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
——《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 245.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诚信1.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3.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8.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10.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改 过 1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12.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1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1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1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敬 亲 18.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9.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2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 23.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2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好 学 2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2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30.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3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道
所谓孝道文化,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
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孝道、尊师)论文3000字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中国传统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有哪些意义
面代社会,孝道的价逐步削减、立功,父母。
因此,我的意见是过多强道及其他古代的东西有些古怪,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有限主要内容。
以父母子女双方赡养关系将被全社会与个体的社会保障所取代。
因为古代社会是以农业、家族为基础的,孝道适用的范围发生改变,顺亲与谏亲。
现代社会是工业大生产化的城市化。
以道德为主的家庭关系将被以法律为主的社会关系所取代,传宗接代,丧亲与祭亲,立身、社会为基础:养亲与敬亲
孝道在中国传统道德里处于什么地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无数为国捐躯的□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求荣的夜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立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好问是分不开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都说明勤学的道理,读书还要善疑好问,不学不问怎能有所提高?不耻下问、大胆质疑、多思考,才能有所超越,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勤俭廉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为金钱和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政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敬长、知礼、诚实守信,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主席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八荣八耻,为我们带来了民族的希望.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和长辈们彬彬有礼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利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吗!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家园而自豪,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在感恩节里,许多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2005年的8月3日,上海市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时,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全国一些学校相继也开展了 “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感恩教育理应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更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 我相信中华美德会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足迹;中华美德会在这个多姿人间流芳百世;中华美德都会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所有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让中华美德永驻吧!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一句话来自“游子吟”这首诗里.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父母往往是那么令人敬佩.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爸爸是船,妈妈是帆,他们让我们游遍大江南北.我们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生长.父爱是一棵大树,让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作文网 home.sanwen8.cn长大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些人不懂得洁身自爱,经常因一点小事而想不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放弃自己的前途.就在这个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的父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个你、我、他.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孩子像快宝,投进爸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是啊,有父母多好!只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父母对孩子总是心软的,对孩子的乞求总是有求必应的.即使一开始铁定了心,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答应孩子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那样的任性、放肆.但是,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而是加倍努力地教导我们.但我们的父母生病时,还坚持去上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到:我要让我的孩子幸福.作文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深沉的父爱与母爱.我们要以最好成绩的成绩,来报答父母.作文愿天下的父母幸幸福福,开开心心!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读了《俭以养德》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许多: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家里还是经常穿补丁的衣服.是他家中贫穷吗?不是,他是国家领导人;是他不爱新衣服吗?不是,谁不爱美丽.如果,一个人过惯了节俭和艰苦的生活,那么就不会有迈不过去的坎,度不过的难关.据有关人员统计:毛主席的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装补丁有76块,睡衣则有67块.毛主席能有补丁一身的光耀形象,是因为他补丁之多,实数罕见哪.毛主席的内衣内裤上更是五彩斑斓,有赤色、橙色、黄色、红色、青色、蓝色、紫色……与标准的老百姓一样“笑破不笑补”,只要不露肉,不透风就行.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有人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必须继续全面加以弘扬,结合材料,请用文化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