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庭训格言朕从不敢轻量人

庭训格言朕从不敢轻量人

时间:2020-03-31 18:49

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是什么意思

全句是“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出自《庭训格言》,意思是:我从不轻视任何人,凡人各有各的见识,如果言呼合理,我就会采纳。

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

这是康熙的《庭训格言》中的名句,原文部分如下: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

凡人各有识见。

常与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乎合理,朕即嘉纳。

意思是 我从来不敢轻视任何人,说他是无知的。

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见地。

我经常和大臣们说,只要有知道看到的,就上奏使我知晓,言之有理,我就会嘉奖采纳。

这是用于劝勉后世子孙要虚心,察纳雅言。

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语录

一、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

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

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

是故凡艺皆不能溺我。

  二、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三、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四、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五、《易》云:“日新之谓盛德。

”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

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六、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七、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八、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

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九、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十、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十一、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

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

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诚至言也。

  十二、《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

”此二语简而要。

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十三、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

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

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

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十四、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十五、为学之功有三等焉。

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十六、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

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此语极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庭训格言》(一)篇(第一条)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第二条)1.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

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第三条)1.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3.《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4.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第四条)1.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2.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3.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瀛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

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庭训格言》(二)篇(第一条)1.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

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

3.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

(第二条)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3.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4.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

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5.其寡廉孰若寡欲

《语》云:“俭以从廉,侈以成贪。

”此乃理之必然。

《庭训格言》(三)篇(第一条)1.庭训格言: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2.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3.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4.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第二条)1.庭训格言: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2.慎重者,敬也。

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3.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4.《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第三条)1.庭训格言: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4.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是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

5.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第四条)1.庭训格言: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2.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3.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之。

古代有道明君如何教子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

而身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倡行者、推动者,而且因为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具有示范、引导等作用,也是身体力行者。

比如皇家的教子之道,就是官员们乃至整个社会教育子女的重要参考模式。

\\r重视道德品质教育、重视如何做人是古代蒙学直至大学教育的基础,皇家子弟也不例外。

笔者在《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何种教育》中一文业已指出,皇帝在登基前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从中明了德行的重要,明了如何修身,明了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等。

历史上那些有道明君更是非常重视教育子女,甚至亲自参与教育之事。

本文就以唐太宗和清朝的康熙帝为例来说一说古代明君如何教子。

\\r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仅虚心纳谏,以德治天下,而且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他常常向皇子们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总是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

他认为“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 因此,他告诫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的皇子们要学会克制私欲,懂得如何约束自己,还要多做善事。

他还警告皇子们如果不听从劝告,缺少德行,违反礼仪法规,将必定受到刑法制裁,到那时,身为皇帝的父亲也爱莫能助。

\\r唐太宗还教育子女要珍惜财物,不可奢侈。

他在《戒皇属》一文中写道:“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

”因为一丝一线、一餐一食都是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果。

唐太宗在临去世前一年,还检讨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过失,希望太子李治不要效仿。

\\r为了让子女们更好地修身立德,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命大臣魏征“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求他们把此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通过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唐太宗希望子女们可以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r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皇帝、清朝的康熙帝对子孙的教育也特别认真,特别严格。

他对子孙的教育,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孙参加祭祀、打猎、巡幸、出征等多种方式,上学是康熙教育子孙的基本方式。

康熙定制,皇子皇孙6岁开始接受教育。

他亲自为皇子们选定老师,主要教授儒家经典;满人老师则教授满文和蒙古文以及弓箭骑射技艺。

\\r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

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

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

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r对于康熙的教子方式,法国传教士白晋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中国皇帝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r康熙皇帝曾着有一本用来教子的《庭训格言》,内容广泛,诸如对长辈祖宗要诚心尊敬,恪尽孝道,不忘本;求学读书要勤学用功、虚心求教,并且持之以恒;作人处事要有诚心、善心;生活上要求洁净、节俭,克服不良恶习,不可耽溺酒色,更不可好逸恶劳等等。

