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写思乡之情的句子
《渔家傲·秋思》中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渔家傲 秋思表达作者思乡的句子
酒一杯家万燕然未无计” 赏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渔家傲秋思思乡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思乡的感情语句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
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的诗句
范仲《渔家傲秋思》由于风上一改晚唐五代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被视为豪放词之先驱,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整首词不仅逼真地透过景物揭示“思”这种情感,而且丰富了“思”的内涵。
概括起来,就是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描绘了这不同寻常的“思”。
第一个层次 正面写景 寓示秋思 词的上阕,写的是边地之景。
起始两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个地点“塞下”的交代,立时就让我们读者感到了一种荒凉寂寥,不用亲身感受,这是中国文化的感情浸染。
“秋”字更传达出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这不禁让我们吟诵出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处在这种景致中,怎能不思念故人故土呢?更何况衡阳大雁一点留恋之意都没有的往南就飞。
“衡阳雁”本就是思家雁,在这里明确点出,“秋思”这种情感哪还能隐藏的了?再来看看“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不同于中原的景致,那就更不由不让人思念故土故人了。
风号,沙鸣,马嘶,连同军中号角,各种声音在起起伏伏的黄土高原上空回荡,只有固体金属与大自然的碰撞。
虽然这里也有一幅极为壮美的画面:长烟落日,不禁让我们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那是一种极为浩瀚壮阔的沙漠奇景的气势。
这里的长烟落日被锁在了“孤城闭”里,是一种胆气的萎缩,反映了景致在现实面前的逃避。
人触此景,内心感受可想而知。
在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统治的狭小疆域内,战士们戍守的这样小心翼翼,对于朝廷,不也是一种讽刺吗? 第二个层次 侧面用典 突出秋思 如果说,上阕正面写景,一直就是在透过景物向读者暗示人们的情感,让我们体悟在这种荒凉萧瑟危机重重的景致中人们对于故人的思念,这是一种虚写。
那么,紧接着下阕而来的侧面用典就是实写了,从虚入实,以实化虚。
正面写景,作者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了边地的风景之“异”上,所揭示的也仅仅是寓含在景物当中的情感。
侧面用典则不同,不仅将写作范围由写景转入到了用情上,拓展了写作的范围与空间,也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作者“秋思”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同样是酒,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更显出了几分洒脱,而这里是酒过之后想起离家万里,紧接着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压住对家乡的思念。
尽管又是一年之秋,旧的一年过完,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家乡的影子只有在酒里出现。
范仲淹通过这一侧面用典,不仅突出了戍边将士的情感“思”,似乎也在告诉读者:“戍守边关的军士们难道不想家么?可是,没国哪有家,他们正在舍小家而顾大家。
这样的“思”才最合理,也最值得欣赏。
第三个层次 情景结合 深化秋思 无论是第一个层次的写景,还是第二个层次的写情,他们都将本词的情感间接或直接地呈现出来,并且将“思”上升到一个高度。
然而,最能体现范仲淹“思”之本质的就是最后这几句: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看到“羌管”句,马上不禁想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羌笛声意即哀怨忧伤之音,谁愿听到?在这,是非听不可,因为这是边塞,离家万里。
秋霜满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道尽“秋思”之情,明确了“秋思”就是此词的基调。
至此,深夜,将士们睡不着觉,白发增多,泪水涟连。
“秋思”的情感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终,通过情景的结合,补充了前面的不足,深化了“秋思”。
上述三个层次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渔家傲秋思》这种“思”情感描写的整体。
(曹志英,新疆石河子134团中学) 古代诗歌中“烟”意象的赏析 苏晓莹 在古代诗歌中“烟”和“月亮”“钟声”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
“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而延引出的使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神秘味道,和它的隐秘色彩所能使人悟到的灵趣和妙趣,以及它的迷茫、凄迷的忧郁的诗意而触动情绪的敏感,被诗人钟爱。
它和月一样使得眼前的景隔了、远了、淡了,而调动起人对深心的体验。
这些意象的提取是对古代艺术所讲求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的不经意的诠释,也就是实体的充实和“水中月,镜中花”的空灵的完美融合。
古代的“烟”诗不少,而烟的具体含义,又并非只是炊烟,狼烟,似乎是从一切水汽,雾气,云霭等朦胧之物中抽象出来的审美意象。
下面举诗为证: “烟波江上使人愁”,此“烟”为雾气,水汽,这烟雾缭绕的江面上要比碧空如洗的情形使人凄迷,怅惘,使人心也如隔了雾一样不透亮; “烟花三月下扬州”,此烟绝非烟的实体而是花之蓬勃、绚烂满目的视觉转化导致的妙趣; “回头烟柳渐重重”,此烟则是极状柳之窈窕、飘拂之姿,柳絮弥散之轻江满; “移舟泊烟渚,日暮愁新”,水雾缭绕中自给这“客愁”笼上了低沉的色调,这愁发自下意识,比较朦胧,这难道不是烟渚的景色催生作用吗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袅袅上升的恬静; “玉树琼花作烟萝”,萝的藤藤蔓蔓,纠纠缠缠,纷乱和颓丧真是非烟不可呀/ 又如“烟草”“烟光”“烟树”“烟涛”等等不一而足,真是大放“烟”彩。
当然,烟也有耿劲,粗犷之意象,如“大漠孤烟直”。
总之,“烟”所带来的再创造的空间悠远神妙,值得一悟。
(苏晓莹,山东省禹城市第一中学)浅析《渔家傲·秋思》中情感的三个层次等 曹志英等
渔家傲秋思中同时体现了边疆战士思乡与报国情怀的句子是什么
渔家傲秋思中同时体现了边疆战士思乡与报国情怀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的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