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故里的资料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路北,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历史有毁有修。
明代隆庆四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
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特别是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炎帝(Yandi;Yan Emperor )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但后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the hometown of Yan Emperor )。
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
在宝鸡渭水流域,有寄居、生活着一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氏族——姜炎族。
其首领炎帝,号神农氏,为开创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虽然岁月的风蚀使遗留在这里的炎帝踪迹一部分已经消失了,但是,还有一些历史足迹和传说至今留存。
一湾姜水千古炎帝 姜水今“清姜河”。
《因语·晋语四》载 :“炎帝以姜水成。
”这是最早记载炎帝的史料,说明炎帝是从宝鸡渭水流域起源的。
“姜水”,在历史文献中有两处记载:一是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所说:“吱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即姜水在今岐山、扶风境内,为今渭河北边的氵韦水。
而第二种说法出现在明嘉靖《陕西通志》、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十一年所修的《宝鸡县志》上:“姜水”和“姜氏城”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南边。
“姜水”即今“清姜河”,“姜氏城”即今“姜城堡”。
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母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长于姜水。
” 姜炎部落 昌于“宝”地 民国《宝鸡县志》引《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五里,有姜氏城,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
”这两处地方,均有渊源,都曾是姜炎族定居、生活的地方。
考古学界研究,姜炎族最早是以宝鸡市区为中心而活动的,随后,姜炎族从宝鸡一带向东推进,因而,岐山、扶风境内亦出现了姜炎文化(刘家文化)的遗址。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 :“姜城堡附近都有很好的彩陶遗址,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
虽说《宝鸡县志》牵强附会的说法靠不住,可是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全像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
”徐先生所说的“全是姜姓所居旧地”是以考古学文化为依据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渭水河畔 耕医琴织 在宝鸡这块古老而肥沃的黄土地上,自五六千年以来,一直就传颂着人文始祖炎帝的千秋功德。
炎帝修火之利、以火德王,教民稼耕,遍尝百草、始作衣裳,融合华夏、凝聚四方。
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开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炎帝的发明和创造,表现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造福于民、自强不息的创业和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奋发。
2 历史记载 炎帝故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株洲炎陵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
宝鸡为姜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 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
今天,我们要加强姜炎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
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姜水何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郦氏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
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
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考证认为:“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艺术,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大。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得更为明确。
“宝鸡是第一代、第二代炎帝繁衍生息的地方,而湖南株洲炎陵县只是第八代炎帝的安葬地。
”陕西宝鸡炎帝陵文物管理所主任孙润古在接受采访时称,炎帝处在部落时代,曾一代代向南迁徙,目前湖南的炎帝陵只是第八代炎帝的安葬地。
孙润古所提及的理论源于目前学术界盛传的“炎帝八世”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八代神农”)。
“以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为首的一批专家提出,历史上有8代炎帝,第一世炎帝和第二世炎帝生活在宝鸡境内,此后炎帝部落东迁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到了湖南已为第8世炎榆罔。
”孙润古说。
“据《国语》等大量典籍史料记载及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考证,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宝鸡是炎帝的诞生、成长之地。
炎帝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创立了农耕文化。
而在《史记·封禅书》载,早在公元前424年,秦灵公就在宝鸡的吴山祭祀炎帝,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官方祭炎活动。
”与此同时,孙润古指出,记载中炎帝误尝的所谓“断肠草”,是宝鸡群众俗称“火焰子”,仅北方才有。
3 炎帝分歧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随州市西北18公里,三一六国道、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是“大洪山名胜风景区”、“编钟纪念馆”、 “封江口旅游区”等旅游景点的中点,处武汉市至襄阳市中间,是去三国古隆中、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适中。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风景区现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
