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名言
1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3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4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5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纪录、乐于重温、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6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个游戏叫做“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成了大河。
而大河,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7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危险
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
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8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流连过久。
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
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
9 百般使命,只要人际关系复杂,便什么也做不成;反之,山高路远,只要人际关系单纯,便怎么也走得通。
10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现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1 友情的来去是一个探测仪,告知你与原先进入的那个层面的真实关系。
如果在一个领域,一群朋友突然没有理由地冷眼相对、栽赃构陷,那就意味着你可以离开了。
你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临时给你的笑脸只是为了索取和探询,等探询明白,彼此无法调和,你的存在只能给这个村寨带来不安宁,而你住在这个村寨中也非常不安全,那就应该上路。
昨日的友情,早已消失在黄昏的牛粪火中,繁星在天,眼前隐约有一条出山的路。
不必告别、不要留话,这一切都失去了意思,快步离开要紧。
12 伟大的钓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13 我们一生最花力气维护并始终为之奋斗、为之苦恼的东西,往往并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14 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层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15 人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可能。
16 在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作出选择时,首先要给自己减压,先让自己放松下来。
在沉重的压力下,连空气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
17 多数朋友间是各有期待的,但大家都不把这种期待点明,成天在嘻嘻哈哈中互相偷窥,真是劳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朋友突然点破,明白表示失望,然后离去,这是一种结束虚假的可喜举动,会使双方都感到轻松。
18 害怕失败,那就反而很难做成事情。
19 大师不会与歌舞厅小姐一比歌喉,一位将军不会在与邻居的打斗中展现战略战术。
20 不要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
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
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21 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
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22 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伦布表明了: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
23 在社会转型中感受到了生存空间的危机,只能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来扩大空间;第二种是毁损别人的生存空间来扩张自己。
24 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毁损,有人在点点滴滴地追求;有人在振振有词地偷盗,有人有含辛茹苦地奋斗;有人在流言蜚语间钻营,有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
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老人的寂寞就如同老人的衰弱,无可避免。
这有点残酷,但这种残酷属于整个人类。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时代。
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
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去了其他可能。
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很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处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哪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
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
这是一贴疗世药方,特别对一个古老而疲惫的帝国更有特殊的意义,大用药也要适度,需要受到充分的理性控制。
因为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励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固相斡旋。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的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的苍凉的内涵
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
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
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
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稳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
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
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
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
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余秋雨名言都有哪些
啊,看来最狠的还是我们老师,去年寒假要求写读后感+摘抄10000字,我选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原文如下,仅供参考: 文字的真正力量,是我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感受到的,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
受很多人的影响,我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书已经是他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之后又读过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
余秋雨的文字是走出来的,同样也是读出来的。
读是在山腰上的中正图书馆,也许读书很多的人不少,大学读文科的人大都回被老师逼迫地读上一车,但是有谁会像他一样不停地旅行,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余秋雨先生是:“行万里路,写万卷书”。
写出来的文字是沉淀了时间的。
不像某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无病呻吟,飞絮残花毫无力度,甚至有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为了诋毁别人。
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
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
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
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还有文化大革命。
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
书页上全都是血。
我十分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加庆幸我没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 “买些什么书呢
” “这么多呢
挑挑……” “余秋雨的
” “嗯
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 有点什么呢
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
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
,如果没看过,又是听谁说的呢
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
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依然会读余先生写的书,一直读下去,感受文学的重量。
这一万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过深沉的感悟,这也可能与思想还不健全,或者与性格的不健全相关,写出这些一小半是为了作业,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挤心中的郁闷。
看与不看都是一样。
这一篇看山故乡是序的东西,也属于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写的。
写在电脑上也是为了方便算字数,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1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
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
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
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
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
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
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
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
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
我脑中一片惨白。
答案补充 上面是一部分的原文.这里还有一大半那么多 至于描写江南的,那篇江南小镇,这里有;cid=143
余秋雨的那些旅游文章比较好看,他有写过有关去西藏的游记吗
发上来
你可以看一下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0条
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5、教育
科学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雨果 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张潮 7、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清)袁牧 8、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冯班 9、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薛煊 10、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 1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宋)朱熹 1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 1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14、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15、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1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18、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19、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