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江的得名
澜沧江是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拉楚,意“獐子河”。
它也是中国西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六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
[1] 澜沧江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源头海拔5200米,主干流总长度2139千米,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始称湄公河(Mekong River)。
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国南海。
傣族有哪些节日。
及生活习惯,服饰的特点
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宏州。
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
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
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
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
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
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
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
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
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
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
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
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
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
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
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
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
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
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
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
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
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
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
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
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
非正常死亡要火化。
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
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
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
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
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
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
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
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参考资料:原创,纯手工
普洱市的历史
我是导游.普,去过,一个不大但是很淳朴漂亮的地方. 普洱的由来 相传七世纪左右,古代南诏国所「瘴疠之区」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鸿遍野、死伤无数。
普贤菩萨为解救苍生而化身老农,摘采大叶种绿叶供百姓煮沸饮之,瘟疫竟不药而愈。
当地居民为感念菩萨恩德,从此广种大叶种茶,并以茶叶状似普贤之耳而命名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并而称「普洱」,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话传说。
但事实上,「普洱」是个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于今日云南的思茅地区。
“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普洱”即水湾大寨。
普洱县原称宁洱县,明洪武年间,改为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自古以来以普洱茶产地和集散地闻名中外,清代时为向朝廷上贡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今普洱市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北纬22°40'-23°36'、东经100°42'-101°37'之间。
东和东北沿把边江与墨江县分界,南与翠云区、江城县相连,西沿小黑江与景谷县毗邻,北与镇源县相接。
总面积44221.34平方千米。
总人口236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距离省会昆明市570千米。
普洱市辖1个市辖区、9个自治县。
历史沿革 1950年设宁洱专区,专署驻宁洱县。
辖宁洱、思茅、六顺、车里、佛海、南峤、镇越(驻易武)、澜沧(驻募乃)、景谷(驻威远)、景东(驻锦屏)、镇沅(驻按板镇)、墨江(驻玖联镇)、江城(驻勐烈)、宁江(驻勐往)、沧源(驻勐董)等15县。
1951年宁洱专区改称普洱专区;宁洱县改名普洱县。
普洱专区辖15县。
1952年将沧源县划入缅宁专区。
澜沧县迁驻勐朗坝。
普洱专区辖14县。
1953年将车里、镇越、佛海、南峤4县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
撤销六顺县,并入思茅县;撤销宁江县,将勐往、安康2区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雅口、新营盘2区划归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953年4月7日由澜沧县部分地区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驻募乃)。
思茅专区辖8县、1自治区。
1954年5月18日江城县改设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区(驻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澜沧县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一部地区合并设置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驻孟连城子)。
思茅专区辖7县、3自治区。
1955年普洱专署迁驻思茅后改称思茅专区(驻复兴镇)。
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改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撤销澜沧县,并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思茅专区辖6县、1自治县、2自治区。
1959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改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辖6县、3自治县。
1960年撤销思茅县,并入普洱县;撤销镇沅县,并入墨江、景东、景谷3县及玉溪专区的新平县。
思茅专区辖4县、3自治县。
1962年恢复镇沅县(驻按板镇)。
思茅专区辖5县、3自治县。
1965年由西盟山区设立西盟佤族自治县。
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驻西盟)。
思茅专区辖5县、4自治县。
1970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地区驻普洱县思茅镇(原复兴镇)。
辖普洱(驻宁洱镇)、景东(驻锦屏镇)、镇沅(驻按板镇下观音)、景谷(驻大街镇)、墨江(驻玖联镇)等5县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勐烈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勐朗镇)、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驻孟连城子)、西盟佤族自治县(驻西盟镇)等4自治县。
1979年撤销墨江县,改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思茅地区辖4县、5自治县。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思茅地区总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355364 景东彝族自治县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288794 镇沅彝哈尼拉祜县 205709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县 100243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208593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县 86598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
(1)撤销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设立地级思茅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成立的翠云区思茅镇月光路。
(2)思茅市设立翠云区,以原县级思茅市的行政区域为翠云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
(3)地级思茅市辖原思茅地区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翠云区. 2006年1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澜沧县等十个县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云政府[2006]6号)文件正式批准思茅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截止2006年4月17日止,全市9县1区共撤并乡镇18个。
其中墨江县撤并3个,即联珠镇、双龙乡、碧溪乡合并设置联珠镇,通关镇与忠爱桥乡合并设置通关镇(忠爱桥乡的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民委员会划入联珠镇;丙蚌、回龙、民兴3个村民委员会划入通关镇;忠爱桥乡以忠爱桥为界,桥西划入通关镇,桥东划入联珠镇)。
澜沧县撤并3个乡镇,即东良乡与勐朗镇整建制合并,设置勐朗镇,并将谦迈乡的布老、包麦地、看马山三个村民委员会划入糯扎渡乡,同时将糯扎渡乡更名为糯扎渡镇;撤销谦迈乡;新城乡与谦六乡整建制合并,设置谦六彝族乡。
普洱县撤并2个乡镇,即宁洱镇与凤阳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宁洱镇;磨黑镇与把边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勐大镇;三章田乡与者东乡整建制合并,设置者东镇。
景东县撤并2个乡镇,即文井镇与者后乡整建制合并,设置文井镇;大朝山东镇永秀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大朝山东镇。
景谷县撤并2个乡镇,即威远镇与钟山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威远镇;永平镇与边江乡整建制合并,设置永平镇。
翠云区撤并1个乡,即震东乡与云仙乡整建制合并,设置云仙彝族乡。
江城县撤并1个乡镇,即勐烈镇与红疆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勐烈镇。
孟边县撤并1个乡镇,即娜允镇与南雅乡整建制合并,设置娜允镇。
西盟县撤销西盟镇和莫窝乡,两乡镇合并,更名为勐卡镇。
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国函[2007]8号)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各行政区划: 普洱市 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万 思茅区 面积409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670平方千米,人口19万.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面积5459平方千米,人口35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联珠镇。
景东彝族自治县 面积4532平方千米,人口35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7777平方千米,人口30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4223平方千米,人口21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恩乐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476平方千米,人口 9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烈镇。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12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娜允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8807平方千米,人口47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朗镇。
西盟佤族自治县 面积1391平方千米,人口 8万。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梭镇。
云南普洱有哪些县
7262 72是采用72年的发酵技术生产的,6是采用6级茶做原材料,2是勐海茶厂的编号 901 代表的是09年第一批次生产的,一般都是春茶
澜沧07818普洱茶特点
细腻,滑口陈香,有内容,可以治感冒啦,喝岜马源金花茶配合着泡,味道不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