景区内群山攒簇、沟壑纵横、树木茂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气势恢宏,绚丽壮观。
已初步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洞、九龙山景区为主体的炎帝文化寻根游;以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为主体的唐清文化探古游,构筑了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寻根拜祖为一体的旅游新格局。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炎帝神农故里题写:“炎黄子孙、情满华夏”。
李先念、薄一波、陈云、铁木尔·达瓦买提、杨汝岱等一百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并题词留念。
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多次来景区采访报道。
3.1 神农生地 在讨论炎帝神农诸问题时,似有一个前提需要预先明确:自先秦以降,各种典籍关于炎帝神农的种种记载都是间接取之于上古神话和传说,并非有直接文字可考的信史。
历史学家冯天瑜:《炎帝文化研究方法论三题》,《炎帝与炎帝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而无论神话或传说,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的。
扩散得愈广,流传得愈久,变异就愈大。
后来见于文献的神话和传说,只是实际存在的神话和传说的一部分,而且必然有不少参差之处乃至抵牾之处。
异源的神话和传说,凡互有出入之处,孰是孰非,有些是分得清楚的,可以考实辨明;但也有些是一时分不清楚甚至永远分不清楚的,那就不妨众说并存。
对于这类真伪莫辨的难题,宁可多一点模糊性而少一点明确性。
谁有《东方莱茵》的歌词
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 事业的重要基础。
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 标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永葆不竭的 生命力和战斗力。
回顾历史,我们的军队正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信念,才能在环境险恶,情况危急的形势下坚持下来,才能 成为夺取全面抗战胜利,保卫人民劳动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的主力军,而真正成为一支英勇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我们坚持理想信念,就要进一步发扬和继承老一辈革命先驱的优 良传统。
革命传统不能丢,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有 老一辈革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也 要为后一辈做“天下大成者,敢为人先”的表率和楷模。
坚持理 想信念,我们不能忘本,我们是历史的桥梁,我们要将优良传统 发扬光大。
我们坚持理想信念,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理想信念是漫漫人生的明灯, 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成长进步与部队的全面 建设结合起来,协调统筹自身的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真正 地实践自身从军的誓言,“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们坚持理想信念,就要立足本职,不断强化“敢打仗、打 胜仗”使命意识。
我们拥有军人荣耀的光辉时,也注定我们拥有 与之匹配的神圣使命,我们是祖国和人民的子弟兵,是一支保护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队,我们要有战斗力,就需要牢记使命 要求,加强学习创新,安心踏实工作,致力科学务实,为夯部队 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警魂意识,是我们公安消防部队重点强调的,警魂意识,是 我们公安消防部队凝心聚力的关键因素,是保持部队永不变质的 可靠保证,也是永葆战斗力的不竭动力。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意识,这是我们这支部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警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经验告诉我们,也只有跟着党走,才能永葆人民军队的纯洁性和他的生命力。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现实的需要,具有时代的选择。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这种重要的 政治优势能够经历风雨而不动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实践反复证明,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科学性、优越性。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有利于党巩固执政地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的定性剂,战斗力的源 泉。
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军队才始终保持了统一的意志和铁的纪律,既没有被外部的敌人所压倒,也没有被内部的野心家所分裂,才始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才能实现好“打得赢、 不变质”的时代要求,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永远 高举党的旗帜,坚定党的方向,铁心跟党走。
坚定信念 筑牢警魂,我们就要从思想上、行动上,从自身 能力上去改造和提高自己;在思想政治上,始终信党、爱党,听 党话、跟党走;在行动上,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做到绝对的服 从,坚决完成好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在自身能力上,抓好理论学习,加强改革创新,科学务实,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素质,为履 行好使命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人的脊梁,支撑他的更多的不是骨 头而是信念和意识”。
一支部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它的信念 和军魂。
一支没有信念的部队,也就没有了动力,一支没有军魂 的部队,也就没有了战斗力,必然会垮塌失败。
所以我们必须始 终坚定信念,铸牢警魂意识,才能在漫长的军旅人生中走的更好,更远。
为什么今天要祭炎帝
年初,为寻访华夏始帝的遗迹,我走进陕西关中西宝鸡市。
宝鸡古称陈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号称“炎帝故里”。
唐至德二年(757),因城东南鸡蜂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
5000年以前的上古时期,有一支姓姜的部落生活在这里。
《侗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宝鸡历代地方志都有记载,姜水为宝鸡渭水流域的—条支流。
神农氏族始祖炎帝始生于姜水,轩辕氏族始祖黄帝始生于姬水——中华民族,肇始炎黄。
炎帝,号神农氏,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敦民耕稼;遍尝百草,发瞬医药‘”日中为市,便民易物;削桐制琴,练丝结蓝。
