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福建地区的句子

描写福建地区的句子

时间:2020-03-20 23:41

描写福建优美的句子有哪些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骚扰 小憩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终极 迸溅 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群 盘虬卧龙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旋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慧心 嬉戏 风韵 闲适 禀告 厄运 行乞 正色 落难 归属 流落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跌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执着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苛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黄昏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镶 响晴 温情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丁丁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筝 秃 蟹 蕾 堕 丫杈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颤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嗅 摩 衍 叠 摇摆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惊讶 无端 至爱 笑嘻嘻 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罩 疏星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踉踉跄跄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字词积累炫耀 称职 妥当 滑稽 呈报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罩 疏星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踉踉跄跄 庇护 虚荣 较量 凯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二、了解1.安徒生及其童话代表作 2.郭沫若及其主要作品 3.童话及其特点4.“寓言四则”作者及出处 5.中外寓言的不同点三、理解分析1.皇帝的新装 分析故事情节层次,理解文章主旨 找出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为什么大家都不敢说真话

骗局揭穿后,为什么皇帝大臣仍然装模做样的把戏演下去

2.郭沫若诗两首 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区别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背诵这两首诗,并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3.女娲造人 复述课文,找出作者想象再造的地方 找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概括女娲形象特点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理清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主旨) 5.寓言四则 口头复述这四则寓言 了解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第五单元一、字词积累 风筝 堕落 丫杈 寂寞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抹 攥逮 怦怦 树杈 寒颤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嗅各得其所 摩 衍 叠 摇摆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惊讶 无端 至爱 笑嘻嘻 俄而 欣然 二、了解1.鲁迅及其作品 2.泰戈尔及其作品 3.冰心及其作品 4.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5.散文特点三、理解分析1.风筝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及对教育和家庭的忏悔。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羚羊木雕 找出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文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此类事情

3.散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细节描写并体会作者表达的亲情 品味最后一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诗两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主题。

并背诵 理解:《金色花》篇末含蓄的诗句,《纸船》中“爱”“悲哀”的含义5.世说新语两则 背诵。

字、词、句的理解及课文的翻译 学习古今异义的词语;区别“君、家君、尊君”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散文:1.形散神聚。

选材广泛,形式自由,但主题是集中的。

选材上,可写景状物,可议论抒情;写法上千变万化,有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主题 2.洗练的语言。

它以洗练、准确、优美,富于魅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3.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诗一般的意境。

即使是平实的叙述也饱含作者的感情散文诗: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

它要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集中、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第四单元一、字词积累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征兆 千姿万态 弥漫 一霎间 变化无常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海市蜃楼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连亘 乌有 倏忽 二、了解1.说明文分类,及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 2.简单了解本单元课文作者3.了解化石现象和生成规律三、理解分析1.化石吟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想象描述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生物世界2.看云识天气 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设计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与预示天气状况文中引用谚语的作用3.绿色蝈蝈 文章对蝈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说明的

作者对蝈蝈变换的几种称呼,其作用是什么

找出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例子,其好处是什么

4.月亮上的足迹 本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画出登月过程示意图 品味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人类和科学的伟大,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5.山市 训练课文复述、翻译能力,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山市”出现的几幅画面 解释“山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说明文: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述说性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实用性说明文(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和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第三单元一、字词积累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二、了解1.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三、理解分析1.春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那些春景图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课文,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2.济南的冬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文描写了哪些冬景,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课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3.山中访友 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世界。

学习本文写景技巧 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为什么称山中景物为朋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秋天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绘诗中所表现的乡村秋景图,品味优美诗句,说出写景顺序5.古代诗歌五首 想象描述这五首诗的画面。

说出《观沧海》的写作背景 用原句回答《钱塘湖春行》中怎样描写湖水初涨的 《天净纱•秋思》为秋思之祖,理解这首散曲的意境四、拓展:收集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诗句第二单元一、字词积累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慧心 嬉戏 风韵 闲适 禀告 厄运 行乞 正色 落难 归属 流落 执著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沉甸甸 眼巴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突如其来 天灾人祸 异国他乡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温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了解1.寓言的特点 2.流沙河及其作品 3.《论语》 4.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三、理解分析1.理想 阅读全诗,分析诗歌结构,品味形象化的语言,理解其思想内涵 思考:人为什么要有理想