提到学习古帝王之治道时,要求诸皇子读《书经》,讲求事君治民之责,则要读《孟子》等。

内中有如下之语:“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

”“俯仰无愧,防于念起。

”……\\r在这样严格的教育下,康熙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

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功业。

\\r不过,唐太宗的教育结果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唐太宗14个儿子中除3个早逝、1个继承皇位、1个善终外,其他人因各种原因结果都不太好。

这使得唐太宗“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并禁不住“为之洒泣”。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也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

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究其根本,主要是唐时皇家教育缺乏有力的监督、督促和相对放松造成的,而康熙帝在这方面的要求则严格的多,而且形成定制。

好在继承皇位的唐高宗李治还是深受父亲影响,是个仁慈、低调、关心百姓之人,其孙子李隆基更是再度创造了唐王朝的辉煌。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

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

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

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

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

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

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

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

」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

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

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体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

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

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

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此言极是。

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

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

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进德修业 依于经史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

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

读书之法,以经为主。

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

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

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

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

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

《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

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

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

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

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

」至哉,是言乎

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

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

得之不得曰:「有命。

」是听天命也。

     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

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神静心和 心和形全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

」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

」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

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

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

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

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

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天花”是什么

在没打预防针的情况下为什么每个人一般都会得一次

天  1. 一种急性传染病。

症状为先发高热,起红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

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

本病现已消灭。

(相见“补充1”)  2. 玉蜀黍的雄花,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  3. 指雪,雪花  4.亦作天华。

佛教语。

天界仙花。

  5. 亦称顶棚。

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一般可分为硬天花、软天花。

硬天花以木条纵横相交成若干格,也称为井口开花,每格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圆光中心常绘龙、龙凤、吉祥花卉等图案。

软天花又称海漫天花,以木格蓖为骨架,满糊麻布和纸,上绘彩画或用编织物,为等级较低的天花。

  【补充1】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据报载,去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为了预防生物武器的袭击,带头接种了天花疫苗。

因为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一样,如果被用做生物武器的话,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被称为“穷人的核弹”。

在我国,几十年前就消灭了天花,现在不仅普通人对天花一无所知,许多医生也是仅闻其名,不见其身。

下面简单介绍有关天花的知识。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

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

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

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

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

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

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

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

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

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假设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3000人感染天花病毒,12天内病毒就会扩散到美国各地,殃及数以百万人。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

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由于天花病毒忪在人身上传染,而且牛痘疫苗忯以有效地〿终身地防止天花的传染,因此自1977年以濥世界上没有冿忑生过天花。

  1979年10月26日,全世界消灭天花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天花病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几千年来,使千百万人死亡或毁容。

一百八十年前,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

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

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

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

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一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医学大发现--恶魔天花  每4名病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几乎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的可怕疾病。

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

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的肆虐,无法加以遏制,以致国威日蹙。

  若干世纪以来,天花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

  846年,在来自塞纳河流域、入侵法国巴黎的诺曼入中间,天花突然流行起来了。

这让诺曼人的首领为之惊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战场上久经厮杀不知恐惧的士兵毛骨惊然。

残忍的首领为了不让传染病传播开来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手段,他下令杀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护病人的人。

这种可怕的手段,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能扑灭天花流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天花并不会宽容任何人,它同样无情地入侵宫廷、入侵农舍,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不论爵位、不论年龄与性别,都逃脱不了天花的侵袭。

  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国王的妻子患了天花,在临死前她请求丈夫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她要求:假使全体御医不能挽救她的生命,那么就将他们全部处死。

皇后终于死掉了,于是国王为了皇后的愿望便下令把御医全部用剑砍死。

  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

他写道:“鼠疫或者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

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

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

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

  种痘成功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对于“天花”书中尚载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尔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

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

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

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

总之 ,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国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到十七世纪已普遍推广。

公元1682年时,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种痘。

据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

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可见当时种痘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很快引起外国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公元1688年)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

