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大约10年前,我在一个朋友的客厅第一次“见到”了孔子。
当然了,我所说的孔子可不是蓄着白色胡须的中国哲人的本尊,而是放在茶几上的出版物--孔子语录集。
翻阅几页后,一个男人的样子便跃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I FIRST met Confucius in a friend's living room, nearly 10 years ago. OK, so it wasn't really the bearded Chinese philosopher. It was a collection of his most famous lines, printed and bound and resting on a coffee table. As I scanned the pages, a vision of the man began to form in my mind.直到上周六,我才有机会将一个人名和这张脸对应上--香港明星周润发在新影片《孔子》中出演这一圣人角色。
虽然对孔子的故事并不太了解,我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总是止不住想到,如果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他,不知我会怎么想。
It wasn't until last Saturday, though, that I finally had a chance to put a name to the face-that of Hong Kong star Chow Yun-fat, who plays the sage in the new biopic Confucius. I went to see the film knowing very little of Confucius' personal story. I left wondering what I would have thought of the man if I really had met him in person.我会不会像影片中的那个农民,无视前来问路的孔子及其弟子,继续收庄稼
会不会像片中卫灵公的姬妾南子(周迅饰)那样为了考验圣人的耐力而要求与之见面
又或者,我会不会像片中的年轻人那样抛弃一切随他前往那片荒野之地
Would I have been like the farmer in the film who kept on bundling grain when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stopped and asked for directions? Would I have been like the alluring consort (played by Zhou Xun) who requested a meeting with the sage only to test his human mettle? Or would I have been one of the young men who left everything to follow him into the wilderness?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孔子》导演胡玫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了解。
I suppose it all depends on the historical accuracy of director Hu Mei's Confucius.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集谦恭、博学、幽默、智慧、守纪、严格于一身的圣人形象。
即便是周迅所扮演的南子几乎扑在孔子身上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欲望后便走开了。
In the movie, we see a man who is all at once humble and wise and humorous and intelligent and disciplined and firm and clever. Even when Zhou's character all but throws herself on Confucius, the philosopher walks away with barely a trace of desire on his face.如果,这就是那个人的真实面目,那么,与他见面将是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压抑。
影片中,孔子讲求从内心深处来改变一个人。
这确实是个高尚的目标。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例如:我很难想象在不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前提下从这么一个性感女性身边走过--不管我铭记了多少圣人格言也无济于事。
If this is, indeed, the real man, meeting him would be, all at once, an incredibly exhilarating experience-and also a very depressing one. In the movie, Confucius talks of changing oneself from within. This is certainly a noble goal. Based upon my own experience, though, it is much easier said than done. For example, I cannot imagine walking away from the temptress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a supernatural power-no matter how many of the sage's proverbs I had internalized.从这点来看,我比以前更敬畏孔子了。
只有真正落实这些话后,这个人的言语才更具意义。
如果孔子其人真如周润发所演绎的那样,他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圣人。
In this sense, I am more in awe of Confucius than ever before. A person's words take on far more significance when he or she actually lives them out. If Confucius really was the man that Chow portrays, he was indeed one for the ages.即便如此,我仍不能确信自己能否像片中他的追随者那样放弃一切--家庭、生计、故乡,日夜追随他左右,以马肉汤为生。
如果说孔子也有缺点的话,那就是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只为将他的哲理传遍中国。
Still, though, I'm not quite sure I'd have given everything-family, livelihood, home-to sit at his feet day and night and live on horse-meat soup, as his followers do in the movie. For if Chow's Confucius has one flaw, it's that he abandons his wife and daughter in order to spread his philosophy throughout China.在我看来,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悲伤的情节。
孔子不顾妻子的挽留毅然离开,镜头随着他进入了暴风雨中。
在之后的影片中,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关于他家庭的任何消息。
我想,孔子的决定,对自己是个正确的选择--或者,是对整个国家最好的决定。
然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却至少有一点出自他的骄傲。
这一点固然可以原谅,但我却不会做同样的选择--即便给我追随他的机会也是枉然。
For me, this scene marks the saddest part of the movie. When the sage wrests himself out his wife's grip and the camera follows him into a rainstorm, we never hear from his family again. I suppose Confucius did what, to him, was right -or, rather, what was best for the country. From my perspective, however, it was a decision made, at least in part, out of pride. It's certainly forgivable, but it's not one I would have made myself were I given the chance to follow him. 有用请采纳*^_^*
对孔子的最佳看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治学、修养和人生历练的概述。
孔子是一位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人。
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月13日,“大众讲坛”邀请儒学学者丁冠之先生作了“大哉,孔子”的报告。
孔子和他的“三个第一”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当时贵族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六艺”。
六艺分两个层次。
初级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高一层次的是:诗、书、易、礼、乐、春秋。
大概孔子在30岁左右,已对两个层次的六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30岁至51岁在鲁国活动,授徒讲学,大概就在这个时候。
51岁曾任中都宰(相当县长。
中都,今汶上),不到一年,继任小司寇、大司寇(大司寇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摄相事。
孔子担任此职至55岁离开鲁国,约四年时间。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匡亚明先生在他的《孔子评传》中提出了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我认为还有第三个“第一”,是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仁”作了系统的论述,使之成为“仁学”。
殷周以来,直到孔子时代,文化教育被贵族垄断,“学在官府”,而孔子所开创的私学,则是“学在官府”到“学移民间”的历史性标志,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
根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除了他从政的几年以外,一直没有间断教育工作。
他教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学生的来源,在地域上,除齐、鲁两国外,还有楚、晋、秦、陈、吴等国。
学生的成分,绝大部分是处于下层的平民子弟,如颜回(家住陋巷,是一箪食一瓢饮的穷人)、子路(卞之野人)、仲弓(父为贱人)、曾参(穷居卫国)、闵子骞(平民)等。
这就是说,孔子所收的学生,是不分地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兼容并蓄,条件只是交一块表示敬意的干肉(束修)就行了。
作为“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的孔子,是否整理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学术界曾有不同看法。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和六经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我同意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的看法:“六经虽然不全由孔子所作,但都经过孔子的整理,只不过整理的程度不同。
