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名言作文500字
“宝剑锋以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话总能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给我力量。
因此,它的书法横幅被我贴在了书房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它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看着这句诗句,我就会忆及那次难忘的黄山之旅。
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和父母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黄山,面对高耸入云的黄山,我不由地惊叹了一声。
这时,爸爸、妈妈提议我们一家三口来进行登山比赛,我看着童心未泯的爸爸、妈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刚开始,我就遥遥领先,瞧着那两个使足了吃奶的劲,正往上攀登的老玩童,我不禁轻轻笑出了声。
渐渐地,路变得狭窄陡峭,不时,会有小石子溜过脚底。
我早已累得精疲力竭,气喘如牛。
我实在挺不住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下,觉得全身的骨架都要散了。
这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那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确是这样的,也许登山听上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在登山的路途中,却充满了艰辛与困苦。
可是,困难是阻挡不住任何一个拥有顽强毅力的勇士的,只要无所畏惧的前进,胜利就一定属于你。
于是,休息片刻之后,我再次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再次迈开了沉重的步伐。
这时,我看到了山顶,看到了那经过我的努力就要到达的山顶。
我明白,胜利的顶峰就在不远地前方,我与山顶仅有一步之遥。
但我无论如何也跨不出去,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我咬着牙坚持着,使出浑身解数向上攀登。
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脸上的汗滴流进了我的眼里,我的眼睛辣辣的,眼前一片模糊。
但我没有停下来,慢慢地移动着。
终于,我成功了,我居然徒步到达了山顶
我坐在山顶,迎面而来的凉爽的风把我的疲劳全部带走了。
我俯视大地,心仿佛在瞬间长大了: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困难的磨练,才会成功。
是的,宝剑要经过磨砺,才会变得锋利。
梅花要历经一番彻骨严寒才会开出瓢香四溢的花儿。
人生也是这样,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只要拥有坚强的毅力,胜利就不会辜负你的希望。
我最喜欢的名言就是“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名言警句受到启发的作文500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时候,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喜欢上读书的吧。
当时,我就想看看黄金屋有多么豪华,颜如玉有多么美丽,没想到,读着读着,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在拼命找“黄金屋”和“颜如玉”的同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床上、地上、桌子上横七竖八地放了一堆堆的书,我只随便翻一本,两三秒看完一本,“看”完就随手扔在一旁,因为我看不懂呀,直到妈妈给我订了《幼儿画报》。
我有了画报后,不再那么拼命地找黄金屋和颜如玉了,但有时也在惦记着它们。
我慢慢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它可以让我领略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使我来到昆虫世界,观察它们的洞穴;领我飞向永无岛,去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带我去抓贼、去破案,去做一个个令人发笑的游戏。
我觉得,我似乎已经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如《森林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汤姆索亚历险记》、《神奇校车》等等,我渐渐爱上了读书,手里一有了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想起我小时候,那么拼命地找“黄金屋”和“颜如玉”了,我突然间明白了,爱读书,就有了智慧的“黄金屋”,而智慧的黄金屋里的美,那才是“颜如玉”。
感悟名言作文400字
五月 和以前的每个五月一样园里撒满了和煦的阳光还有鸟儿在梧桐枝头歌唱五月 又和以前的每个五月不一样我们即将离开停泊已久的海港迎接一次新的启航还记得入学典礼上的初次相见你好奇的眼神与略带羞涩的容颜这些事仿佛还发生在昨天一转眼却已匆匆四年昨日的相逢 是为了期待今日的欢乐今日的重聚 是为了细数昨日的蹉跎一千四百六十个日夜 有过微笑 也有过泪水三万五千零四十个小时 我们一路携手走过大草坪中还有新生交流着入学感想 仿似我们大一时的迷茫运动场内正在激烈地鏖战着篮球 恰如我们大二时的欢畅自修室里仍是沙沙的翻书声与写字声 依稀我们大三时的奋进招聘会上依旧人头攒动地投着简历 继续我们大四时的纷忙或许岁月会模糊我们的轮廓大学的时光却永远不会消磨整整四年相知相伴的日子我们能够记起的太多太多还记得五月歌会之前 我们对合唱都丝毫不会连续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除了累还是累但辛勤的付出毕竟会有收获当主持人宣布我们获得银奖的那一刻大家紧紧拥抱 