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句子

描写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句子

时间:2014-10-08 07:15

描写打乒乓球时优美的句子

《乒乓精神》  乒乓精神概括起来不过二十四个字:为国争光 勇攀高峰 同心同德 选贤任能 严字当头 宠辱不惊  然而概括总是别人概括的。

我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才更直观。

无论是小小的瞬间,还是大大的场面,给予我们震撼的总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球迷,透过胜利,透过伤痛,透过别离,足以体味到深刻的乒乓精神——不是难懂的文字拼接——而是无数泪水汗水欢笑失落背后真实的世界。

  最远的萨格勒布 最近的王励勤  他那纵身一跃,挥舞拳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这样的惊天逆转,这样的气冲霄汉。

这位王者似乎要将中国乒坛拉过一个更高的险峰。

  王励勤的逆转,让我们想到了刘国正。

他们是球迷心中的英雄。

他们激励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生灵。

我们又一次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又一次看到了人类美好的品质——坚持。

  然而,这不是一个人的精彩舞蹈,那被幕布遮住了的身影,在灯光的背后黯然销魂。

  没有失败者,一切都是生命的轨迹。

放在远处一看,胜利是一段灿烂,失落是一段暗淡,但那都是他们强劲生命中的一小段。

站在乒坛的角度,正是宠辱不惊的表现。

而那些精彩的回合就让他们留在我们球迷心里吧,让它们像春雪般融化了,滋养心田。

  最疼的伤口 最真的刘国正  他的伤口被称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伤口,也是无数球迷心中的伤口。

然而他的心一定是完整而坚毅的。

  所有人都相信,伤痛决不能侵蚀这个蓬勃的生命。

他就像扎根很深的向日葵,头顶着太阳,默默的拔节,默默的开花,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将一鸣惊人。

  他在伤痛的旋涡中始终站立着,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但他仍然让更多球迷相信,小小的乒乓球一定能承载住深厚的精神内涵,因为有着这样一位勇士在执着地守卫。

  最深的怀恋 最亮的孔令辉  他的退役,在球迷心中是无尽凄凉的别离。

即使他仍然留在球队里,仍然时常出现在赛场,但他始终离开了球迷心中那个只为他绚丽的舞台,留下一地余晖。

  我们不禁会想起那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国乒坛的前进,少不了春泥的滋养。

于是球迷们会祝福小辉,祝愿他能用自己的光芒,为下一代运动员照亮成功之路,让中国乒坛永不暗淡。

  50多年来,中国乒乓精神在一代又一代运动员身上延续着,在飘扬的红旗上闪现着,也在这许多的胜利,伤痛,离别中升华着。

我们由衷地崇敬与感谢,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在乒乓精神的光环中跳跃着的身影。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方向;不同的挑战,同样的梦想。

  未来的道路,顺利也好,不顺也罢。

带着乒乓精神前进。

带着对胜利的渴望,对伤痛的忍耐,对离别的坦然,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中国国家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全部名单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冠军团队,隶中国乒乓球队,是世界乒坛的常胜之师,曾17次获乒赛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女乒成立于1952年10月。

在1965年4月的第28届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世乒赛上,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战胜日本队,首次捧得考比伦杯,从此吹响了称霸世界乒坛的号角。

之后中国女乒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即使稍有挫折,中国女乒也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辉煌。

她们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例和不败的神话,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拼搏的领军人物,她们是新中国体育的骄傲。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历史上曾涌现出邓亚萍、乔红、陈静、李菊等一大批奥运冠军,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得冠军,被誉为梦之队,主教练是孔令辉,队长是郭焱,主要队员有郭焱、郭跃、刘诗雯、丁宁、朱雨玲、陈梦等。