要有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实现理想

理解诗歌中比喻句的含义2.短文两篇 行道树形象特征。

两篇课文中心句的理解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3.人生寓言 复述课文,理解两则短文的寓意 课后练习题4.我的信念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并归纳整理5.论语十则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含义;背诵、默写课文 分类归纳: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第一单元一、字词积累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终极 迸溅 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一瞬间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忍俊不禁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二、了解1.象征手法 2.本单元课文作者 三、理解分析1.在山的那边 “山”“海”的象征意义及本诗的主题思想;品味重点词句2.走一步,再走一步 复述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及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为什么父亲指挥我先迈出一小步

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3.生命、生命 为什么题目连用两个“生命”

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了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4.紫藤萝瀑布 理解中心句;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作者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为什么开头“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加快了脚步”

5.童趣 背诵、默写课文;理解文意及重点词的解释 什么是“物外之趣”,怎样产生“物外之趣”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象征:借描写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

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理(或议政)”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福建有几种语言

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

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

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

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闽南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说的闽南话;广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及其以外一些地区、国家说的闽南话。

全世界操闽南方言的有6000多万人,分布于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

可见,闽南话是一个超地区界、超省界、超国界的一个汉语方言。

按其广义闽南方言具体分布如下: 闽台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潮汕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早期以潮州话为代表,现在以汕头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1000多万人。

雷州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

以海康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片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

早期以文昌话为代表,现以海口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港澳片 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

使用人口有几十万。

国外片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亚、欧、美其他国家的华侨、华裔说闽南话的人数估计也不在少,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具体统计。

此外,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

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南话。

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

四川、江苏的一些地方和福建闽北的福鼎、霞浦,闽中的永安、三明、沙县等一些乡镇,也有讲闽南话的。

闽南方言的形成,是语言学专家和学者颇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近些年来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各家对闽南方言的形成虽有时间早晚的不同看法,但都认为主要是形成于社会的分化和人民的迁徙。

据考证,汉以前,闽南这个地区跟福建其他地区一样,居住着一支闽越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涉足此地的甚少。

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闽当是“五胡乱华”之际。

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由于战乱,中原动荡,为避战乱,“如闽者八族”(《三山志》)。

这次入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

据《三山志》载,分置晋江郡(282年)时,才有3800余户,18万多人,永嘉之乱后,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时,汉人已成为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

这些汉人带来的是中州(今河南)一带的汉语,它应该是闽南方言形成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是唐武后时。

669年,唐王朝派遣光州固始县(今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

这批汉人后来定居于闽南,并开发了漳州。

他们带来的是7世纪的中州话,反映着隋唐汉语的特点。

唐朝末年,中州王潮、王审知率大批兵马入闽,之后又在福建称帝。

他们带来的10世纪的中州话对福建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唐末五代,这些多来源、多层次的语言特点,已经整合成定型的闽南方言系统。

两宋之后,闽南方言陆续向广东扩展,播散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有的登上了海南岛。

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早在唐宋时漳州沿海一带就有人过海到台湾,明清两代,更有大批的人东渡台湾,尤其是郑成功率部到台湾后,更把闽南方言和闽南的风俗习惯带到了台湾。

显然,福建的南部是闽南方言的发源地。

由于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这些“活化石”,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清朝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论断,在闽南方言中就可以找到有力的例证。

因此,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描写凤梨的句子

【一、描写菠萝的好词】粗糙  金黄  清香  细嫩  清脆  多汁  润泽  熟透黄澄澄  金灿灿  盔甲芬芳诱人  鹅黄嫩绿  清黄晶亮  酸甜可口  营养丰富  汁多味甜  又香又脆  果香四溢  个大皮厚  垂涎欲滴酸酸甜甜  酸甜的果肉 香甜的果肉【二、描写菠萝的句段】第1句 、你知道吗,波萝不仅是水果,而且还往往是菜肴中的主角呢,比如炖排骨、炒牛肉都可以用它来做佐料。