世人尊之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 “华夏之租”。
自古以来,宝鸡士庶,缅怀炎帝,祭祀不辍。
《史记·封禅书》记述公元前424年秦灵公曾在宝鸡境内,吴山团之阳“作下峙;祭炎帝”。
唐代宝鸡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有规模宏大的炎帝殿、神农祠,“十里长山,庙宇相连”,后虽因天灾战乱毁圮,但至今九龙泉碑、烧香台玄关及天台莲花顶神农骨寝殿等依然可见。
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炎的人数不断增加,宝鸡市政府于是投资易地重建炎帝祖祠。
1993年8月,这座全国最大的炎帝祠正式落成,原河滨公园更名为炎帝园。
新建的炎帝祠院,背依陵塬,面瞰渭流,殿宇高耸,遥对天台,绿树掩映,山环水绕,庄严肃穆。
祠院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由秦汉风格的殿、亭、廊、桥、栏组成,青砖棕瓦,仿木结构,主建有大殿;配殿、钟亭、鼓亭、回廊、院门,附建有石桥、石栏、石灯、龙潭、华表等.精制细雕而成。
我拾级而上;只见桥下绿水荡漾,阶上盘龙飞舞,眼前主殿高17米,俨然王宫气魄。
殿内供5米高炎帝座像(象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尽显先祖擞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
炎帝像前祭灯长明,花果常供,;香烟缭绕。
大殿四周有大幅彩绘缅怀炎帝作耒耜,耕稼穑,尝百草的恢弘功迹。
离开祠院前,我还参观了布置在回廊里的《炎帝与姜炎文化》图片展览。
瞻仰了炎帝祠后,我们又驱车南行,去宝鸡市南郊的常羊山上祭拜炎帝陵,棺传炎帝死后葬在那里。
途中我们还参观了茹家庄“炎帝行宫”,相传神农母子曾小憩于此。
行宫始建于汉文帝年间,重修于明成祖年间,复葺于光绪七年,毁于“文革”中;1991年重新修复后,这里成为人们纪念神农母子功德的又一圣迹。
然后我们来到雄伟神圣、古雅肃穆的炎帝陵,这里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组成,是炎黄子孙褐陵拜祖的圣地。
据说每逢古历七月七日炎帝祭日,这里鼓乐阵阵,香烟缭绕,祭奠者络绎不绝,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我沿着斗拆蛇行、迂回曲折的上山石阶小路,登上了山门。
只见被六根朱红柱子撑起的山门气势宏伟,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华夏始租”牌匾。
穿过山门,便到了庄严肃穆的大殿。
据说大殿前身是唐代的神农庙,重建于1992年。
大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为398平方米,仿明清建筑风 格,雕粱画栋,古朴庄严,气势恢宏。
-大殿正中央是三米多高的炎帝铜像。
只见伟岸健壮、目光炯炯的炎帝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旁放着一筐草药;肩上搭着一块兽皮,他一手拿着谷穗,一手拿着草药,在他的身后是光芒四射的太阳。
大殿的四壁绘有“常羊育炎”、 “浴圣九龙”、 “农业之神”、 “医药之神”、 “太阳之神”、“炎黄结盟”等壁画,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气韵生动,恣肆夸张,灵动飘逸,引人遐思。
从这些画中的传说可知:炎帝生于姜水,故姓姜,出生时是人身牛首,一天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的牛角隐去,而且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
炎帝茌常羊山下、姜水之畔,始制耒耜(一种像犁的农具),降牛耕田,教民稼穑,发展了原始农业,‘创立了以原始农耕为代表的姜炎文化。
因此被尊称为“农业之神”。
炎帝还是创立中国医学的先驱,他为了给先民疗疾治病+曾遍尝百草,这就是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
据说炎帝采药尝草、研究医药期间;曾一日遇七十毒。
有一次。
他上天台山采药,误尝“小狼毒” (俗称断肠草)而为民捐躯,炎帝因此又被尊称为“神农氏”、“医药之神”。
后人就是根据他对草药的长期研究,整理出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
至于炎帝被称为“太阳之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炎帝得到丹雀鸟送来的嘉禾后,开始教民稼穑,但因不懂阴阳有差,禾苗种下后只开花不结果。
于是炎帝便乘骑五色鸟不远万里飞临东海;历经干辛万苦,终于从东海抱回了太阳,从此大地便五谷丰登。
关于“炎黄结盟”的故事是说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共同打败了滋事扰民、凶残异常的蚩尤部落。
从此便互相通婚,繁衍生息,由此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时光已过去了5000多年,今天,我们华夏儿女作为同宗同祖的炎黄子孙而引以自豪。
穿过炎帝大殿继续往南走,前面不远处就是常羊山的顶峰,炎帝陵就在峰顶。
登山的石阶是用汉投白玉砌成的,坡度很陡,远远看去,犹如一架洁白陡峭的登天梯。
石阶两旁矗立着二十多个古代帝王的雕像:有齐桓公、秦穆公等春秋五霸,有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有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当然还有雄才大略、兴邦定国的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等。
这些雕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我欣赏着这些雕像,思绪遨游于历史的时空,几千年的烽烟争霸、几千年的王朝兴衰、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仿佛掠过眼前…… 登上这高高的常羊山,在四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圆形的炎帝陵墓青草离离。
陵墓前一块大石碑上镌刻着启功先生手书的“炎帝陵”三个遒劲飘逸的大字,两侧是尧、舜二帝的石雕像——中华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株洲怎么样
走进株洲 株洲——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株洲位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间,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面积11262平方千米,总人口385.56万,其中城区人口约120万,城镇化率约52%。
是湖南省副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二强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中南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之间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机动力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
创造了共和国多项工业的第一。
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古时株洲于地名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
“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
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
“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
联缀而成地名。
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现在的株洲市由四个市辖城区、一个两型社会示范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及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组成 繁华市区(18张),辖134个乡镇(街道)。
