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外白渡桥的句子

描写外白渡桥的句子

时间:2015-09-02 14:12

描写外白渡桥(注意方位顺序转变,用上具体的数据)快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第一代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第三代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

外白渡桥历史与意义

简介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又称外婆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

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

历史第一代桥外白渡桥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

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第二代桥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

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

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

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

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外白渡桥 代替。

筹建时曾有钢桥、木桥两种设计图纸与预算方案供工部局参考。

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设计要求都能承受一级城市桥梁通常能够承受的载重。

其中,木桥使用寿命20年,造价8.3万两,每年维修费用按造价的4%计算为3320两。

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每年维修费按造价的0.35%计算为700两。

工部局工程师兼测绘师查尔斯·梅恩认为虽然钢桥先期投资较大,但外白渡桥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铺设复线电车轨道,建造钢桥可以得到长久的好处。

同时英商电车公司表示愿意为钢桥改建费用捐助3500英镑。

通过对拟建中的钢桥、木桥不同造价及按照复利年利率6%计算50年后所获款项的比较,工部局选择了钢结构桥,并刊登广告征求外白渡桥新桥设计和承建招标书。

在17份投标书中,最后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万英镑中标,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

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

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

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

桥宽60英尺(其中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

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

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还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国桥。

城市象征上海因河而兴,通江贯海,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也把老上海金融与外贸运输两大支外白渡桥柱产业贯通一气。

1937年上海沦陷,当时中国人过桥都要毕恭毕敬地向在桥头站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或罚跪,甚至被狗咬。

而在桥的东南面,就是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

研究上海历史的上海市档案馆馆员张姚俊告诉记者,直接发生在外白渡桥上的最大事件便是1915年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刺案了。

在上海市档案馆里可以找到的有关外白渡桥的照片中,有淞沪抗战期间大量难民从闸北潮水般向南通过外白渡桥的情景,也有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从外白渡桥进城的画面。

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

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外白渡桥的故事

序第一次写序,完全是为了让辛苦做好的事情不白费。

发现自己还是很会念旧,所以先留下些什么,以便以后想起来的时候方便些。

这篇文章是很荣幸能写的,可是没有好好对待,因为不知道结果,也不是最想写的所以不太有激情。

《中文自修》和《文汇报》合办的一本叫《我心中的黄浦江》的散文集。

听上去不错的样子,因为实在不会写说明文和议论文,所以用最真实的心情写可能偏得一塌糊涂的文章,不过还好,文字还要改,动情的部分全靠巴金老爷子帮忙了。

好了,胡说了一通,总比什么也没说好。

2002.7.24外白渡桥的故事好久以后,再一次乘车来到外白渡桥,远远地站在灰色、黑色的钢索交错中,不禁又想起爷爷被泪水打湿了的前襟,又念叨起这座被我们全家人称为“外婆桥”的外白渡桥的故事。

月光在淡灰色的瓦上抹了一层银色,像绘图似的,把一丛观音竹尖的影子投在那上面。

我坐在石凳上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爷爷的回忆是忧伤但幸福的。

50多年以前,年青力壮的爷爷在新华书店做着售书的小职员工作,工作因为常与书打交道而使爷爷的生活变得充实,爷爷凭着对图书的热爱自学了英语,在工作空闲常常捧着一本好书细细品味,新中国的青年对于知识的如饥似渴引发了对生活重新的认识,爷爷感到了生活的快乐,立下了建设祖国的决心。

奶奶与爷爷构起的家庭,父亲与姑姑的相继出生更让爷爷在面临生活压力的同时,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他的勤恳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他的热情受到了顾客的褒扬,光辉在等待着这位坚强又胸怀大志的青年。

可是,潮水一般的政治动乱却将这位步入中年的男人送到了“五七干校”。

小职员当成大干部,在奉贤那片荒芜的土地上种田、割麦、担大粪,还要疾呼:改造国家,要从干部改造做起。

爷爷的皮肤黑黝黝了,爷爷的脸庞凸现骨架,爷爷的眼睛里又添了一份迷茫与无奈。

早出晚归,看到还年幼的父亲与姑姑亲热地围在自己身边,一遍一遍地吵着要去动物园看大象,爷爷一阵鼻酸。

奶奶走过来,搂着爷爷的肩说,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工作吧。

爷爷的眼光穿过泪水在奶奶美丽的脸上停留了片刻,心里充溢着感激。

日日夜夜,爷爷的雄心壮志在不知不觉中被残酷的岁月抹去了棱角,哀怨、愤慨就像心头那道无际的阴影一般,久久地带着失望。

奶奶是个好心肠的女子,她清楚爷爷所受的苦,每天在父亲和姑姑熟睡之后,带着一锅水煮芋艿跑到外白渡桥上等爷爷回来。

风吹过还年轻的脸颊,吹动了那颗依旧火热的新。

外白渡桥的水里有个清亮的天,上面压着她的脸庞,流动的河水把天激荡了,把她的脸庞也激荡了。

爷爷从黑夜中走来,疲惫的身体被温柔的情感包围着,他握住奶奶的手,连说谢谢的力量也被温暖的感情融化了。

看着爷爷狼吞虎咽地吃着最爱的水煮芋艿,奶奶的心也平静了很多。

一些愉快的回忆渐渐改变了两个人的心。

“看,桥下的那河水。

”爷爷轻声说。

那河水,柔柔地泛着金色的光,有时被晚风一吹,水面浮起一串涟漪,动荡了一会儿仍旧恢复平静的状态。

奶奶看着又重现笑容的爷爷说:“我们会好起来的。

”河面上船只传来的汽笛声像被咽住的哀泣轻轻地掠过水面,缓缓地跟着水转了弯流到远处去了。

时间像贮藏了很多年的女儿红,浓烈地让人留恋。

爷爷说,艰辛的日子有时更弥足珍贵,只有在那样的日子里,人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多么美好。

