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蜻蜓眼》的好词好句
好词:1、心心念念[xīn xīn niàn niàn]2、如泣如诉[rú qì rú sù]3、层层叠叠[céng céng dié dié]4、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5、成群结队[chéng qún jié duì]6、电闪雷鸣[diàn shǎn léi míng]7、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8、久经沙场[jiǔ jīnɡ shā chǎng]9、幸灾乐祸[xìng zāi lè huò]10、天生丽质[tiān shēng lì zhì]好句:1、两个老师用她们柔软而灵巧的手,在他们脸上扑粉、涂油彩,或抹胭脂,等她们双臂展开,那化好妆的孩子走出来时,就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孩子了。
在她们手里,不一会儿工夫,那一张张脸就像花儿一样开放了,十分神奇。
2、奶奶把另一把小一点儿的雨伞递给她,咔嚓打开了,像一朵花忽地开放了,引来许多大人和孩子的目光。
雨点儿扑嗒扑嗒地敲打着雨伞,声音清脆悦耳。
3、一幅幅,一幕幕,将近六年的小学生活,让阿梅神往,让阿梅的心头流淌着蜜。
她的眼睛里仿佛蒙了薄薄的雾,一切看上去,像在梦幻里。
4、后来风小了,花飘落时,慢慢地,轻轻地。
奶奶让大伯去拉灭了灯,因为,一轮皎洁的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
那时,阿梅正弹奏一首安静的曲子。
四周一片寂静,一切都好像进入了梦乡。
只有杏花在琴声中,轻如雪花,白如雪花一般的飘动,一闪一闪地飘进黑暗里。
5、他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一股强大的黑色风暴,正在向这座蓝屋滚动而来。
奶奶是清楚地感觉到了——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她才决意这样做的。
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们看到她的畏惧、她的躲闪。
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正是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她才要坚定地去做。
6、灯光映照着一树的杏花。
那繁盛的杏花,因灯光的远近,都是白的,却白得有深有浅。
越远越浅,渐渐淡去,让人觉得灯光照不到的黑暗里还有杏花开着。
7、阿梅一曲接一曲地弹奏着,那架有点古老的钢琴,像一个温暖体贴的老人,知道阿梅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弹奏它,于是就全心全意地配合她,仿佛,阿梅用力不够的时候,它自己给自己增加力量,仿佛,阿梅马上就要露出瑕疵时,它能帮她,帮她完美地继续行进。
不停的掌声。
8、那杏花这一两天正开到它最绚烂的时候,而最绚烂的时候,也是它最容易飘落的时候。
随着风一似一阵,一树的杏花,开始纷纷飘落下来,落在钢琴上,落在阿梅的头上、身上。
刚刚落下不久,就被吹走了,而后面又有花落了下来,越落越多。
灯泡在摇摆,杏花在晃动不停的灯光里,纷纷扬扬地飞舞。
9、冲击发生的头天夜里,仿佛有一种预兆,天空电闪雷鸣,暴雨下了一夜都未停歇。
不时地,闪电像蓝色的蛇,扭曲在上海的天空,似乎还发出嘶嘶的声音。
雷声先是在黄浦江的上空低沉地呻吟,然后如巨轮一般急速滚动过来,直到你的头顶才突然剧烈爆炸,那声响让人觉得天空原来并不像白天呈现的那么柔软,而是无比坚硬的,现在,瞬间裂开了,粉碎了,有无数的碎片带着燃烧的火苗,散落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10、雨中,阿梅掉转头看着奶奶,然后像是在引导奶奶一般,向后倒退着,并大声唱起歌。
奶奶从未走过如此泥泞的路。
她每行进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步伐坚定而从容。
11、那杏花这一两天正开到它最绚烂的时候,而最绚烂的时候,也是它最容易飘落的时候。
随着风一阵紧似一阵,一树的杏花,开始纷纷飘落下来,落在钢琴上,落在阿梅的头上,身上。
刚刚落下不久,就被吹走了,而后面又有花落了下来,越落越多。
灯泡在摇摆,杏花在晃动不停的灯光里,纷纷扬扬地飞舞。
12、黄昏,爷爷才往家走。