市区分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四个行政区,及云龙示范区。
其中,天元区因在株洲湘江西侧,习惯性称之为河西,其余三区笼统地称之为河东 。
株洲是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以及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201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74.8亿元,人均33064元,地方财政收入130.9亿。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7:58.5:3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0元。
株洲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目前,全市有9家上市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冶炼集团等3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唐人神集团等4个企业过50亿。
魅力新城 株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古称建宁,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市境内炎陵县鹿原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炎帝陵名,炎帝陵也被称为“神州第一陵”,它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
南宋遗存的茶陵铁犀更是熠熠生辉。
而株洲也是革命老区,秋收起义、朱毛第一次会面、建立湘赣边根据地,都发生在株洲这片革命热土上。
株洲也是一座自然风光名城。
“天下第一洞”桃源洞古木参天,与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旅游观光、疗养避暑的佳境。
攸县的酒埠江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茶陵云阳山更被誉为湘东名山。
湘江也宛如一条玉带,流经市区,被称“东方莱茵河”,2010年开放的株洲湘江风光带景色十分优美,沙滩、石头林、露天剧场、木制酒吧房等精致点缀于玉带之上,使株洲的母亲河更显魅力。
2009年动工造价过百亿的“神农城”也致力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2011年建成核心区。
湘江风光(20张) 株洲城市环境比之前得到极大改善,那座之前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不复存在。
2009年,株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近年来还相继被国家评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10多项光荣称号。
目前,株洲正向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迈进。
株洲是国家政策优先实现地。
株洲市享有“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等6个国家级政策。
株洲是投资沃土。
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10个在株洲投资了11个项目,如日本雅马哈、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美国ABC、日本三菱,美国希尔顿大酒店,法国家乐福荷兰分公司等等。
“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2009年,株洲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第82名,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 山水桥城(20张)商业城市排名61名,皆为湖南第二,此外,株洲还是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 南宁市、郑州市、兰州市、宁波市、厦门市、徐州市、鄂尔多斯市、青岛市、吉林市、株洲市) 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2000年研制成功的时速达到305公里的“蓝箭”交传高速动力火车,创造了当时中国第一速,驰骋在深广铁路线(深圳至广州段)、黔桂铁路线(贵阳至都匀段)、川黔铁路线(贵阳至六盘水段)上,如今和谐号动车组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第一速。
株洲是商业之都。
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整个中国首屈一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是继长沙五一商圈后湖南又一商业购物集群。
株洲百货大楼、沃尔玛、平和堂、王府井百货、银座百货、华润万家、家润多、家乐福、步步高等云集 城市景观(17张)一起,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株洲是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
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衡茶吉铁路正在加紧建设。
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到北京只要4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
株洲火车站平均每3分钟接发一趟列车,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
公路方面,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京珠高速、上瑞高速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
随着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长株高速的竣工通车,株洲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
空运方面,距黄花国际机场仅40公里、20多分钟车程。
[1] 株洲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
近年来,深入开展“四创四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数字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吸引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0家、“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株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
位于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被称为“神 市规划展览馆(2张)州第一陵”,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
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陵县、茶陵县是6个革命老县之一。
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是:持续提升株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业上打造“四城两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
