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敬畏生命追寻价值格言

敬畏生命追寻价值格言

时间:2018-11-27 14:46

《心存敬畏》主要内容

“敬畏”,这是一个的两面,敬对,畏对外部;但这个畏不是“怕”一种清知后的震惊、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状态,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惊-敬-信”一体的东西;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类内心那种万象森严,持有的一样的心理状态。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横跨东西屏障,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座右铭。

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是什么

就是“既敬重又畏惧”。

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

在这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

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

一句话,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们就会明白,敬畏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

在我国,古人对“敬畏”早有精辟论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乐”之达观;有“君子观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饬循省也。

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之告诫;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劝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习惯......中国语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

由对“天”的敬畏在现实中转变为对“大人”、“圣人”之敬畏,中国人的敬畏对象是指向道德典范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其现实中的代言人。

这里的“畏”具有主动性,“畏”由“敬”生。

在“敬”和“畏”之间,“敬”是因,“畏”是果。

“畏”在这里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指一种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表达的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

而在西方语境中,“敬畏”往往从“敬畏上帝”开始。

英文钦定版《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希伯来书》中则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神、上帝、耶和华,那是隐秘的,这就使敬畏没有了具体可观的意向对象。

由于意向对象是不可观的,因而其不可能成为敬畏者的价值取向,对上帝敬畏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上帝,而是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

当然,这种怕是与敬相联系的怕,如果不与敬相联系,那么这种怕和动物本能的恐惧也就没有二致了。

在西方语境中,“敬”和“畏”之间,“畏”是因,“敬”是果,顺序不可逆转。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自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将人们的生活送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

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横行,他们开始只关注自我、只关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情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倾听和关注,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

这给个体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造成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

从前有句老话,常人都知道,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

”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

我们可以不相信天地神灵,但我们必须相信道德规律。

我们要敬畏生命。

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

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律令规则。

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

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会淹没一切。

我们要敬畏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的集中体现,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基础秩序的混乱。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

我们应当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

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

换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

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

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

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我们要敬畏民意。

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

民意不是官员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随着盛它的容器变化而相应变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诈的。

我们要敬畏信仰。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心存敬畏。

《道德八书:心存敬畏》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

每册均采用8~10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主题的迫切性;然后援引基本理论分析原因;重点在于实践部分,讲明怎么看待、怎么做、怎么修养;总体体现“问题——解释——原理——实践”的逻辑结构。

《道德八书:心存敬畏》主要内容包括:我们这个缺乏敬畏的时代;敬畏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敬畏自然: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敬畏律令规则:画一条红色警戒线等。

作者简介袁卫星,男,1970年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

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获全国语文教师教学业务大赛“四项全能”称号;现任中学语文教研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出版事业部部长。

爱好旅游,一般选择自驾游;痴迷音乐,常常为一两支曲子流泪;曾经有很大的野心: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记住每—个学生,并让每一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

25岁开始写书,有《美丽的过程》、《中学语文教与学》、《细数阳光》、《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位教师教育手记》、《生命课——名学生的必修课程》等书出版。

现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

  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县人。

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1979—1983)、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

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站工作,1998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

曾经访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2002—2003)。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德育原理外,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

截至2005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5部,以及诗文自选集《作为—棵风中的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美学观》获得过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求纪录片BBC《生命》观后感500字以上

5-01-17 | 分享一个使一无所有,甚至在最艰险的情况下也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就是任何人都无夺的;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含义和存在的目的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无穷力量。

这种存在是超越的,摒弃不利的因素的,只为实现一种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经历,让人能感受生命活着的意义;见识,让人能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信仰,让人能攀登生命境界的巅峰……从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生命就被赋予了意义。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造物者的恩赐。

很多人都在思考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到底会有怎么样的际遇,又能怎么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于是,前人今人不断地去寻找,不断地去叩问。

而我觉得,生命需要我们自己去激励

当我想起生命这个字眼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种画面:一种是动植物在自然界的成长画面,一种是人类世界让人心悸的画面。

两种不同的画面让我产生了两种意念:敬畏生命和激励生命。

第一次让我知道,生命是要敬畏的是张晓风的那篇短小的文章《敬畏生命》,我已经忘记自己多大的时候读到这篇文章了。

但是我仍然记得“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当时不懂,为什么作者能有这样的想法。

但我却被“敬畏”二字深深地震撼

在看看人类的生命,我知道每个人最初都是热爱自己生命的,可生活和外界的东西让这本来很纯粹的思想变得艰难了。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一生的追求就是自我的实现,而这种高级的需要是在满足低级需要况下才有可能出现,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于是成了人最大的需要,但可悲的是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放弃了敬畏生命,更别提激励生命了。

关于珍惜生命的诗歌

生命是一种信仰

生命信仰,用生命的本质,重新阐释了世界和人的本质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生命信仰,是二十一世纪和网络世界的精神领袖,是我们心灵天空不落的太阳

生命信仰,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将引领未来的世界和互联网

珍惜生命的诗歌有哪些

[考试 学习 作业]悬赏点数 10 5个回答 170次浏览 2英雄小鲍 2008-12-30 12:07:31 172.30.211.* 举报 珍惜生命的诗歌有哪些

回答引用:添加引用:登录并发表回答 取消 在谷歌搜索珍惜生命的诗歌有哪些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您输入的内容将会在您成功登录之后自动发表。

回答 按时间排序 按投票数排序0hou5211314 2008-12-30 12:08:11 123.244.227.* 举报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但很少有人善待生命。

生命是什么

拥有生命却不善待生命。

是碧水青山之侧的精致庄园,是百万富翁餐桌上的如山美味,还是奢侈排场上的弹指万金......生命到底是什么

人说生命是出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练达,老人的愤世嫉俗。

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世上一切情感的结合体。

人说生命是余辉衬斜阳,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孤歌的漂泊。

人说生命是爱恨纠缠,恩仇快意,玄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一场轮回。

人说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的旅程。

生命可能绚丽,也可能平淡,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能静静的安全的活在世上,享有着生的权利

我们高中考试语文作文以“敬畏”为话题,我写的敬畏灵魂可以么

比加索的朋友卡恩瓦洛一次问:“为什么在你的大壁画《和谐》上,鱼在鸟笼子里,鸟反在鱼缸里呢

”  答:“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康德 自然常会孕育美好的心灵。

——罗曼·罗兰 如果说上帝是治愈心灵创伤的神医,那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灵药。

——大仲马 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

——果戈里 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

—— 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现它的真相的。

—— 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

——甘地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绝妙无伦的。

——亚里士多德 一切都是一个行列,宇宙便是用整齐完美的步伐前进的一个行列。

——惠特曼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

——拜伦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

——达尔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 寒来暑往,冬收夏藏。

—— 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李白

《圣经》中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怎么解释

智慧是指人按照正确的知识去行动,然后让自己得到益处。

  光有知识不会让你变得更好。

比如说,有的人吸烟,不是不知道吸烟的危害,但是还是吸烟。

他有知识,但是不能说他有智慧。

  知识怎样才能转化成行动呢

就需要人有点“敬畏”,对于一种更高力量、信念的敬仰之情,可以促使人行动。

比如有的人敬畏生命,所以他知道吸烟危害生命,自己的还有别人的,那他就容易下决心戒烟。

  对圣经来说,上帝是最该受敬畏的对象,如果人承认上帝的地位,害怕做的事情让上帝不高兴,就容易按照圣经的话去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