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己与利他的名言、事例、语段
1、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 四川大地震,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
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
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
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要不是有谭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
”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流着泪说。
“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谭老师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看见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生怕学生们不小心摔伤。
”夏开秀老师说。
刘红丽的舅舅仰天长叹:“谭老师,大好人,大英雄噢!” 利已:范美忠,四川隆昌人,1992年毕业于隆昌二中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自贡蜀光中学当教师,不久他因为课堂言论辞职,后辗转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杭州、成都从事媒体、教师行业,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发表过《追寻有意义的教育》、《〈过客〉:行走反抗虚无》、《〈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用观念打败观念——读〈哈耶克传〉》,在天涯BBS,第一线教育论坛等都可以搜索到范美忠的文章。
现任职于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
近日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的表白在天涯论坛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认为,地震了老师先跑了是出于一种生物生存本能,无可厚非。
但范美忠还要“洋洋自得”地自我表白,实在无法为人师表。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
据描述,范美忠当时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范根据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
但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
“我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
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去。
”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生陆续来到操场是事例
人为什么要去追逐名和利
谁不喜欢当官
谁不喜欢名和利
如果说不喜欢,那纯粹是假话。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追逐名和利的年代,尽享富贵、名利双收的确是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目标。
可是,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荣华富贵,名利皆有
可能越是得不到,就越有人舍命去追逐吧。
我们为什么要把名利作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目标呢
难道只有名利才是人生的全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这千古名言,说出了人生的许多真谛。
“淡泊名利,是一种佳境;追逐名利,是误入歧途。
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还不至于平庸;追逐名利,可能会风光,但心灵不会自由”。
名利无非是身外之物,面对名利,我们要做到:得之泰然,不惊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
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损害了自己的健康,恐怕是再傻不过的事情了。
历代的养生学家都告诫人们不要为名利所惑。
名利为身外之物,强图必伤身伤志。
嵇康在《养生论》中将“名利不灭”作为“养生五难”之第一难,《太上老君养生诀》也将重名利列为“养生六害”之首,都强调重名利对健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当然,淡于名利,清心寡欲,不等于不要欲求,不要上进心,不要奋斗精神。
人不可一味地追逐名利,也不可缺乏上进心和奋斗精神。
看来,淡泊名利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贪图名利的格言
得利心不高,失利心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利养及,愚人所爱乐世人,以富贵为乐 财色於人,人之不舍人间五欲事无涯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 贪名贪利,同趋鬼类生前徒费心千万 世人重珍宝,我爱刹那静 竞利奔名何足夸 不履高名 五陵公子争夸富 不结良缘与善缘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
明.海瑞《令箴》 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 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蔡锷集.序及按语》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6、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明.薛宣《读书录》 7、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8、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
明.薛宣《读书录》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0、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1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欲寡则心自诚。
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锷《南宁寓庐联》 1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
《宋史.隐逸列传》 16、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
英国谚语 1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18、贪欲之人,无有厌足。
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19、贪材,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
[ 前苏联]艾特到托夫《断头台》
利己和利他名言的出处
功名和利益.. 有这么个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驻跸镇江金山市,他看到穿梭似来往于金山脚下的船只,便问主持方丈:“你能告诉朕,下面有多少条船吗
”方丈说:“两条,一条叫追名,一条叫逐利”。
的确世界上最看不破的就是名、利二字,这利倒还是看得见的实惠,那名就是个空架子了,封建时代就有那一帮自命清高的人,他们宁可饿死,也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无论如何也要守着那一文不值的虚名。
商纣末年,有兄弟两,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明知商纣无道,却守着臣不叛君的愚忠,当周灭商后,为保那孤忠的名节,居然“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中,也算是彻头彻尾的顽固派了。
另一个就是介子推,他在患难中,追随晋公子仲耳(后来的晋文公),直到他当上了国君。
却不受封赏,为了表示他的清高,带着他的老妈,躲进了绵山之中,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的匪徒,是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才躲进深山的,介子推却是因为不想做官而躲进深山,确实匪夷所思。
晋文公为了寻找他,把整座绵山烧掉,可他依然摆他的臭清高,直到和他妈一起被烧死,最后也没有出来,也算是不识抬举透顶了,他真的以为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
但他们也并没有白死,后世人是十分颂扬他们这种名节的,这清明节不就是纪念介子推的吗。
我不敢评价他们的是非,因为我想的是吃饭,不可能勒紧自己的裤带去谈清高,像孔乙己那样,想谈名节现实吗,谁器重我,谁给我待遇高,就跟谁干,这也可算是“士为知己者死”罢。
现在的人实惠多了,他们更看重利,其次才是名,当然要名其实也是为利。
比如现在许多文化人喜欢作秀,说白了就是沽名钓誉,他们可以选择跟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敏感话题,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似乎大义凛然;也可以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装出为民请命的样子。
高考已经开始,就拿教育这个话题来说把,许多“专家”、“有识之士”,大谈高考制度的缺失,大谈素质教育的不到位,大谈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大谈星期天补课侵害学生权益……,口诛笔伐矛,忙得不亦乐乎,好像只有他们在忧国忧民。
但至今也未见这些人拿出一个具体有效的改革方案,教育的现状依然如此,学生书包依然沉重,星期天依然要补课。
你若仔细调查,就不难发现,这些人中绝对没有教师,他们大都与教育无直接关系,他们批评教育,只显示他们的正义而不涉及他们自身利益。
管理文化的人,不会谈网络色情,不会谈侵权盗版;管理建设的人,不会批评招标暗箱操作,不会批评豆腐渣工程;管理治安的人,不会公开揭露盗贼猖獗,不会公开揭露刑事案件高发。
因为这些均与他们本身利益挂钩,记得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是非”,这句话似乎有点道理,但若能够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能附带想一点别人的利益,更不要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各自多作些自我批评,少指责些他人,恐怕人间的纷争就会少了许多,和谐的气氛也一定会增加许多。
义的名言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2. 义,就是立志把天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3. 先义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5.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晋语》 7.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8.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9.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辱》 10.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11. 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1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哪里比较多求大神帮助
我一日不爱他,一日不需要怕他
我爱他,但是我爱自己更多。
不自救,人难救,忍辱负重于事无补,只会招致更大的侮辱。
多谢你,换了别人,未必会这么坦白,他们总把一干个一万个罪名加诸对方身上,以便证实他们不是负心人。
世上所有事都得付出代价,那代价又永远比你得到的多一点,我们永远得不偿失。
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企图,很少能被别人利用。
世界上最常见的是名和利,最难得的是良辰美景。
一个人用了没有感情为借口,就可以把应尽的义务推得一干二净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要有真正自由,一个人必须要非常富有。
更多名人名言可以参考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