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有何意义
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陪树良好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凝魂聚气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一.好家风是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家风传承务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
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共性。
孔家严谨治学、杨家满门忠烈、岳家精忠报国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风个性。
家风具有时代特点。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典范:封建社会的家风与民国时期的家风有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风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家风会不同。
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家风有积极的、先进的、开放的、可以直接保留传承,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封闭的、需要改进改造的。
所以传承家风,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运用同志教导我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人为我用、推陈出新。
我们应该礼敬传统,让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风薪火相传。
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
惟有如此,家风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汇聚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改革开放宏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推波助澜。
如何填写有关家风的格言诗句
苏轼 虞美人 归心正似三春草。
拭著莱衣小。
橘怀几日向翁开。
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
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宋 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 孤筇长作水云游,底事而今嗾下休。
一点破幽明历历,十分合体冷湫湫。
暗中须透金针穴,转处还藏玉线头。
劫外家风兹日辨,渠侬真与我侬俦。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清·王豫《蕉窗日记》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鲁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明·徐渭《杀狗记》 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
--清·陈荩《修匿余编》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宋·王应麟《三字经》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家训家风最好的典范有哪几家
家训词是怎么写的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关于“家风家训”的实践报告的例文
家风家训实践活动报告 家风家训实践活动报告 尊敬的朋友:您好
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
我们是“从优秀家风家训看传统美德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调研组,为做好本次调研,特邀请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
您的意见将是我们统计的最原始资料以及深入研究的原始依据,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和您的身份保密,请不必顾虑。
因此,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谨请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完成全部题目。
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Q1.您的性别 A.男B.女 Q2.您的年龄 岁以下—35岁—50岁岁以上Q3.您的受教育程度 A.中专以下B.中专C.大学本科D.本科以上学历Q4.您的家庭结构 A.独自居住B.夫妻二人C.与子女二代D.与父母二代E.三世同堂F.四世同堂 Q5.您有听说过“家风家训”这一说法吗
A.有B.没有 Q6.您觉得需要家风家训吗
A.需要B.不需要 Q7.您觉得重提家风家训的必要性大吗
A.大B.不大 Q8.您觉得有明确家风家训的必要性吗
A.有B.没有C.无所谓 Q9.您的家庭有家风家训吗
A.有B.没有 Q10.您觉得重提家风家训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作用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Q11.是否了解以下古人的家风家训
A.朱熹B.曾国藩C.诸葛亮D.颜之推E.司马光F.陶侃G.谢安H.张绪I.欧阳修J.都不了解 Q12.是否了解以下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
A.B.周恩
怎么去传承和弘扬优秀家训,家风
2)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让自己感觉最深、有很大感触的知识,进行文字提炼。
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家训
您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朱子家训。
看看就知道该咋写了。
就是朱熹。
读《朱熹家训》有感作文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佛、道盛行,以及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去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朱熹《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朱熹《家训》虽然成文于八百多年前,但其内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
倡导家庭亲睦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
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
朱熹《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首先,朱熹《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
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
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
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
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
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
特别是当代社会,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不懂礼貌,什么事都由着他,犯了过错也不指教,在家庭里称为“老大”。
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
人在孩幼时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教其懂得礼义,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次,朱熹《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
“子之所贵者,孝也。
”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
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同时,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让父母“讨气”,特别是要杜绝不孝的事情发生,如懒惰、赌博、斗殴等。
第三,朱熹《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
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
所谓“柔”,即柔顺温和。
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
第四,朱熹《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
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
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
“恭”则是指尊敬、谦恭。
“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总之,朱熹《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
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倡导人际和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这与朱熹《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朱熹在文中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
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侍奉师长应当有礼貌,对待朋友要讲信义,遇见长者,应当尊重,看见小孩,应当爱护。
做到“处事无私仇,”“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人们无论贵贱贫富,年龄大小、高矮胖瘦,都要和谐相处。
社会上的每个人如果都能这样做,那么就会建立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
倡导重德修身 倡导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训》的又一重要思想。
他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
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
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
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
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朱熹还认为,善心和恶念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只是各自内心所禀的气有清浊厚薄之分,内心禀清气厚者,为善的可能性大,禀清气薄者,为恶的可能性大。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修炼清气的要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
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
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
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
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
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
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法损德,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时,应当顺之人民利益。
并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拓展了重德修身的外延,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
”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
朱熹的纯朴与善良 从《朱熹家训》中看出,朱熹是位纯朴善良的老人。
他不仅在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为我们作了理论上的精辟论述,而且在行动上也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向。
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
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又名方谷书院)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
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
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
一觞之 ,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
可见真情挚爱溢于文中。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
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
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训子从学贴》交付朱塾,贴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
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
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其女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心中实感内疚。
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笑着对女儿说:“我儿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
”吃罢饭,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
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流芳于世。
朱熹在交友上,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同仁,还是水火不相容的论敌,“举凡士子儒生、骚人墨客、羽士释子、田夫野老”,只要是有德者,都能视为知己。
他的学生回忆说,朱熹“待野叟樵夫,如接宾客,略无分毫哇町。
”他在任职浙东提举时官居五品,理学永康学派的陈亮仅为布衣,找上门来围绕“王霸义利”一辩便是十天,在后来十多年的岁月里,两人书信往来由论敌结为挚友。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
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其斋舍无以避风雨,赵汝愚悯其贫,欲为其盖房屋。
他婉言谢绝曰:“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
”赵又怜其穷,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连连辞谢。
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然而与亲友的礼尚往来,却又慷慨相赠。
吕祖谦妻故,陆游子亡,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
朱熹为官时间不多,总揽仕历,按到职实算,为官方逾七年(任同安县主簿三年、任江西南康军两年、任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九个月,任知漳州一年、任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两月余、任焕章阁侍讲四十六天)。
朱熹为官内每到一处,极度重视荒政,他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真个是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于1171年创建的社仓,奏请朝廷颁行诸路州军,救助了无数灾民,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
如今,朱子社仓仍然完好安在,向人们昭示着纯朴善良的朱熹救荒恤民的故事。
想知道朱熹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
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
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
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
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
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
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
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
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
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
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
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
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
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
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
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
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家风故事和家训感悟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故事 一个是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