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中的十四句名人名言
孔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其为人也,发愤,乐以忘忧,老之将至云尔.安其居,乐其业.《礼记》:敬业乐群.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朱子:主一无事便是敬.《庄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老子》:安其君,安其业梁启超: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大量引用孔子、老子、庄子、朱子等人的名言,这些名言对你的读书和写作有什么启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
凡职业都有趣味,只要肯做下去,趣味自然发生
关于'敬业'和'乐业' 的名言各2句.事例各1个!! 快..~
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八下敬业与乐业中的10句名言
孔子说:“饱日,无所,难
”又说:“群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额、 最后的那个、不知道对不、。
敬业与乐业找两个句子的赏析
1、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并且进行组合再造,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2、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
难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引用孔子《论语·阳货》和《论语·卫灵公》里的话,由此延伸出孔子对“无业游民”的态度,再用“可见”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强调“有业”之重要,为下文说“百行业为先”作好铺垫。
3、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多岁,日日如此。
“每日”与“日日”说明了百丈禅师从切实行动出发,坚持劳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与前文中“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印证。
4、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上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
“不断地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5、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6、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排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并没有高下”。
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7、“做工好苦呀
”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从司空见惯的叹气声“做工好苦呀
”谈起,使文章更进一步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8、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难道又不苦
“但是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者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引发听者共鸣。
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接着作者举了“我”劳作苦,别人不劳作“赌钱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设,说理充分。
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
9、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
课文的总结句。
作者之前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最后把“敬业”和“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简而言之,“合理的生活”首先应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含义深刻、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全文, 回应了首段中的“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与乐业开头引用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梁启超: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梁启超: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要是说起我的兴趣爱好,那可是数不胜数。
我喜爱的运动有跳长绳和溜冰;爱看的电视节目有动画片和新闻;我还喜爱画画和唱歌呢
最让我开心的就是旅游了。
一到假日,爸爸妈妈就带我到不同的地方游玩。
我为祖国有这么多的大好河山而自豪。
我的愿望是要像徐霞客一样,走遍全世界。
把自己的旅行经历说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这就是我的爱好和愿望,你们的呢
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吧
在《敬业与乐业》中,作者引用孔子自述生平的一段话,目的是什么
敬业与 【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原文】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
难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
万恶什么为首
”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
”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难道又不苦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不愿意做逃得了吗
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
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文章分析】课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2段谈有业之原因 3段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 4、5两段正面论述有业之必要文中的“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7段讲怎样做到敬业8段: 为什么 苦无所不在(正)乐业 两等苦人 (反) 怎样做 1.发展中领略乐 2.奋斗中感知乐 3.竞争中体味乐 4.专注中享受乐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写作特点】(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
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分析感知】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应该怎样理敬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
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概括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词语积累:征引:1.征召任用 2.引用;引证旁骛: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
亵渎:轻慢;冒犯。
敬业乐群: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
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强聒不舍:聒:声音吵闹 舍:舍弃 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