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歇后语,他们的概念和区别各是什么
求助
1.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2.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
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
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3.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4.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格言四者的区别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如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吃人家饭,受人家管大意失荆州地在人种,事在人为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
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
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例如: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二)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搬家——净是输(书)火烧旗杆——长叹(炭)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百川归海——大势所趋歇后语和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
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
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
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
如:(1)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5、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劝说别人不要浪费粮食时应说什么名言警句或歇后语或古诗我谚语或格言
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2、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3、,远离浪费。
4、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5、就是热爱生命。
6、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7、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8、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9、珍珠为宝,稻米为王。
10、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11、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12、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13、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14、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15、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16、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17、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18、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
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19、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20、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
21、汗珠换。
22、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23、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24、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
25、谁知盘中餐,。
26、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27、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28、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什么是谚语,歇后语,俗语,成语,老话,名言,格言
谚语:谚语是广泛流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成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老话:老话,指流传已久的话;(老话儿)指说过去事情的话。
名言: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 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
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 《归田录》等。
格言: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关于因小失大的名言,谚语,歇后语有什么
成语:爱鹤失众“削足适履”“截趾穿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歇后语拆城隍庙竖土地庙——因小失大丢了黄牛撵(nian追赶)蚊子——因小失大丢了西瓜拣乏麻——因小失大捡了芝麻甩了西瓜——因小失大金弹打飞鸟——因小失大抠到黄鳝,掉了笆笼(用竹篾编成的腹大口小的笼子)——因小失大抠眼屎弄瞎了眼——因小失大灭虱子烧皮袄——因小失大杀鸡取卵,打鹿取茸——得木偿失;因小失大甩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避重就轻撕衣服补裤子——于事无补;因小失大为打耗子伤玉瓶——因小失大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赔了夫人又折兵 名言警句: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秋瑾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罗曼·罗兰 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
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
屠格涅夫 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
潘菽 永远得不到安宁,永远得不到满足,老是追求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情节、计划、忧虑和烦恼永远萦绕在脑际——不管这是多么离奇,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人就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去制订人生计划的
狄更斯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
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手来~要用上成语。
谚语。
俗语 歇后语。
格言警句。
狐朋狗友狐朋狗党兔死狗烹猪狗不如狗血喷头猪朋狗友忠实走狗猫狗不和狼狗同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
痛打落水狗打狗还看主人。
挂的羊头卖狗肉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绳子扶不起,狗肉不上席。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从狗洞里爬出来的新郎------- 不走正道挨打的狗去咬鸡-------- 拿别人出气 哈巴狗掀门帘-------- 全仗一张嘴凳子上抹狗屎-------- 坐不得 哈巴狗咬月亮------- 不知天多高苍蝇嘴巴狗鼻子------- 真灵狗头上长角------ 尽出洋(羊)相掉进陷阱里的狗熊------- 熊到底了坟头上的狗屎-------- 又臭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