总体规划上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株洲这座魅力新城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城市特色 株洲是一座年轻开放的新兴工业城市,移民特征很显著,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同其他移民城 火车头精神开进湘江风光带 市一样,这里没有地域保护,没有外来歧视,“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是株洲鲜明的城市特色。
株洲也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走在大街小巷,城市景观无一不体现着这一历史内涵,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
火车头具有“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象征意义,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是株洲无可比拟的城市特色。
自然条件 1、气候环境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
2、自然资源 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地形地势 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
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历史沿革 1、古代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县,孙权割湖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建宁县城商业发达,后一度毁于战火,据《水经注》建宁有新旧二城:旧城在槠州,吴所立:其新城则朱亭、淦田间有古城基地是也。
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废建宁。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
2、近代 岳飞题字 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
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
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
民国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株洲新街(建宁街)开设米店。
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
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
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3、现代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由长沙专署领导。
1953年6月,株洲升格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领导。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 解放初期和90年代株洲街头 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
1965年4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
1983年5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
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
2008年12月22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株洲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被明确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截至目前,株洲市共辖5区4县1市。
文化遗存 1、古代遗址 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2、近代红色遗产 株洲是革命老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伟人足迹,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先烈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感受了刀光剑影,也遗存了许多红色的遗迹: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我党我军第一次肃反——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3、近现代工业遗产 株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国家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安排在此。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
如南方公司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仿苏建筑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些车间和办公楼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还有一些工业设备、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工业发展的光彩。
4、非物质文化遗产 株洲的非物质遗产也大放异彩,音乐如醴陵的思情鬼歌、 茶陵炎陵攸县的苏区歌谣、炎陵的客家山歌;舞蹈如醴陵的星子灯 、攸县大同桥火龙灯;手工技艺如株洲县南阳桥乡刘双喜漆画、邹桂文木雕、堂市乡谭建强制鼓、株洲县剪纸、醴陵鞭炮制作工艺、醴陵大蒜加工工艺、茶陵攸县的腐乳加工工艺、 茶陵冬酒酿造瓜皮帽工艺、茶陵蓝印花印染工艺、“补锅”手工技艺、攸县皇图岭豆腐制作;民俗如茶陵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攸县阳升关庙会;民间曲艺如醴陵的《春锣》和《赞土地》;戏剧如株洲县攸县的皮影戏;民间文学如炎陵茶陵的炎帝传说等。
旅游资源 株洲,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
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羽扇纶巾的周瑜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杜甫留恋湘东美丽的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是我国重要革命发源地之一。
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
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镇叶家祠;亲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株洲域内目前还有现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谭震林墓等。
株洲,是一块红色的圣土。
共和国第一批(1955—1964)授衔,产生了十大元帅和众多的将军。
其中株洲籍将军有41名,仅茶陵一县就出了25名将军,茶陵成了有名的“将军之乡”。
还有像《逐月传说》《花开堪折》一类的书吗
这种小说太多了吧,你到小说天下,或其他的这类书网上找玄幻类小说就可以了,保你满意.网上还有可以下载的《网络玄幻小说合集》典藏版的文件,而且还是分卷的,你慢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