其中或作,或述,或删,或定,情况各异,应加考核。
今天所见到的《诗》、《书》、《礼》、《易》、《春秋》,尽管不是当时的原貌,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孔子修订、编纂、增减的痕迹,其内容都应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史料。
”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儒家经典的编辑演变情况。
前面说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六经是指上面说的《易》、《书》、《诗》、《礼》、《乐》、《春秋》,至西汉,《乐》经佚失,只有五经之说,立五经博士。
历经变化,至宋代确立了我们经常说的“十三经”之名。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另外还有常说的“四书五经”。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
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编为“四书”,与前面说的五经联在一起,称“四书五经”。
这些经典,都与孔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其中大部分是研究孔子和儒家不可不读的书。
孔子第一次对“仁”作了系统的论述,使之成为“仁学”。
还首创“中庸”说,并以仁、中庸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
我同意把“仁者爱人”与“和而不同”视为孔子思想核心的看法。
“仁”是孔子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是孔子的理想境界。
以仁济和,以和成仁,二者相辅相成。
先讲“仁”。
“仁”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发现,始见于《尚书》、《诗经》,至春秋时才被较广泛使用。
什么是“仁”,孔子在弟子提问时作过不同的回答。
但最核心的内容是“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孔子这里所说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它没有阶级和等级乃至家族的限制。
实现爱人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
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者是“忠道”,后者是“恕道”。
忠是尽心于人;恕是将心比心。
孔子的“忠恕之道”,被世界上看作道德金律。
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要爱人利人,不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损人利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爱人,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根本保证。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社会群体对你的帮助。
如果只以自己为圆心,处处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着想,甚至损人利己,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
孔子和儒家提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互惠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也就是爱自己。
这就是人生智慧。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推恩”是由己推人,把自己爱父母和爱子女之心,推及别人父母、子女。
这是对孔子“己立立人”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
人们常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和”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同的表述。
如“中和”、“和谐”。
在《论语》中讲“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
这些表述有的就事物的状态而言,有的就方法和原则而言,有的就其价值和地位而言。
其总的思想是说中和、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
也就是说,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和发展。
孔子讲中庸,就是讲的平衡和协调。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个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反对“过犹不及”,过了、不及,都是失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处理之所以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化、简单化、极端化,不是过,就是不及,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
因此,中庸、中和、和谐,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自然生态破坏是失中,贫富差距扩大是失中,身体有病是失中,等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发现以及掌握事物的“中”,使其得以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观,平衡发展观。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也是指事物的协调与平衡,“和而不同”,是多种成分的融和与统一;“同而不和”,则是单一成分的“同一”。
自然界的山河湖海、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类社会的不同肤色、民族、社会制度和不同文化,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按照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既要承认差别,又要有宽容之心,和谐相处。
孔子最反对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拿一把尺子量世界,用一种眼光看人,只能窒息事物的发展。
通过对孔子“仁和”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他确有一个和谐(仁和)社会的理想和憧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他的志向,认为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止达到了仁的水平,而且进入了圣的境界。
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还设计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孔子的历史影响 孔子的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所说“孔子发展了儒家,使相礼的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遂使经学注我,而经学变成了儒家私学。
于是经学与儒家合,儒家与教师合,师儒不仅经师,且为人师矣。
华夏族之民间教育遂为师儒垄断,有此垄断,儒家遂无孔不入,有饮水处即有儒家。
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于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高明不会有四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中庸不会长期稳定而守恒。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也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的精神实质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方式,成为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中国人要想真正理解自己的民族特征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一个外国人要想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
”(陈炎:《多维视野中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的确如此,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孔子提出道德规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就是《论语》中语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格言,活在现实生活中。
《论语》中的许多德目,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讷、敏等等,都成了中国人取名的经典依据。
参考资料:
赞美孔子的名句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伦;饱读诗书;出口成章,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有什么书专门归纳名人的名言名句的
外国或者中国的都行,最好是中国和外国的都有归纳的.....
有的:名人名言录。
急需两句交友的名言名句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中国历史上种形象 孔子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
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
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
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
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
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
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
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
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
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从16世纪开始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的。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
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
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
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
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
”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孔子的时间格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要10个名人名言,要中国人说得多一些,外国人3个。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够不够积极
够不够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