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治家格言共有多少字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 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 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 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 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 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 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 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 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 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家规家训范本20条
家规家训1. 尊敬长辈、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敬同学,尊敬他人就是尊己。
2. 自己的自己做,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
3. 每天早晨6:30就要起床;晚上9:00前要睡觉。
4. 认真完成作业功课,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 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先写作业,写完了才能做别的事。
6. 做按时吃饭的好孩子,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不乱吃零食及垃圾食品。
7. 做诚实守信的孩子,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东西,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要有改正的决心和改正的行动。
8. 只能在周末时才可以看电视,每次不能超过一小时。
9.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立行走时要有样。
10. 说话语气语调尽量做到标准,措辞委婉,不大喊大叫,凡事要镇定小心。
教子要有义方上一句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治家格言
读《朱子治家格言》感想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 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李嘉诚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
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
《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
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
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
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
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
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
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
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
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
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
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
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
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提示】“俭”和“恕”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常用的两个概念。
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
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恕”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范畴,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
对官员来说,经常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会得到百姓拥护,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
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
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
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宜未雨而绸缪 后面一句 是“勿临渴而掘井”还是“毋临渴而掘井”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治家格言》) 求采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教育包括那些内容及经典
<弟子规> 是入门的基础。
学好了弟子规可以学习《孝经》《王凤仪伦理道德与健康》《幸福人生讲座》《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认识佛教》《太上感应篇》《传统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礼在人际关系当中的运用》《弟子规与一日常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