第2句 、菠萝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大小跟瓜差不多在.它的头顶上有着几片狭长的叶片,叶片的边缘有些细小的刺.真像个扎着瓣子的小姑娘.菠萝的皮很厚,也很粗糙,就像盔甲似的第3句 、用刀子把菠萝皮削开,就会看到黄澄澄的果肉.你如果闻一闻,一股清香就会直窜你的鼻孔,真让人垂涎欲滴.将削好的波萝泡入盐水中就可以吃了.你若切一块尝尝味道,你一定和我一样还没到嘴巴里,口水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你轻轻咬一口,菠萝的汁液就会溢满了嘴巴,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第4句 、还未熟透的菠萝是青绿色的,味道十分苦涩;熟了的呢,则是黄中带绿,味道酸中带甜.第5句 、菠萝长得真可爱,两头稍尖,中间椭圆,像一个大鸡蛋。

头顶带着一个绿色的小草帽,身上披着亮黄色的、坚硬的“铠甲”,铠甲由一个个六棱形小方块组成的,上面还装饰着黑色小点,就像豹子身上的斑点。

只要靠近它,菠萝身上浓浓的香甜扑鼻而来。

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禁不住要立刻拿到它,突然我会“啊--”地大叫,因为它的铠甲上还有尖尖的刺呢,扎到了我的手指,还真有些疼。

第6句 、去除菠萝皮需要用专用剥皮刀,我看到过卖货的叔叔拿着削皮刀,沿着菠萝螺旋状的自然纹路可以轻松地去除它厚厚的铠甲。

菠萝果肉是淡黄色的,外软内脆,柔滑多汁,当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块一咬,瞬时,清凉凉的、甜滋滋、酸溜溜的汁水溢满口中,真是绝好的美味啊

第7句 、菠萝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外表很好看,远远地看就像一盆美丽的花。

它的“头顶”上有几片狭长的叶片,从上面看就像绿色的大喷泉,叶片的边缘还有些细小的刺,拿的时候很扎手。

菠萝的皮很厚,也很粗糙,就像穿着坚硬的盔甲似的。

凑近一闻一股清香的味道钻进鼻子,真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想一口吃下这个诱人的大菠萝。

菠萝的味道是酸酸的,还带着丝丝甜意,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让人越吃越爱吃。

第8句 、菠萝的皮是橘黄色的,十分厚;叶子原来是嫩绿的,但老了以后就变成深绿色的了。

拨开菠萝皮,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交错着的小坑,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叶子的根,它的根还挺深的呢

菠萝的果肉是嫩黄色的,当你看到新鲜黄嫩的果肉时,肯定会“口水直泻三千尺”,横着切开菠萝,它的中间是一个深黄色的心,旁边是淡黄的,就像放射着光芒的太阳。

第9句 、菠萝生长在世界各地,有中国、泰国等国家。

菠萝是草本热带植物。

它的果实远看就像一个鱼雷,近看就像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娃娃。

第10句:菠萝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大小跟瓜差不多在.它的头顶上有着几片狭长的叶片,叶片的边缘有些细小的刺.真像个扎着瓣子的小姑娘.菠萝的皮很厚,也很粗糙,就像盔甲似的还未熟透的菠萝是青绿色的,味道十分苦涩;熟了的呢,则是黄中带绿,味道酸中带甜.第11句:用刀子把菠萝皮削开,就会看到黄澄澄的果肉.你如果闻一闻,一股清香就会直窜你的鼻孔,真让人垂涎欲滴.将削好的波萝泡入盐水中就可以吃了.你若切一块尝尝味道,你一定和我一样还没到嘴巴里,口水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你轻轻咬一口,菠萝的汁液就会溢满了嘴巴,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你知道吗,波萝不仅是水果,而且还往往是菜肴中的主角呢,比如炖排骨、炒牛肉都可以用它来做佐料。

