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诸葛高诫子格言

诸葛高诫子格言

时间:2015-08-27 20:50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舌战群儒的主人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孔明,号卧龙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故事版本一: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

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

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  故事版本二: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曹操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猎的是刘备,实意在江东。

刘备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

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

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

如今又被曹操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

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

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

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

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

”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

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

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

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生活素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

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

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

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

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

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

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军备)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

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评价: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亮虑多决少。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

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

扶风王慨然善冲。

”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

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

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谓寿贬亮非为失实。

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

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

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

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

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

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

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

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

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积、裴行俭、郭元振。

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  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  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

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

长为雷雨。

”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

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

功每不就,而众已疲。

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

人也

神也

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

”“孔明,伊周之徒也。

”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

北伐南征,渭滨泸水。

周旋两朝,勤劳一纪。

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

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

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

一、鞠躬尽瘁白话释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朝代:三国蜀作者:诸葛亮出处:《后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尽瘁:竭尽劳苦。

翻译:鞠躬尽力,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用尽辛苦二、淡泊明志白话释义: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朝代:三国·蜀作者:诸葛亮出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心志;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三、初出茅庐白话释义: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

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朝代:明作者:·罗贯中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翻译:博望对峙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只需惊破曹操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四、七擒七纵白话释义: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

擒:捉拿。

纵:放。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翻译: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全部平定。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笑,即使再打,七纵七擒,而诸葛亮还依然会获胜五、三顾茅庐白话释义:也说三顾草庐。

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

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朝代:元作者:马致远出处:《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翻译:我相信着半间儿草舍;又谁指望三顾茅庐

诸葛亮什么时候出生

千古以来,诸深受人们的爱戴上有着无数美光环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毫无疑问,这是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只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只,也保全了自己。

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刘备,成为了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舌战群儒的主人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孔明,号卧龙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故事版本一: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

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

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  故事版本二: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曹操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猎的是刘备,实意在江东。

刘备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

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

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

如今又被曹操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

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

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

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

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

”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

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

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

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生活素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

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

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

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

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

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

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军备)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

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评价: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亮虑多决少。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

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

扶风王慨然善冲。

”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

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

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谓寿贬亮非为失实。

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

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

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

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

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

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

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

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

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积、裴行俭、郭元振。

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  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  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

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

长为雷雨。

”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

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

功每不就,而众已疲。

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

人也

神也

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

”“孔明,伊周之徒也。

”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

北伐南征,渭滨泸水。

周旋两朝,勤劳一纪。

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

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

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诸葛亮名言名句大全

┃阿佩CA 你好。

诸葛亮名言名句: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14、劝农业,无夺其时。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6、非宁静无以成学。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名言名句大全

┃阿佩CA 你好。

诸葛亮名言名句: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14、劝农业,无夺其时。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6、非宁静无以成学。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有关诸葛亮名言名句有哪些

一、鞠躬尽瘁白话释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朝代:三国蜀作者:诸葛亮出处:《后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尽瘁:竭尽劳苦。

翻译:鞠躬尽力,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用尽辛苦二、淡泊明志白话释义: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朝代:三国·蜀作者:诸葛亮出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心志;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三、初出茅庐白话释义: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

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朝代:明作者:·罗贯中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翻译:博望对峙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只需惊破曹操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四、七擒七纵白话释义: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

擒:捉拿。

纵:放。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翻译: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全部平定。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笑,即使再打,七纵七擒,而诸葛亮还依然会获胜五、三顾茅庐白话释义:也说三顾草庐。

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

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朝代:元作者:马致远出处:《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翻译:我相信着半间儿草舍;又谁指望三顾茅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