2013年2月26日中国乒乓球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一届教练组成员。

韩国参加伦敦奥运的乒乓球女运动员有哪些

小山智丽  开放分类: 体育、明星、乒乓球  曾用名:何智丽  运动项目:乒乓球  国籍:日本  出生地:中国内蒙古赤峰市  出生日期:1964年9月30日  技术特点:右手横握球拍两面拉弧圈  主要成绩:  1982年 获中国全国调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4年 亚洲冠军  1985年 第3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1987年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9年 退出乒坛,迁居日本,加入日本籍,改名为小山智丽  1992年 复出  1994年10月 日本广岛第12届亚运会上,接连击败前奥运会冠军台湾的陈静、中国的乔红和世界冠军中国的邓亚萍,夺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94年12月 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95年 瑞典公开赛女子单打亚军  1996年12月9日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战胜中国的王晨,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小山智丽原名何智丽,原为中国上海运动员,国家队队员,右手横握球拍两面拉弧圈打法,1987年曾是世界排名第一。

在中国的多年训练,为她打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她的两面拉弧圈能有效地控制住对手的进攻,一旦对手露出破绽,她亦能后发制人,致对方于死地。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代表日本队复出,被中国队陈子荷阻止在前8名之外。

1994年第12届亚运会上,她连胜世界1、2、7号选手,获女单金牌,引起轰动。

日本天皇认为,小山智丽是中国为日本培养的亚运会冠军。

她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被中国选手乔红3:0淘汰。

  “小山智丽”风波  1994年10月13日晚,广岛郊区的亚运会乒乓球馆。

  当小山智丽以3∶1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乒坛“大姐大”邓亚萍斩于拍下,夺得亚运乒乓球女单金牌时,这位中国“海外兵团”的重要一员,忍不住痛哭失声。

  无数中国人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时刻,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小山智丽,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太阳旗在日本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而百感交集。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也是一个令众多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时刻。

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喝黄浦江水长大,为中国教练精心培养的运动员却在亚运会这样重大的国际比赛上为别国夺得金牌。

  “汉奸”、“叛徒”、“卖国贼”......一时间,中国人久已不用的骂词扑向了千夫所指的小山智丽。

  对于她在场上大叫“吆西”,听起来确实极为刺耳,尽管圈内人透露,这是她在国内打球时就养成的习惯,但人们宁愿听她喊“好球”,或其他什么口头语。

  比赛间隙,当中国记者想采访时,她不是盛气凌人,就是嘣出几句日语搪塞。

以至有中国记者损她:“何智丽,你难道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吗

”  有关小山智丽夺冠在中、日两国所引起的不同反响是令人深思的。

  小山夺冠的第二天,翻开日本各大报纸,反应都相当冷静,大都引述她自己夺冠后的表露,没有任何民族情绪的渲染;但国内各传媒的反应却相当强烈,许多报纸为此发表述评,内容以责骂小山智丽为主,一家京报甚至发起一次题为“小山智丽的挑战”大讨论。

那么,小山智丽到底在向谁挑战

  小山智丽的挑战,不仅是在挑战中国乒乓球界和中国旧的体育体制,亦是在挑战我们在诸多领域内的不合理的人才制度。

如果我们不对不合理的旧体制进行大胆改革,那我们将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枚乒乓球金牌。

  “让球事件”  人们常说的“让球事件”发生在1987年印度新德里举办的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

  在女子单打项目进入半决赛时,出现了三英战吕布的局面。

即中国三名选手何智丽、管建华和戴丽丽面临韩国选手梁英子一人的挑战。

半决赛对阵形势为何智丽对管建华,戴丽丽对梁英子。

梁英子是韩国的一名实力超群的老将,在以前的比赛中屡挫中国选手,是中国队夺冠的心腹大患,但年龄不饶人,体力成了她问鼎的最大障碍。

基于此,中国代表团教练组决定,由打法稳健的削球手管建华在决赛中把关,一旦梁英子进入决赛,依靠管建华的削球,用持久战消耗梁英子的体力,并战而胜之。

当时,何智丽未表示任何异议。

  当天下午,戴丽丽对梁英子的比赛早一小时进行,比赛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一直打到决胜局。