第12句:菠萝的外皮长着尖锐无比的刺,像一只刺猬立在那儿,它的外皮有密密麻麻的菱形。

削开外皮,只见新鲜黄嫩的果肉,真漂亮。

横着切开有一个黄色的心,像小太阳闪耀着光芒。

我迫不及待地把菠萝放入口中,真难吃,全舌发麻,满地打滚。

妈妈说:“吃菠萝要泡在盐水里。

”我泡泡盐水,再一咬,啊

又酸又甜,真可口,菠萝真好吃。

第13句: 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买菠萝。

圆柱形的菠萝金黄金黄的,很迷人,我用手去摸了摸菠萝的叶子,啊,痛死我了。

我的手被小齿扎了一下。

妈妈不但不心疼我,还幸灾乐祸地说:“菠萝也会咬人的。

”你知道怎样挑菠萝吗

成熟的菠萝可是金黄金黄的。

它的味道酸中带甜,美味极了

第14句:菠萝的皮是橘黄色的,很厚。

削开菠萝的皮,看到一个个交错着的小坑,原来是小叶子的根,它的根还挺深的呢

用专门削果肉的小刀斜着削,如果你闻一闻,一股清香就会直窜你的鼻孔,真让人垂涎欲滴。

如果你要吃菠萝可一定要在吃菠萝之前把削好的果肉放在盐水里泡一泡再吃。

因为不泡的话吃起来就会很涩,轻轻咬一口,菠萝的汁液就会溢满嘴巴,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第15句: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菠萝。

我穿着黄绿色的“盔甲”,我的头是“爆炸头”,我最想当水果之王,让我超越榴莲,做下一任水果之王。

我防御力极高,攻击力也很强。

我非常好吃,凉爽可口,怎么样,厉害吧

我的香味最厉害,清香四溢,渗入心肺,让我做水果之王吧

第16句:我很喜欢吃菠萝,它的形状既有点像椭圆形,又有点像圆柱形。

果顶长着一簇绿油油的叶子,叶子很尖,边缘长着密密的小刺,一不小心就会扎到手。

果皮金黄色,呈不规则的小方块形状,每个小方块中间还有一个小尖顶。

去掉果皮,菠萝的香味扑鼻而来,果肉也是金黄色的,吃起来非常可口、鲜美。

菠萝生产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具有健胃消食、补脾止泻、清胃解渴、消肿、祛湿、醒酒等功效。

菠萝是我喜欢吃的水果之一。

它的颜色.形状.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第17句:菠萝又名凤梨,它产于热带地区。

我国广东.台湾.海南都有种植。

它的叶子很大,花是紫色的,果实密集在一起,果肉的味道酸酸甜甜的。

菠萝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不规则的棱型,每个棱型的中间部位有一片极小的叶子,叶子老化以后,慢慢下垂,便不太扎手。

在小叶子的边缘,是锯齿一样的.楼梯式的小刺。

形容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

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

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

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

提出发人思索严峻的课题。

  赵文昌,山东长清人。

出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诗人虽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诗,对福州地区的气候农作了解得十分透彻。

  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

  云来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两熟禾。

  东郭农人极丰年,西皋老子亦婆婆。

  肩舆到处皆名利,时与高人醉踏歌。

  “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区,夏天午后多下雷阵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连下三晡才停止。

“两熟禾” 说的是福州多种双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忆福州建城历史:  七闽山水多奇胜,  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  赤土分茅于此中。

  无诸为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

秦统一后,降为君长。

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项羽有功,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堪称建国英雄。

  谢肇制(1556-1616年),长乐人。

明万历人,官工部待中,他《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一词,从“望钓龙台”,到“忆无诸开土”,感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让人们追溯无诸开疆建城的史事。

全词充满沧桑之叹:  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

  望钓龙台上,  江空金锁,露冷苔矶。

  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

  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

  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  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

  只留得,江山依旧,  听闲人,把酒醉题诗。

  任茫茫,今来古往,  何必沾衣。

  龙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间人,官至中丞。

他应邀入福州讲学,写有《三山即事》一诗:  苍烟巷陌青榕老,  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  千家沽酒户垂帘。

  诗中勾画出当时福州的古榕、巷陌、园林风貌,以及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社会安康的景象。

特别是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沾酒户垂帘”,反映当时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福州很早以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宋朝福州已有开往海外的航线,海外贸易发达。

福州港进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谱》说:“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

可见海外通商之广。

到了明代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促进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荣福州地区的工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成化十年,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为对外贸易港,并成为中国政府与琉球(日本)往来惟一港口。