有轨电车咣当咣当地行驶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也许是天边,传来了汽笛声。
13、远处,一座高楼的楼顶上,安装了高音喇叭,在播放歌曲,那种铿锵有力、脾气显得有点儿暴烈的歌曲。
14、他双手抓着衣服.忽然向两侧猛地一扯,就听见哧啦一声,衣服被撕开,露出了宽阔的胸膛,似乎已在心头积压了上百年、数千年的压抑、愤恨、不幸与屈辱顿时爆发了,他挥起拳头吼叫着,向那些人冲击。
虽然已是个老人,但他居然一拳打倒了一个,再一拳,又打倒了一个。
15、阿梅不知道如何是好,傻呆呆地看着海鸥。
阿朗好像穿越了无边无际的荒漠,累了,伏在护栏上睡着了。
口罩随风飘动着,让阿梅担心它会随时被风吹落,飘进江水。
《蜻蜓眼》里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当我再次观察它时,竟然它是如此的美丽,它的整个身躯细苗条美、轻盈,如同一个花样少年中的妙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不仅如此,它的小脸上还长着一双如同绿宝石般的大眼睛和一张相似钳子的嘴巴。
身上还长着一对轻纱般的翅膀和六只纤细的腿,还有一条优雅的长尾巴。
十分惹人喜爱。
蜻蜓眼的读后感500字
蜻蜓 前言 蜻蛉目(统称为蜻蛉)目前在全世界有29个科近5800种。
在分类学上属於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外生翅群中的一目,目前蜻蛉目被分为三个亚目:均翅亚目(豆娘)、间翅亚目(昔蜻蛉:目前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属两种记录,仅分别分布於日本及喜马拉雅山区附近)、及不均翅亚目(蜻蜓)。
蜻蜓的活动范围包括:蜻蜓会在水域附近活动。
如池塘、湖泊、水田、溪流、沼泽、水坑、苔藓地等等。
春夏数量种类最多,雨量多的地方如北部,东北部立於蜻蜓生存。
蜻蜓的构造 蜻蛉目的分类 台湾的蜻蛉目分为均翅亚目及不均翅亚目两大类。
均翅亚目即我们俗称的豆娘,而不均翅亚目就是我们常称的蜻蜓。
均翅亚目均翅亚目由字面解释即可得知:其前后翅的大小、形状是较平均的,差异并不大。
此大类即是我们俗称的豆娘,在台湾有9科35种之多。
不均翅亚目不均翅亚目由字面可知:它们的前后翅大小、形状是有相当差异的。
此大类即是我们常称的蜻蜓,在台湾有5科99种之多。
蜻蜓与豆娘的分辨 虽然豆娘与蜻蜓外型酷似,但仔细一瞧,仍可分辨两者间的差异。
体型纤细的豆娘,栖息时,习惯将它那两对大小、形状相同的翅膀,合并叠竖於体背上。
而蜻蜓较粗壮些,它那两对大小不一的翅膀,休息时,则展开平伸於身体两侧。
且蜻蜓的飞行速度可是一流,有别於慢慢低飞的豆娘。
蜻蜓和豆娘的分辨,可以下列各项简易分辨之: 1停栖的方式 2眼睛的距离 3腹部的形式 4翅膀的形状 停栖的方式 蜻蜓 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
豆娘 一般豆娘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於背上。
但有部分种类仍会将翅膀展开置於身体两侧,如同蜻蜓一样。
眼睛的距离 蜻蜓 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
豆娘 豆娘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腹部的形状 蜻蜓 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
豆娘 豆娘的腹部形状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翅膀的形状 蜻蜓 属不均翅亚目的蜻蜓,其前后翅形状大小不同,差异甚大。
豆娘 属均翅亚目的豆娘,其前后翅形状大小近似,差异甚小。
生活环境 蜻蛉目的稚虫是典型的水栖性昆虫,所以羽化为成虫后的蜻蛉目成员,其栖息环境和水仍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种类的蜻蛉目成员均有不同类型的生活水域。
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A)池沼型(B)流水型。
另有较特殊的树穴蜻蜓则习惯在阴暗环境中的 树洞、竹筒或人工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 (A) 池沼型 (合欢山) (台中县石冈乡) (苗栗华陶窑) (B) 流水型 (食水嵙溪) (大甲溪) 蜻蜓的一生 生活史 一般生活为卵期→稚虫期→(羽化)成虫期。
因蜻蜓不具蛹期的昆虫我们称它为不完全半态,而蜻蜓的稚虫期是在水域度过,故昆虫学家又称蜻蜓为「半形变态」的昆虫。