而晚一小时的第二场半决赛却进展神速,“轻装上阵”的管建华显然提不起比赛兴趣,一上场就连失两局,但因为她“胸有成竹”,仍旧不以为然。

相反,何智丽却杀红了眼,当第三局开始,局面没有任何改观,何智丽一路领先,打到18比10,教练们傻了眼,管建华慌了神,全部向何智丽使眼色。

一刹那间,何智丽有所动摇,连输10分,18比20。

教练们刚缓了口气,这时,何智丽咬了咬牙,一口气连得四分,把自己送入了决赛,也从此踏上了叛逆的不归之路。

比赛一打完,管建华顿时泣不成声,“不是说好了吗,要改变决定也该告诉我一声啊”,为了不让这一幕太尴尬,一位女教练赶紧把管推进卫生间。

其他教练被这一切惊呆了,醒悟之后,纷纷佛袖而去。

  在何智丽与管建华的半决塞结束时,另一场半决赛打到第五局,梁英子体力渐显不支,戴丽丽占据了优势,打到了18比12,胜利在望。

这时,戴丽丽忽然发现场内一片哗然,扭头一看,教练已经全不在场,再一看比分,戴丽丽成了丈二和尚(她当然事先也知道领导决定),“不是管建华赢吗,怎么会这样”。

一时间,戴丽丽脑子一片空白,无心恋战,梁英子抓住战机,连得9分,死里逃生。

中国代表团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在那个下午,没有人去理睬何智丽,也没有人对她进行指点,在晚上的决赛中也是如此。

在有着让球悠久历史的乒乓球队里,出现当仁不让的事,怎么看也是大逆不道。

  晚上的决赛,由于下午戴丽丽的顽强阻击,也由于何智丽的殊死一博,梁英子没有续写奇迹,以三局较接近的比分败落,3:0,何智丽为中国队保住了金牌。

  而先前有一点可能很重要。

在事前进行的8进4的比赛中,何智丽与队友陈静狭路相逢。

陈静当年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辈,而何智丽已经展现了锋芒,在比赛中,陈静先胜一局,这时,教练根据形势作出陈静让球的决定,何智丽遂兵不血刃,连胜三局进入四强。

而在半决赛前,何智丽始终没有向管建华或教练陈述自己不让球的决定,对管建华来了个突然袭击,我个人认为有胜之不武之嫌。

在这里不必要评论何智丽和教练谁是谁非,只想告诉各位,乒乓球让球传统由来已久,包括60年代的庄则栋成就三连冠霸业,其中就包含李富荣(三连亚)和其他对友的无私让球。

更有甚者,到了70年代,为了照顾中朝友谊,中国女单选手张力,连续两届决赛让给朝鲜选手朴英顺。

乒乓让球观念,实在是根深蒂固。

  在以后进行的1988年奥运会参赛资格选拔,中国队共有5名选手获得女子单打资格,她们是何智丽,戴丽丽,焦志敏,陈静和李惠芬,但只有3人可以入围。

教练反复斟酌,定下了后三人参赛的决定,并将何智丽作为陈静,戴丽丽作为李惠芬的替补(不排除何智丽的落选有“让球事件”因素起作用)。

戴丽丽显示了一名老队员的风范,认真陪练直到队伍出发的前一天,而何智丽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某上海乒乓名宿,60年代乒乓女子世界冠军,何智丽的启蒙教练,在报纸上公开表示了对选拔制度的不满及对何智丽的声援,而“让球事件”也在此时被暴光,引来极大争议,也惊动了国家体委。

一时间,乒乓女队鸡犬不宁,而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张顶住压力,坚持原方案不动摇,并以自己的教练席位做保。

在奥运会上,陈静,这位顶替了世乒赛冠军何智丽参赛的,来自湖北的初出茅庐的新手,克服重压,勇夺女单冠军,为张燮林出了一口恶气,也最终平息了“让球事件”带来的惊涛骇浪。