我还不太懂得艰辛。

父亲走过来,絮絮叨叨地讲他和姑姑的那段日子。

姑姑要参加决定命运的考试,没有通过就要告别家人到崇明学农,奶奶拉着父亲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囡,侬要帮帮阿妹,伊考进了大家开心。

”于是,外滩公园里出现了父亲和姑姑认真学习的身影。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外滩公园学习,父亲说家里太热,空气不好,屋子又小,外滩有海风吹过,又可以找清静的地方学习。

父亲说得头头是道,我却猜想父亲多半是因为外白渡桥才直奔外滩的,他大约有点相信那个爷爷奶奶闯过来的艰辛。

后来,姑姑考进了一所技工学校。

一家人到外滩庆祝,蔚蓝的天空中嵌着无数片鱼鳞似的白云,几只海鸥在天际划出一道弧线,水里倒映着湛蓝的天幕,船像一把剪刀,慢慢地把它剪破了。

这算不算外白渡桥的故事呢

似乎每一个冲过了的艰辛都有外白渡桥的陪伴,大约可以把它当作历史的见证吧,我们家的见证。

我还是会在遇到磨难的时候回到在南市的老家,看那片废墟中慢慢筑起的大厦,然后带着虔诚的心情踱步到外白渡桥下,想过去的故事,在一股细腻的水煮芋艿香中回味艰辛。

我已经住到了离外白渡桥很远的杨浦,然而外白渡桥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外白渡桥的作文200字

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区最大的一座铁桥。

从大桥落成纪念铜牌上的英文桥名“GardenBridge”看,应称之为“公园桥”,然而为何要称之为外白渡桥呢

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150多年前,苏州河几乎没有一座桥,人来人往都靠摆渡船摆渡。

苏州河上最早的渡口设在现今乍浦路的位置,因为是第一个渡口,俗称“头摆渡”。

此后所设渡口,在头摆渡以西的,依次称作“二摆渡”、“三摆渡”;在头摆渡以东的叫做“外摆渡”。

19世纪中叶,苏州河南北两岸辟设英美租界后,每天摆渡过江的人数和车辆日益增加,两岸间的交往非常不便。

原先的几个摆渡口已远远不能适应租界殖民当局的需要,于是有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出面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约花费12,000元,于1856年在外摆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桥。

这12,000元又分作125股,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手中,由此,桥名在当时便称为韦尔斯桥。

后因该桥的位置在外摆渡,上海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外摆渡桥”。

外摆渡桥的桥面阔约23英尺,长约450英尺,大船驶过时,桥中间可有一块活板高高吊起,桥上交通暂停,船过后又复为桥面,可谓匠心独具。

韦尔斯利用外摆渡桥,实实发了一笔大财。

他声称上海道台准许他对大桥拥有25年专利权,凡过桥者都得付钱二文,车轿加倍。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过桥税”专门向中国人收,而外国人却常可免交,便都愤愤不平,抗议要求取消过桥税,不然就宁可恢复摆渡船。

1871年,韦尔斯曾着手修铁桥,以改变外摆渡桥头因上海市民抗税而一度冷落的局面。

后因工程粗制滥造,造成部分桥柱、桥身陷落进苏州河内的事故方才作罢。

工部局眼看上海人民反对收取过桥税的呼声愈发高涨,终于1873年8月,在外摆渡桥西约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长约100多米,宽约12米的木桥,定名为“公园桥”,以同近旁的外滩公园呼应。

公园桥于该年9月中旬开始正式通行,人们过桥从此不必再付钱,于是大家就称之为“外白渡桥”(“白”为不付报酬之意)。

同年10月,韦尔斯将外摆渡桥折价卖给工部局,不久即被拆除。

描写方法除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还有什么

急用

描写的分类编辑描写角度: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的作用编辑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惟妙惟肖。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编辑细描与白描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与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如朱自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人物描写简介: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行为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

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

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

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

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

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

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

《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心理描写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

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

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情感的集中表现。

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

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

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

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

(《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三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注意事项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

“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

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

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

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反映和应用。

《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简介: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自然环境描写(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契诃夫论文学》)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社会环境描写(二)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

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物体描写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

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

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

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

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

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

根据前人的经验?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

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

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

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

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形容“上海”的句子有哪些

在上海的外滩,原来去苏州河对岸是要付钱乘坐摆渡船的。

后来工部局建了一座桥不收钱,所以叫白渡桥,意思是不要钱。

这座桥在外滩,所以称作外白渡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