一、卵期:蜻蜓的卵因不同种类而在外型有所不同,从 圆形、椭圆形到圆形都有,刚产下卵的卵有淡黄色、米黄色、淡褐色以及淡蓝色等,通常经过24小时卵颜色会变深变黑在夏季通常只需6-10天即可孵化,少数蜻蜓会以卵来越冬。
(一)蜻蜓科、勾蜓科、春蜓科常用点水方式产卵,有的会连续点水,一次产下三至五粒或二、三十粒卵,有的则是先将卵堆积在蜻蜓点水~产卵尾端,然后再点水把一、二百粒卵全部排出沉入水中。
(二)晏蜓科蜻蜓习惯停在水生植物、水边青苔或泥土产卵,一次一粒连续慢慢的将卵产入植物茎干或泥土、青苔细缝中。
(三)少数蜻蜓还会将尾端卵团空投入水中(目前台湾还没正式记录过)。
二、稚虫期: 蜻蜓幼虫称水虿(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麼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蜻蜓稚虫随著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为止所知台湾的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
水虿在水中如何活动呢
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藉著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
栖息於溪流蜻蜓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於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
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三、成虫期(羽化): 水虿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到终龄稚虫,可以看到期胸部会有明显的翅芽,这是与其他龄期稚虫的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
通常蜻蜓的终龄稚虫会在羽化前几个小时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叶子、石块、围墙、桥墩等物体都可供蜻蜓稳定攀爬以进行羽化,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蜻蜓於夜晚羽 化,少部分蜻蜓成员在清晨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通常体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强烈金属反光,等过一天之后,成虫体色就会加深,翅膀也会变硬且没有明显反光,未成熟的成虫要经一些日子才会变成 刚羽化的蜻蜓 熟,少则十日内,多则一、两个月以上,从未成熟到成熟过程外部型态上都会有差异,而且绝大都数蜻蜓的雌、雄虫在外观上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蜻蜓成虫不论雌、雄或不同的生长时期会有很多不同外帽,这就是所谓的「多态型」。
蜻蜓体温根据生物学 成虫 家多年研究发现蜻蜓王国中有些是恒温动物『内温动物』,而有些是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因为他们温度 蜻蜓捕食 会随著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大部分的蜻蜓科及春蜓科多属於外温动物。
蜻蜓属肉食性昆虫,由於它的复眼硕大发达,视力超凡,再加上身手敏捷,因此小自蚊、蝇等飞虫,大自蝴蝶、蜜蜂、蜻蜓都可以在空中顺利追击拦截。
蜻蜓的产卵方式 蜻蜓的产卵方式是很有趣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蜻蜓点水:蜻蜓将腹部末端贴近水面,直接产卵於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第二种是将腹部插入水中,产卵於水草茎杆中;第三种是雌雄蜻蜓潜水进入水下,将卵产於水草茎杆中;第四种是蜻蜓一面飞翔交配,一面将卵空投至水中,最后一种是蜻蜓将卵产於水面上的树干或树枝上,待卵孵化后稚虫掉入水中展开幼虫阶段。
会发展出这麼多的产卵方式无非是因各个品种为了让卵於不同水域环境均有更佳成活机会而演化出来的,不论那一种产卵方式,稚虫均需生活於水中。
蜻蜓及豆娘的生态为不完全变态,两者的稚虫均称为水虿(虿是蝎子的意思),在水中以下唇捕食小鱼或蝌蚪,也会有自相残杀的行为。
