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人物愤怒的句子
1.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2.仇恨,像怪兽一般吞噬着我的心,使我不思饮食,坐立不安。
3.辛辣味呛得我直翻白眼,恨得牙根直发麻,手指骨节痒,想揍他一顿。
4.他怒不可遏地吼叫着,这声音像沉雷一样滚动着,传得很远很远。
5.看着这景象,愤怒的人群如同涨满河槽的洪水,突然崩开了堤口,咆哮着,势不可挡地涌进了大厅
表现人物愤怒的描写片段100字以上
他脸上的肌肉在愤怒地颤抖着,眼睛里迸出火般凌厉的目光,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被气得张口结舌,两只手直颤抖,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旁人想要来劝劝他,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脸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像扑鼠之猫盯着那人。
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作者\\\/应允兰 俗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作文的灵魂在于感情真挚。
我们的作文要想拿到高分甚至满分,首要的一点就要写得感人,让阅卷老师感动,至少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写得感人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感情真挚”,要能巧妙地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抒情一般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描述感情时,不借助任何事物和景观,而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观做公开的表白和坦露。
直接抒情常采用如下几种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一是直陈肺腑法。
亦称直抒胸臆法。
它是敞开心胸,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这里作者饱含深情,连用叹号,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是运用排比和反问。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当人的情感激化时,会如出闸的洪水,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
(小学生作文 )此时,运用排比和反问的辞格,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袁膺的《井冈翠竹》中的一段: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
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
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把它们忘怀呢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用一句反问,烘托出对井冈翠竹的强烈思念之情。
然后,用一组排比“用它……用它……”的句子历数了井冈翠竹当年不可磨灭的功绩,不论是对红军的生活,还是战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令人寄予深情。
最后,作者又说:“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把它们忘怀呢
”这一句反问又把人们带入了无限的思念之中。
三是运用呼告与反复法。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反复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有助于说理;抒情、写景时,有助于增强感染力。
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一段文字: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无耻啊
(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鼓掌) 我们从引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感情激愤,讲演时有质问、有直呼。
这种“呼告”加“反复”的句式,把气氛推到白热化,正义之气,浩然四塞,引起听众热烈的鼓掌。
四是运用议论来抒情。
议论抒情,一般是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临时性的情感激化与升华。
因此,它带有一定的爆炸性和冲击力:它给人的感染更集中、更具体、更强烈。
为确保情感的真实性,在叙述基础上的抒情,不一定要集中成一段一段的议论,有时,也可以只是一言半语,或三言两语。
这要根据作者在行文中情感发展的程度而定。
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例子: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节选的这段文字,是作者沉痛追悼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经过,但在叙述中,又不时地出现作者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作文指导《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比如,当开头叙述到刘和珍“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时候,作者就插了一句“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这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愤怒和谴责的感情,也解释了刘和珍等革命青年“欣然前往”的正常性。
这个议论也成了记叙的一部分,二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病例诊治】 一、未能在描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病例再现 学校组织春游行.每人要交70元,爸爸得知情况,二话没说,砍掉枣树,凑足了70元钱,让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春游之乐,我十分感动。
啊,父亲,你的爱让我终生铭记。
如果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我就永远离不开父亲。
父亲是枣树,我是枣子;父亲是蓝天,我是白云;父亲是枝叶,我是花朵。
在血浓于水的感情中,体验父爱的伟大,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父爱,触动我心灵》 升格展示 “学校要春游,每人要交70元呢。
”我吞吞吐吐地说。
“交
”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他一转身就走出了家门。
望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父亲能到什么地方去借钱呢
午饭过后,父亲一直没有回家,我失望地回到了学校。
望着别的同学那大张的百元钞票,我的心里甭提有多伤心了,突然,窗外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到我的耳畔,是父亲,我惊讶而又欢喜得像刚出笼的鸟儿。
父亲双手把钱递到我手上。
“爸
这钱……”“噢
我把那棵枣树砍了。
”“砍了
”我的双眼顿时模糊了,那棵枣树是死去的奶奶在父亲出生时亲手栽的啊
“爸爸,你……”“孩子,快,回教室吧
别耽误了课堂。
”望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啊,父亲,你的爱让我终生铭记。
如果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我就永远离不开父亲。
父亲是枣树,我是枣子;父亲是蓝天,我是白云;父亲是枝叶,我是花朵、在血浓于水的感情中,体验父爱的伟大,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父爱,触动我心灵》 升格感悟 先要有生动的描写,然后才能有精彩的直抒胸臆。
原文只是几句概括的叙述加上一段抒情,但由于缺少生动的描写,抒情就成了无本之花,无源之水,纵然文字很美,但仍然难以感动读者。
升格片断先作精细的描绘,然后再安排精美的抒情文字,描写和抒情互相配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未能在动人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病例再现 母亲下岗了,邻居帮她在菜场找了一份工作,就是帮人家洗鱼。
那天,我在菜场找到她。
只见她弯着腰,干得十分吃力,我感到好辛酸,也好感动。
母亲,亲爱的母亲,你是最美的人
你就是维纳斯,你就是安琪儿.你的爱你的美就是无尽的财富,我将备加珍惜。
——《永远的维纳斯》 升格展示 母亲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工作服,正弯腰洗鱼,沾满血污的手麻利地干着,一绺干枯而又焦黄的头发随风飘拂。
突然母亲微微咳嗽起来,腰也伛偻着。
咳了好一会儿,母亲捶捶胸,又直起腰来,继续洗鱼。
她个子不高,踮起脚,努力抬高桶,仍没有成功,就搬来一个木箱垫在脚下,身体向左倾,借助右膝盖才把铅桶拎起。
一切我都明白了。
我和妈妈的目光相遇,她尴尬地笑了。
只觉得让妈妈为了我读书而干这份差事,实在于心不忍,眼泪忍不住溢出来了:“妈,别千了,我……不上学了
”母亲吃了一惊,嗫嚅着想说什么,但终究什么也没说。
夕阳照在她那布满皱纹的瘦瘦的脸上,我这才发现她已经老了,干枯而焦黄的头发中竞添了缕缕银丝
我真想扑在她怀里大哭一场。
西下的太阳照在菜场上,金光灿烂。
离开菜场,我又转身去看母亲,她腰挺得直直的,干得正起劲。
看着看着,母亲的形象幻化成一尊雕塑,一幅画像,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啊,母亲,亲爱的母亲,你就是维纳斯,你就是安琪儿,你的爱你的美就是无尽的财富,我将备加珍惜。
——《永远的维纳斯》 升格感悟 先要展现自己动情的过程,然后才能有动情的直抒胸臆。
原文只有“好辛酸也好感动”的概述,究竟怎样地感动,读者无从感知,后面的直抒胸臆也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矫情之嫌。
升格文首先具体地展现自己的见闻感受,在“感动”上做足文章,然后再用呼告法直抒胸臆,颇有水到渠成之势,绝无矫揉造作之嫌。
更多内容请访问: 《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 〔小学写作技巧:用各种方法巧妙抒发感情〕【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
描写人生气时“神态”的句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
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和拟物。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
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
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诗歌赏析题怎样欣赏某个字秒不妙
该种问题属于炼,一般将模过然后拿来用 诗歌鉴赏题模式 问题形式: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 ) a、点出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c 、或对诗人表达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模式:X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 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附加参考:满意请采纳,谢谢
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文章以优美的比较描摹了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囿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产生出来的偷得片刻宁静的淡淡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