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还记得当年顶着烈日军训的时候很少吃苦的我们几乎认为自己难以承受但艰辛的磨砺最终换来了操练场上的斗志昂扬连娇小孱弱的女孩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梅花射手还记得模拟法庭的排演服装道具精心准备 公诉词辩护词都先后修改了好几遍当观众用掌声表达对我们的肯定与赞赏之时废寝忘食的苦早已化作内心学以致用的甜还记得那时去千岛湖和大明山游玩切切的关心与融融的暖意在彼此心中弥漫当我们手牵手走过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不管前路还有多少障碍都已变得不再困难四年的回忆 记录着多少这样的点点滴滴四年的同窗 承载着多少这样的相知相惜昨天 有一种缘分叫做相遇今天 有一种不舍叫做别离虽然将要离开 可是我们真的不愿走远这里的一草一木 是那样的令人留恋许多原本习以为常的小事在离别时却成为我们为之牵挂的心愿想在二教三教再上一节有趣的选修课想在3108或是5301再听一个精彩的讲座想在相辉堂前的草坪再数一晚星星想在上再等一次日落想在多功能厅再看一场表演想在北区食堂再吃一顿午饭想与同学们在楼梯上遇见 再多看他们几眼想把每一天都记住 狠狠地刻在心里面旦兮 日月光华将远行兮 作别西天的晚霞所有的关切与叮嘱 我们全都带走所有的光辉与荣誉 我们尽数留下在这万物更替欣欣向荣的季节年轻的学弟学妹也来为我们送别加油吧孩子们 未来的一切靠你们去创造崭新的篇章由你们来书写南风又在园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总是这般匆匆请再握一次彼此的手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各奔西东杜鹃花正吐露着嫣红像是在祝福你我的梦无论明天身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让我们共同期待再一次的重逢
高二假期补课的感想作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议论文常用写式议论文用套路约有三十四个,可分为六类,限幅,只能一类中选简要介绍。
议证类的比喻论证三层式。
〔套路特点〕通篇比喻三层分析本式要求开篇使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喻社会哲理,确立全文中心论点。
然后使用正面实例来证明阐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各是什么意思。
再针对社会现象分析,指出反面借鉴;进而联系实际,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立——用常见现象,喻社会哲理,确立中心。
释——列举实例,正面证明中心,阐释出本体与喻体的含义。
析——反面举例,分析弊端。
联——联系现实,正面阐发见解。
结——深化中心论点,点明本文主旨。
〔套路口诀〕找准喻体才顺利,抓住“相似”好作比。
一释二析三联系,深化做结见真谛。
2.阐释类的三元归一式。
〔套路特点〕三元归一假设说理“三元归一”是指文题是由三个概念构成,它们之间在某一点上又必然能统一起来。
如《立志·工作·成功》三个概念间凭着互相作用这一点统一起来,形成文章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总——分析概念,阐释关系,提出论点。
分——逐条证明前文阐释出的关系。
总——归结到一点上做结论。
解——解决问题,发出号召。
〔套路口诀〕开篇分析抓总提,分条证明抓统一。
归一作结要严密,号召一定扣主题。
3.评析类的开篇见旨条分缕析式。
〔套路特点〕开篇见义条分缕析本式要求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以论述分析,即“条分缕析”。
〔套路模式〕述——简述评论对象,亮出观点。
评——恰当引用原句,逐条评析。
结——结尾引申,归纳出哲理。
4.批驳类的摆辩商榷式。
〔套路特点〕对友商榷互相切磋本套路要求全文以“摆”、“辩”为主,语气要真切平和,虽自己所持观点鲜明,却带有商量探讨色彩。
〔套路模式〕摆——摆出对方观点,作为全篇商榷的内容。
辩——进行驳论剖析。
这是文章主体,又可分如下几层:引——引名言格言作理论根据。
归——通过归纳推理提出与对方相异的观点即全文中心观点。
演——运用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把自己的观点发散开去。
结——经过反复论证作出结论,使对方论点站不住脚,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5.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
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读后感类可以边读边感,而启示类就不同,它要先引事,后发议。
如给材料作文四步式,是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引用材料要简,如高中第一册列出了“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积”的故事,一傅众休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
文章的观点必须从这三则材料中来。
而引材料提观点这一大步就得用三小步走完:第一步是用三句话点明三个材料的含义,即最直接的道理,如“一傅众休”是说语言环境对学语言的重要;第二步是概括出三个材料的共同之理——都是说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第三步是进一步引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一定条件下外因起着重大作用,绝不可忽视外因。
指导学生用三步引申法来提出论点,并限制文字,不得超过一百字,大约用一节课,大致可以攻下引用材料、提出论点这一关。
第二步是证明从材料中已提出的论点,这一步较容易,是议论文的共同课题。
第三步是联系实际。
这一步主要突出文章的针对性,要阐明外因对青少年成才的特殊作用,指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担负着的纯洁环境的重要责任。
