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关于厚德的一些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
关于“厚德”的名言、古诗、古语,如: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
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2、 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希波克拉底3、 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疗效重于理论)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10、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徐廷祚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爱默生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
——妇产科学家郎景和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吴阶平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关于厚德的诗句
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列传》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涵养》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瑄《理学粹言》卷一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今名人对联》林则徐撰.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训俗遗规》 宰相肚内好撑船. ——[明]叶盛《水东日记》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卷三 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就更好. ——(英)勃朗宁《诗》 能读书,才心博;能养气,量心宏. ——[清]江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明]李贽《焚书·高洁说》 冤宜解,不宜结. ——[清]杨风辉《南皋笔记》卷二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明]薛瑄《读书录》卷一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 ——《孔子集语·漆雕氏》 眼孔浅时无大量.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蔡锷集·〈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十老诗选》朱德《游七星岩》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敬礼看升旗,肃立唱国歌。
五十六民族,肃立唱过歌华夏历史长,古今英雄多。
改革开放好,科技水平高。
神八和天宫,对接成功好。
红旗飞上天,中国在腾飞
邻里多关照,同学互帮助。
关心残疾人,温馨暖心房.扬善又惩恶,浩然正气张。
交往有传统,温良恭俭让。
妒忌令人嫌,偏见应自防。
流言勿妄传,君子坦荡荡。
文明成果丰,美誉五洲传。
共产党伟大,社会主义好;爱党爱人民,长大建祖国
名言: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助人为乐的2.巧言令色,鲜矣仁
只有一张嘴,是没有道德的3.仁者莫大于爱人 写仁义的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诗: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
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
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
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
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
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
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
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
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
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
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
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 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
本句借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剩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13.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14.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15.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 看得大。
16.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7.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18.语言间尽可积德,妻子间亦是修身。
19.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0.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21.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2.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3.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24.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25.直不犯祸,和不害义。
26.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27.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8.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 理。
29.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30.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31.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32.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3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7.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8.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0.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45.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46.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0.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2.德不孤,必有邻。
53.见其过而内自讼。
5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5.仁者先难而后获。
56.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0.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1.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62.克己复礼以为仁。
63.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65.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6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7.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8.君子以文会友,以反辅仁。
69.居外恭,执事敬,与人忠。
7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7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7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4.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7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6.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7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78.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7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1.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82.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
83.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8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85.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86.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87.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88.敬守此心,则心定;欲抑其气,则气平。
89.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90.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9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92.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设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93.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94.困辱非忧,取因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95.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96.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
1、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3、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9、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0、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
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1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厚德是什么意思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急急急
谁能帮想个口号“厚德成仁、精武成才、…”后面还能加什么词语
或者换成其他的也行,只要表现出
明德砺志,博学多才,团结宽容,奉献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