蜻蜓是在空中直接交配的,而蜻蜓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当母蜻蜓与公蜻蜓鱼水之欢后,常见的蜻蜒点水(母蜻蜓尾部接触水面),就是雌蜒将卵产在水中的生殖行为。
等到幼虫成熟,他们会爬出水面,攀附岩石或植物上羽化变为成虫,其生活史跨越水陆两域,可说是良好的环境指标。
蜻蜓的种类 一、勾蜓科:(鬼蜓科) 斑翼钩蜓 本科蜻蜓是属於大型的种类,台湾产勾蜓科的主要辨识特徵:(1)体成黑色具有萤黄色斑纹参杂於其中。
(2)复眼并没有紧密相连,但跟春蜓相比之下又稍微靠的近。
(3)下唇前方具有裂缝。
台湾记录有2属6种,本科蜻蜓通常会把卵产在森林中溪流流速极缓慢的地方或小瀑布下方的水池中,产卵时雌虫会将整个身子笔直插入水中有如农夫种插秧一般。
二、春蜓科:(箭蜓科) 本科包含大、中、小型种类的蜻蜓;台湾产春蜓科的主要辨识特徵:(1)复眼相分离。
(2)下唇前方不具裂痕。
台湾记录有15属22种,本科稚虫在台湾的种类主要栖息於溪流水域。
三、晏蜓科:(蜓科) 本科蜻蜓属於中大型的种类:台湾产晏蜓的主要辨识特徵:(1)在腹部第一节到第三节前1\\\/4处会膨大成一橄榄球型,在此称之为「丰腰区」。
(2)前翅与后翅三角室的形状与位置不同。
(3)复眼紧密相连。
(4)许多种类的腹部第二节有明显的侧偏突起。
台湾的记录有9属22种,本科稚虫因种类不同而分别栖息在静水域与流水域,静水域如湖泊、池塘、沼泽等,而流水域则在乾净溪流的缓流区。
雌虫产卵都会攀爬在植物上或泥土上将卵产入植物组织上或泥土中。
四、弓蜓科: 本科蜻蜓属於中大型的种类:台湾产弓蜓科的主要辨识徵:(1)胸部与头部具有明显蓝色或绿色的金属光泽。
(2)复眼紧密相连。
(3)前翅前翅与后翅三角室的形状与方向不同。
(4)雄虫腹部第二节具短小的侧片突起。
(5)除岷峨弓蜓外,其中其他四种弓蜓体成黑色,具有黄斑参杂於其中,而身体上黄斑的位置大小相似。
台湾记录有3属5种,本科稚虫栖息在流水域也有栖息在静水域。
五、蜻蜓科(蜻科): 蜻蜓科是蜻蜓类中种类最多且变异最大的一群,台湾目前已只有28属50种(含亚种)。
本科体型为中小型,体色也千变万化主要特徵为:复眼紧密相连,前翅与后翅三角室的形状与位置不同;腹部第二节不具侧片突起。
本科绝大部分种类雌虫产卵方式皆以蜻蜓点水方式将卵产在水中,稚虫的栖息环境,大部分的种类都栖息於静水环境,少部分栖息於溪流中,有些适应力强的种类可生存於各式各样没有高度污染的水域。
(翅痣:蜻蛉目的前、后翅都有翅痣,有些只有前翅才有) 霜白蜻蜓 〔中印亚种〕 霜白蜻蜓成虫胸部蓝灰色中略带紫色,腹部红色,成熟个体胸腹会有些许白粉。
在台湾有另一种亚种--西里亚种,只分布在兰屿,台湾本岛并没有。
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全身均为灰蓝色,腹部较细,可与粗腰蜻蜓区分。
金黄蜻蜓 成熟的个体胸腹会有蓝灰色粉末,翅透明,后翅的翅基为褐色,翅痣则为黄褐色。
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成虫全身淡蓝色且具有许多黑色班纹,腹部2-5节膨大,故名之。
麻斑晏蜓 本种主要栖息在台湾全岛海拔1000公尺以下,呈虫出现於4-11月。
成虫复眼绿色,颜面黄绿色,额部上方有「工」字形的黑斑,胸部亦为绿色。
猩红蜻蜓 猩红蜻蜓全身几乎为鲜红色,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
紫红蜻蜓 复眼红色,胸部为红紫色,腹部为紫红色,翅基具暗橙色斑,翅脉红色。
善变蜻蜓 胸部红褐色,腹部红色,翅痣约3\\\/4面积为暗红色,绒质,翅痣为红色。
鼎脉蜻蜓 鼎脉蜻蜓胸腹部均为黑色,腹部会有蓝灰色粉末。
乐仙蜻蜓 复眼黑色,胸部深蓝色,腹部黑色,翅透明,后翅基具褐斑,翅痣黑褐色。
薄翅蜻蜓 为台湾最普遍且数量也最多的种类,在秋天可见成群在天空飞翔。
翅透明,翅痣橙色,腹部橙红色。
霜白蜻蜓 〔中 印 亚 种〕 霜白蜻蜓成虫胸部蓝灰色中略带紫色,腹部红色,成熟个体胸腹会有些许白粉。
在台湾有另一种亚种--西里亚种,只分布在兰屿,台湾本岛并没有。
豆娘(damselfly):属於蜻蛉目(Odonata)昆虫,稚虫生活在水中叫豆娘水虿。
蜻蜓水虿以直肠鳃呼吸;豆娘水虿以2~3个尾鳃为呼吸器官,肉食性,同样以水中的鱼、虾、昆虫为食。
豆娘一如其名,不但长得娇柔无比风情万种,连飞行的时候也是斯斯文文的,但是他们也和蜻蜓一样是肉食。
闽南语称做「秤仔」,大概因为其外形细长酷似以前的秤吧。
豆娘小档案 分类: 属於蜻蛉目均翅亚目 种数: 全世界约有2800种,台湾已知约有37种 生活史: 卵—稚虫—成虫 由春季到秋季,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台湾的各种水域旁都有机会找到一些常见的豆娘。