这一步往往被习作者忽视或联系不准。
指导时应审思慎导。
第四步是总结全文,作出结论,一方面全社会应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好环境,另一方面青少年应努力培养辨识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不堕入唯外因论的险境。
这一式是极富实用性的套路,学生面对生活时常用到这一式,包括近几年的关于挖井、关于“两姑娘论玫瑰”、关于如何看待踢碎玻璃瓶的三道高考题中议论部分,都要用到这一式。
6.杂文随笔类的五字借题发挥式。
[套路特点]借题发挥,借甲说乙。
抨击时弊,嘲讽歪风。
[套路模式]述——简述由头,点破文题。
例——举例证明,言在A,意在B。
析——分析例证,指出奥妙。
嘲——进行嘲讽、批评。
结——照应开端,讽嘲议论。
7.三大三小式所谓“三大三小式”是就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而言。
其中的“三大”,是说全文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引论部分、本论部分、结论部分;其中的“三小”,是说本论部分一般又由三小层组成,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
这样,全文就形成了匀称的五段式布局。
如:邹韬奋的《呆气》就是很典型的“三大三小式”布局。
要真正用好“三大三小式”还涉及到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段头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和段内四层式等三个问题。
(1)三小层要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
议论文是向人讲道理的。
怎样才能使论点最鲜明呢
在结构上最好的办法是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
所谓观点句,就是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这一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概括起来的一句话。
它要具有提领性、凝炼性和明了性的特点叫人看了这一句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
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作者巴甫洛夫对青年的三点期望,就用了三个段头观点句:“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
”每一层都是围绕着这个段头观点句展开论述的。
观点显而易见,一目了然,读来干脆痛快。
段头观点句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
巴甫洛夫的三个段头观点句是凭文中论题“希望”二字联系到一起的。
使用观点句也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内部联系,注意到它们排列的先后次序。
段头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
段尾观点句则是段头句的升华。
段尾观点句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具有总结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
这就如同一束长长的竹竿子,只有头上捆一下,尾上捆一下,才搬运方便。
而段头段尾观点句就像这束竹子两头的捆结,将全段提领收束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所谓的结构紧密。
就包括了这一层意思。
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是名家常用之法,是论文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它不仅适用于平时应用性论文,更适用于各类考试论文。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头观点句。
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几个分论点既互相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
如“说勤”这个题目,就可以分解出:勤能成才,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等。
再如“谈贡献”这个题目,可以分解出:贡献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贡献不在大小。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分解法是把中心论点拆开来看,它关联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从哪些方面确定分论点。
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
如《说勤》,用分位法确定分论点,就可以把它分成“勤”,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丰收”,“勤,对工人来说就意味着丰产”。
“勤,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成业”,“勤,对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兴盛。
”这四个分论点的思想内容不变,而这个思想内容起作用的几个方面变了。
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来确定分论点的方法。
当然确立分论点的方法有多种,如:还可以正反论证。
只不过这两种方法比较容易为人忽视,所以才提出一谈。
在使用时,还可二者兼用。