  明代嘉靖八年进士、布政司参议林恕的《平远台》一诗也反映出当年福州港口万国通航的繁荣景象:  原是蓬莱顶上峰,六鳖移向粤城东。

  天连螺渚风涛壮,月照龙江岛屿空。

  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

  凭栏纵目孤鸿外,遥见扶桑海日红。

  诗人站在于山平远台,凭栏远眺台江白龙江,海面“万国舟航通禹贡”、遥见扶桑(日本)海日红景象,感慨万千。

  清康熙年间,福州人,内阁学士谢道承的《南台竹枝词》也多少反映当时福州对南洋(诗中暹罗今泰国)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面貌:  暹罗一去梦魂遥,  远浦轻帆不可招。

  试向罗星塔前望,  双江春涨又平桥。

  福州内河纵横交错是福州一大景观。

清代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  城中到处小河沟,  垂柳人家夹岸幽,  每爱水边凉意满,  日斜来上酒家楼。

  他在《福州竹枝词》有:  月在梧桐风洒然,  门前即有打鱼船。

  大河水长小河满,  潮落趁潮沙岸边。

  福州内河由绪山溪水汇成的,又与大江海潮相通,潮涨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楼、打鱼船只往来,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铁刘(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这是一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会面影和自然景观的诗作,采用竹技调形式,抒咏出市井风俗画和乡土生活图,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

  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

  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

  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

  草木仓山百战酣,龙潭高雾掩双骖。

  柳花飞过杨桥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

  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

  诗中描写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灯;闽江万寿桥的南北两岸美景; 城内南后街花灯;水流湾木材制作家具的集市;仑山古烟台,龙潭角,以及福州特产橄榄、荔枝、肉松和牛肉烹成风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丰富的福州诗吟中有不少描写城外台江和郊区的诗篇。

出现城内三山所没有的沙洲、彩舟、秋云、流水的景致。

如明代王恭《台江访古》:  无诸古城外,潮满合沙洲。

  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

  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

  曾巩(1019-1083年),江西南丰县人, 宋熙宁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台游览,从水塘、堤坝、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触景生情,思归故里。

咏《福州城南》,这是一首较早反映台江诗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水溢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朵花飞。

  送春无限情惘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明代永乐进士陈辉,福州人,《夜泊钓龙台》:  烟村带晚景,落日驻征挠。

  夜色海中月,秋声江上潮。

  渔灯连水岸,霜月映枫桥。

  明发频回首,乡山别远遥。

  诗中溶缩了大庙山钓龙台的烟村,晚景,落日,夜色,秋声,渔灯 ,构成台江美丽景致。

  明万历进士曹学佺(1573-1646年)(福州人)《台江观竞渡》二首,反映了台江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男女老幼纷纷观渡的情景:  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

  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

  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

  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

  清代光诸举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过万寿桥》:  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

  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

  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

  这是作者通过万寿桥的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拥挤(矗蜂房),同时写出桥车马行人的“忙” ,也写江上商船(贾舶)的“集” ;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动人。

而吹笛扬声,惹人思绪。

  古时台江八景,“白马观潮” 便是其中之一。

清乾隆进士梁上国的《白马春潮》,是作者《南台十咏和韵》之一,描绘白马桥春潮美景,可以与浙江钱塘江八月海潮的这奇观相比。

  雷鼓匉訇白马驰,  观涛旧有广陵期。

  那知榕海三春景,  赛得钱江八月奇。

  清代道光举人魏秀仁(1819-1876年)《台江竹枝词六首》歌唱台江风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马河边夜景,极为别致:  高烧红烛唱珑玲,  白马桥边驻足听。

  曲罢短筵人不见,  满江星火一天星。

  王允晰《好事近.台江晚渡》也是晚渡台江的即景诗:  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

  报与黄昏潮信,有过江残笛。

  舟行同在画中看,清景倩谁惜。

  准备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

  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看到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我要小学六年级语数毕业试卷(人教版),要难的,(福建泉州地区)

福建历史悠久,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

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 客家文化---土楼汀5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

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

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

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

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

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

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

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

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

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

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

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

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

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

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

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

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

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

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

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

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

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

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

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

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

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

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

福建行省长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

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

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明初,福建仍为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

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

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

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

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

明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

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

“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

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

巡抚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

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

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

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

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

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

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