是一目了然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