如“贵在自知”一题,就可两法兼用地分析成:“自知可贵在能使人不卑不亢”,“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自知才能长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的“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就采用了分位法确定,其余两个是采用分解法确定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
一篇习作有了全文的三大层和本论的三小层,这只是搭起了全文的架子,充实这个架子主要是在“三小层”上下功夫,即采用段内四层式。
“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
这两层是全段的“骨”,其余两层,才是这一段的“肉”。
其余两层或举实例或打比方,或引用一句名言等等。
例如《谈毅力》一文的第二小层这样写道:“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
‖你也许听过帕尔曼那优美的演奏而为之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然而你可曾知道,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从小双腿瘫痪的残疾人。
他没有像许多同命运的不幸人一样,在残疾人福利院度过一生,而是走上了铺满鲜花的舞台,成为举世闻名的小提琴王子。
他靠的是什么
毅力,毅力,还是毅力。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
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
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
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
‖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飘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
”(《中学生作文文库》)。
这是一段很成功的论说。
作者除了运用丰富的知识、灵巧的语言之外,他也成功地使用了段内四层式:第一层是全段观点句,是个纲。
第二层是个例证。
举帕尔曼那凭毅力来取得成功的实例证明“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这个中心。
第三层是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并对它加以阐发说明,从而证明面对不幸,毅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层是照应段头观点句,总结全段。
如果这段文字的第三层不采用引用名言论证,还使用实例,不仅行文灵巧度显得稍逊一筹,就连论说的力量也差了不少。
因此这四小层中或者举一个例子,引一句名言;或者举一个例子,打一个比方;或者引一句名言,打一个比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是上述方法容易掌握,使用率也比较高而已。
总之,学会“三大三小式”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议论文写作了。
可以说,它是议论文的通用式。
第一步:“引”——引用所供材料。
这是文章得第一步。
所提供得材料(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或一段其它什么文字)是发表议论文的基础,写作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空法议论。
从而使材料失去其存在得意义,使议论毫无来由,因此,一般都要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材料,不可不“引”,又不可全“引”,“引”什么,怎么“引”,“引”多少,都要由提炼的观点而定。
(详见下篇文章)第二步:“立”——即摆出观点,也就是作者根据材料蕴涵的深刻意义,通过细致得分析提炼出的看法。
如:“有消息说,美国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水果罐头口盖印上谜语,并注明:打开罐头,吃完里面的东西,你在罐头底就可以看到答案。
这一招真灵,很快在小孩之间掀起了购买热潮。
”引用后就可以这样亮出观点:“……这的确是推销罐头的好方法,但我认为:这种推销方法只适用于小孩而且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产品要想畅销,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
(对论点要求简洁)第三步:“析”——指的是发表议论,即观点的确立,紧接着就要运用所提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提供的材料具体有两个作用:一是据此提炼观点(即第一步“引”);一是反过来用此证明观点(即第三步“析”)。
因此材料在文章中至少提到两次,如上面提到的材料可以这样“析”:“就上述事例而言,这家公司生产的水果罐头为何滞销,还是质量不好。
我想这种罐头如果质量好,也不至于要老板挖空心思去想推销方法。
”这样几句话既勾连了材料,又论证了观点,可谓一箭双雕。
值得说明的是,这一步常常并入第一步,即“边引边析”或“引后即析”。
第四步:“联”——即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论证,广泛联系社会和学习生活等论证观点,这样才会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现实感强,从而更有说服力。
如上述材料可以这样“联”:“由此,我想到当前社会上得一些现象,本国生产的商品比如眼镜吧,偏要贴上西德商标;杂牌自行车硬要打上“名牌”钢印,或者拼命做文章,打广告。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相似联想)你的眼镜为何要贴“西德”商标。
你的自行车为何以次充好
说来说去,还是质量不过关,顾客不信任
(因果关联)这样—“联”,产品质量就不是美国一个生产厂家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