只不过许多豆娘体形纤细又不常长距离飞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们。
而且它们的长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
(豆娘的头部长得像哑铃。
图为青黑琵蟌) (豆娘停栖时,大部分会将翅膀合并竖在胸部背侧。
图为朱背朴蟌) 豆娘成虫常在水域附近活动,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们翩翩飞翔的娇姿。
豆娘成虫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他们可是肉食主义者,他们所捕杀的对象多是是活动力较弱的昆虫例如蚜虫等。
豆娘的稚虫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
辨认豆娘稚虫,其最明显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水乞丐」。
其实它和蜻蜓的稚虫外型上颇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
与蜻蜓稚虫的分别,豆娘稚虫的腹部有三片尾鳃,蜻蜓则无。
成虫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你也可以在水边见到「豆娘点水」因为雌豆娘亦是以点水的方式产卵,有时还未见到雄豆娘体贴的伴随雌豆娘期间;至於稚虫期,则和蜻蜓差不多 栖息环境 豆娘的成虫一般习惯在稚虫(水虿)栖息的水域附近活动、觅食、求偶、产卵。
而由於种类的差异,豆娘有的习惯栖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沟、田沟,或静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泽、水洼、水田等水域中。
整体而言,台湾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现在流水水域,细蟌科则大部分出现在静水水域,琵蟌科则在两种水域皆可见芳踪。
食性 豆娘是肉食性昆虫。
它们擅长捕食空中的小飞虫,不过由於体型较小、飞行速度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体型微小的蚊、蝇和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等昆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发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
运气好的人,说不定还有机会见到饿慌的同种豆娘发生同门相残的难得景象。
(大豆娘偶尔会捕食小豆娘) 产卵行为 由於豆娘水虿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数雌虫习惯停在水边石块、杂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将卵依附产下。
少数特殊情况则是在急流小溪石块边或杂物上潜水产卵,例如短腹幽蟌。
(帘格鼓蟌雌虫正停在小溪浮木上产卵) 看稚虫习性 豆娘与蜻蜓的稚虫虽都称为「水虿」,但两种水虿在外观上很容易区分,因为大多数豆娘水虿的尾部有3个明显的叶片状或肉质状尾鳃,危急时可以用来划水游泳,以避敌害。
孵化后的豆娘水虿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栖昆虫或浮游性小节肢动物维生。
描写蜻蜓的外貌
描写蜻蜓外貌的句子:1.蜻蜓的脑袋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突出的、绿宝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张铁钳似的嘴巴。
几只红蜻蜓在那清澈见底的湖面上表演武侠里的‘轻功水上飘’它们在水面上飞旋,尾巴在水里上下移动这,好似在表演水上芭蕾,十分精彩,我想古代的蜻蜓点水就是这么来的吧
2.蜻蜓像一架小飞机,它小巧玲珑,可以自由在空中飞来飞去,有时还能像直升机那样在空中停留不动,它的飞行技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叫它“空中小霸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