这是最早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种人痘的国家。

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北欧。

公元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三年后又为自已6岁的女儿在英国种了人痘。

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

十八世纪初,突尼斯也推行此法。

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医宗金鉴》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广为流传了。

其后此法又  传到朝鲜。

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所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

公元1796年,英国人贞纳(E.Jenner)受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1796年5月17日,正是琴纳47岁的生日。

这天,琴纳的候诊室里一清早就聚集了很多好奇的人。

屋子中间放着一张椅子,上面坐着一个八岁的男孩菲普士,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糖果。

琴纳则在男孩身边走来走去显得有些焦急不安,他正在等一个人。

  不久,一位包着手的女孩来了。

她就是挤牛奶的姑娘尼姆斯,几天前她从奶牛身上感染了牛痘,手上长起了一个小脓疱。

琴纳所等的人正是她,今天他要大胆地实施一个几十年日思梦想的计划了:他要把反应轻微的牛痘接种到健康人身上去预防天花。

  琴纳用一把小刀,在男孩左臂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条小痕,然后从挤牛奶姑娘手上的痘痂里取出一点点淡黄色的脓浆,并把它接种到菲普士划破皮肤的地方。

  两天以后,男孩便感到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地就好了,菲普士又照样活泼地与其他孩子们一起在街上嬉闹玩耍了。

  菲普士非常顺利地挨过了牛痘“关”。

  现在摆在琴纳面前最主要的事情是:证明菲普士今后再也不会传上天花。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末目的就达到了,而牛痘的接种就是真正成功了

  过了一些时候,琴纳从天花病人身上取来了一点痘痂的脓液,接种在菲普士身上。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也是琴纳感到紧张、担心的日子。

如果接种的牛痘不能预防天花的话,那菲普士就将因此患上严重的天花,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然而,一星期过去了,又一星期过去了。

菲普士依然很健壮。

  以后,又接着做了一批批试验,更进一步证实了牛痘预防天花的作用。

  是的,胜利了

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琴纳成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欧洲,同时也传遍了全世界。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牛痘疫苗的发明也是如此。

  1797年,当琴纳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时,却遭到了拒绝。

一年后,琴纳自己筹集经费刊印发表这些论文时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有的表示坚决的支持,有的人持怀疑态度,也有的持反对意见。

反对者疯狂诬蔑,造谣说:“种了牛痘以后会使人头上长出牛角,发出牛叫的声音。

”  然而,真理就是真理,它不会永远被谬误所埋葬。

  在无数次实践的面前,一切怀疑、反对都被无情的事实所粉碎。

天花可以用种牛痘来预防的事实,终于占据了历史上应有的位置。

  天花,这种由比细菌还小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能够用牛痘来预防了。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病毒这两个字,可是在科学实践过程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却已开始被人们控制起来了。

  现在,全世界已有很多年没有发生天花了,联合国卫生组织已经取消种痘作为国际交往的一项必须检疫的规定。

但是过去,我们每个新出生的婴孩都必须接种牛痘,以使婴孩体内自己产生出对抗天花的防疫力量来。

由于种一次牛痘只能具备大约六年左右的免疫力,因而在过去,人人都必须定期种痘以预防天花。

  琴纳的成功开辟出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新领域也就是免疫学。

  “免疫”就是天然的或者利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对某些传染病产生抵抗力,使人体免受这些疾病的侵害的意思。

  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不仅使人类免受了天花的肆虐,并且还为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不懈地向传染病展开新的攻击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免疫学的领域内,随着病菌的逐一被发现,用来预防不同传染病的新疫苗也逐一出现了:1881年巴斯德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疫苗,1885年预防被疯犬咬伤所引起的狂犬病的疫苗也研制成功。

典故“庭训”谁知道

既徙教,不闻过庭语 什么叫“三徙教”呢

三徙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

“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

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是”,“退而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

”“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是”,“退而学礼。

”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幼承庭训,规行矩步,戒急戒躁戒嗔怒,世途险恶,警觉要高,由细到大做得到。

猜一动物

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

翻译: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过错,如果有了过错能够去改正,就是改过自新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最好机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