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诗歌或文言文
1、老吾老,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挟泰山以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有关于描写老人外貌或行将就木的古文或诗句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见,李密《陈情表》
求古文(或诗词)里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求一句文言文,或者一句话也行。
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孤独,看透这个社会的句子,越多越好
生我者,养我者,亦如是。
我挚爱者,亲也。
每念及此,胸中块垒难涕泪如雨,感怀交加,夜不能寐。
双亲渐发白,色渐衰,力渐无,大爱不减,于我备至更加。
父亲视苍苍,躬耕勤苦,以为家中梁柱,长年奔波东西,行于江湖,风霜雨露,自是不喻。
母亲颜已改,千沟万壑于手中,皱纹陡增。
为持家而劳碌,外经业务,内操烦务。
吾恨不能为其分忧,不能为其担责,扪心自问,甚为内疚。
吾何以在此提问乎,吾何以不能自研磨,吾何以不能为其书颂词,岂是吾笨
非也,于此一问,得天下大才之人以为文章,实乃良策。
描写食物看起来很美味的句子,不要文言文啊,越多越好
直接描写:肥嫩的肉质被烤得焦黄脆嫩,浓香的汁液包裹在周围,在灯光下泛出点点的油光,扑鼻的香味阵阵袭来。
间接描写:令人垂涎欲滴,令人食指大动……
关于美好品质的文言文 是描写两个古人的 字数大概约160字左右 适合初一 初二阅读的 最好带有翻译。
叔齐、伯夷为孤竹君之长子,姓氏。
初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
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至于翻译嘛,我给你找了一些资料,你可以自己试着翻译一下:夷、叔齐的故事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生卒年无考。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
”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如今周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
他们2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
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
”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
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山,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
”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
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
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
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
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编辑本段叔齐 叔齐叔齐 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
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
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
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
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
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
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
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
”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
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
”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
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
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
”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
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
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
”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
”就把他俩扶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
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
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
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
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
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
先帝神农啊,虞夏啊
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
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
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
”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
”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
”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
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编辑本段伯夷 尧舜时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从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
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孤竹国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
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
此处所说伯夷,是历任四岳官中的一位,也是被人们纪念的一位。
上古伯夷 《四语周语下》载:“昔共工弃此道也----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也。
”相传,伯夷为姜姓,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的侄孙。
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
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
后因祭祀天神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
以后的太岳部落每迁一地,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是故产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
他们都是伯夷的子孙。
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伯夷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拒绝尧的美意,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
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
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
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
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帝神农氏,名石年。
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
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所谓榆罔弟轩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
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共工的从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治水及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
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姜姓,封为吕侯,掌管四岳,其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是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伯夷后被尊为吕姓始祖。
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氏51世孙,伯夷36世孙。
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
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莒国(又名吕国,是伯夷的分封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附属国。
商末伯夷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
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伯夷与叔齐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
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
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
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夷齐让国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
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
”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
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
”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不食周粟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
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
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
”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
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
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
”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
”就把他俩扶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
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
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
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
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
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
先帝神农啊,虞夏啊
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
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
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
”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
”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
”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
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