奥运会结束后,何智丽远赴东洋,嫁给日本人小山英之,改名小山智丽,一度销声匿迹。

而两年后,奥运会冠军陈静,在落选亚运会参赛资格后,也去了台湾。

  1988年奥运会6年后,也就是1994年广岛亚运会前夕,小山智丽重出江湖,代表日本参加乒乓球女单比赛。

在赛前,她向日本各大媒体“揭露”了她在中国时受到教练“残酷迫害”的内幕,并表示了报仇的决心。

以后留给中国人的记忆就是小山智丽在场上一口一个“呦西”,以及战胜了邓亚萍夺冠后欣喜若狂的丑态。

更恶劣的是,小山智丽赛后表示,为日本拿到亚运会冠军比为中国拿到世界冠军还要高兴,“我非常热爱自己现在的祖国(日本)”。

而陈静,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与邓亚萍争冠,当看台上出现了一名台独分子,挥动青天白日旗招摇过市时,先前发挥出色的陈静在决胜局突然大失水准,以7:21败落。

中国女子乒乓球优秀运动员

八九十年代有邓亚萍、陈晴、何智丽、曹燕华、李菊、王楠、杨影等等,如今有张怡宁、帖亚娜、柳絮飞、姜华珺、郭跃、郭焱、李晓霞、木子、文佳、刘诗雯、丁宁、杨扬等等。

范围太广,最好能收窄点。

描写马琳打乒乓球的厉害的一段话

从当今世界乒乓顶尖高手中来分析,技术最好的当数王励勤、波尔,而王励勤的技术至少到北京奥运会前,世界上无人能超越其水平。

而其他排名靠前的一流高手中,技术上都有不足或明显不足。

王皓的直拍横打独树一帜,但他推挡明显不行;萨姆索诺夫、孔令辉技术都很全面,但凶狠不够;陈屺的杀伤力强但稳定性较差。

相比较而言,直拍的马琳在技术上也无特别优势可言,但马琳却依然能站在世界乒坛的最高端,在对外比赛中成绩突出,在国内的中超联赛,马琳连续两年位居是胜率第一,因此,圈内都这么认为,得马琳者得天下,马琳因此也成为了标王。

  那么,马琳玩得这么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是战术。

外行很爱看马琳打球,主要是马琳打球很具搏杀性,观赏性强。

其实,内行看马琳打球主要就看他的战术运用。

马琳打球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很主动。

他从第一板的发球到相持,始终在争取主动,争取占得先机。

可以说,马琳是世界上打球变化最多的选手。

因此,世界乒坛高手都感到马琳是最难对付。

在中国100多位乒乓球世界冠军中,战术素养没一人能在马琳之上,也就是说,马琳是中国乃之世界技术和战术结合得最好的乒乓球运动员,他把中国的宫廷计谋运用到乒乓球上,把乒乓球的战术玩到了极致。

  从马琳身上,我们又可为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找出一条重要的原因

女乒乓球运动员三个字的姓张的

张怡宁,1981年10月5日生于北京,原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现任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助理。

张怡宁6岁时开始打球,1991年进入北京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

2000年,张怡宁在第45届世乒赛上获得女团冠军与女单亚军。

2001年张怡宁获得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同年,张怡宁还拿下世界杯女单冠军和九运会女团冠军。

2004年,张怡宁在雅典奥运会上与王楠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并夺得女单冠军。

2005年,张怡宁夺得第4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实现了个人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满贯。

2006年,德国世乒赛,张怡宁率领中国队第16次捧起考比伦杯。

年底,张怡宁世界排名第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与郭跃、王楠合作夺得女团冠军,随后在女单决赛中击败王楠成功卫冕。

四年后再度夺得双料冠军。

2011年3月31日,张怡宁正式对外宣布退役。

我国最著名的一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姓名:邓亚萍(dengyaping)  性别:女  生日:1973.2.6  籍贯:河南  项目:乒乓球  运动经历:  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

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最好成绩:  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  1988年 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1989年 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1991年 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92年 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1996年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所获荣誉:  1987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8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0年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0年 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0年 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邓亚萍是惟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惟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奖。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