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描写刘邦心理的句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神笔所至正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
’”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
’”“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
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
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2、《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
”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
3、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
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揭示无遗。
这是一位既自命不凡又穷困潦倒的泗水亭长的表白,其老于世故,企求显达的心理状态亦刻画得惟妙惟肖。
4、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时,听说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当着众人的面“坦而大哭”。
这坦而大哭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刘邦随机应变触景生情的本领。
他的“坦而大哭”“非真哀痛之也。
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
”他的坦而大哭,是出手“特以此激怒天下”的心理。
5、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夜闻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纵酒,慷慨伤怀,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两人虽然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怀着不同的心情歌唱,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但都可以显现出太史公对两个人物所倾泻的情感。
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正是司马迁一书所特有的成就,是它为视为传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6、刘邦在灭项羽厚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志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7、《高祖本纪》主要写了刘邦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对他的很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了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出他猜忌功臣等等。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为逃命,刘邦什么不能干
C项王患之。
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ABC充分显示出刘邦的自私和残酷。
D、《淮阴侯列传》写“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虽然只用了两个动词“喜”“怜”,却把刘邦长期忌恨韩信,很想杀掉韩信又觉得自己理亏的复杂内心活动揭露无遗。
史记中描写项羽与刘邦结拜句子
《史记·项羽》记载: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大骂刘邦,最后把刘父缚在城上,对刘:“如果再不退兵,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说:“我和你项羽都是楚怀王的臣子,曾经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要烹了你的父亲,请分我一杯肉羹。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第一,项羽和刘邦是结拜过兄弟;第二,项羽和刘邦是兄弟,仅仅是二人的政治手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兄弟,远不如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的结拜兄弟;事实上,刘邦比项羽大23岁,年龄、个性相差很大,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亲兄弟。
史记中描写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时,那样赞美项羽,而把刘邦写成了小人,难道汉朝皇帝很大方吗
竟允许司马迁
这个可以去看史记的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大部分篇幅都是对刘邦和吕后的描写。
另外诸如 项羽本纪 留侯列传 曹相国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等都有相关记载,记载很多,很难全部提炼出来。
建议你还是下去看一下吧。
史记中描写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时,那样赞美项羽,而把刘邦写成了小人,难道汉朝皇帝很大方吗
竟允许司马迁
史记之刘邦刘邦,字季,汉朝开国皇帝。
大凡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其出生常冠以神话的色彩。
刘邦也不例外。
说是他的母亲梦见与神相遇。
当时电闪雷鸣,刘太公去看时,见蛟龙伏在她上面,于是有了身孕,产下刘邦。
像这样的神话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母亲梦见神仙给她一粒光芒四射的药丸,吞下后有了身孕。
等到临产时,红光满屋,邻居以为他家着了火。
刘邦相貌不凡,颜貌似龙,长颈、高鼻梁,有“美须髯”,左股还有七十二颗黑痣。
刘邦常到王媪﹑武负两家赊酒喝,他醉卧后,王媪﹑武负常看到他上面有龙,到年终时,两家常撕毁债券。
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沛县县令的贵客——他后来的岳丈就曾给他相面,说他的相乃大贵之相,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有一老翁经过他家,给他全家相面,也说,大贵,说刘邦之相“贵不可言”。
后来果然印证了他们的话,这可见中国古代相面术的神奇。
连秦始皇也觉察到“东南有天子气”,常东游来镇压。
刘邦常自疑,藏匿于山泽岩石之间。
他的妻子吕后常能找到,刘邦很奇怪,问原因,他的妻子说:你躲藏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
刘邦释放所押刑徒后醉行泽中,有大蛇挡路,刘邦拔剑斩之,蛇分为两段,路通。
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到有老妪夜哭,问其原因,老妪说:“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们认为老妪不诚实,准备打她,老妪忽然不见了。
此即为“高祖斩蛇起义”。
刘邦48岁才开始争雄天下,短短几年时间便统一天下,“威加海内”,可谓大业晚成。
刘邦生性豁达,大度,有宽大仁爱之心,我认为这是他能在群雄角鹿中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他的宽仁与项羽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攻城略地,等攻下后“皆坑之”。
楚怀王和众老将商议“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所以刘邦有机会被楚怀王派往西边攻打秦的都城,得以先入关。
而派项羽和宋义北救赵。
刘邦在西攻秦时,得以迅速打败秦军入咸阳的原因也是他的宽仁起了作用。
刘邦在攻打宛城时,宛城的谋士陈恢说刘邦说让他撤军,封宛城之守以守,那么他西进时就顺利了。
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西进时秦的众城听说后果然争先开城投降,所以刘邦能迅速打到咸阳城,攻下咸阳。
刘邦的宽仁是不胜枚举的,如魏王——豹先投降汉,后又背汉降楚,刘邦将他打败后,并未杀他,还让他守城。
刘邦的仁爱播于天下,天下诸侯豪杰竞相归附刘邦,最终打败了逞匹夫之勇的项羽。
刘邦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这是他终得天下的又一原因。
项羽在和刘邦争雄时,大多是他一个人在率领楚军作战。
有一个奇士范增也被刘邦用小小的鬼把戏离间,逐出军营,死了。
把东边的彭越打败了,西边的刘邦又打过来了,把刘邦打下去了,彭越又起来了,“往来苦楚兵”。
而刘邦呢,有重要谋士张良,陈平,有大将韩信,彭越。
以至后来刘邦在与群臣谈论打败项羽的原因时,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还有谦逊的美德。
沛县百姓杀死县令请刘邦当县令时刘邦说:“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到后来无人敢当时,他才担任。
刘邦率领诸侯打败项羽后,诸侯及将相共请尊刘邦为皇帝,刘邦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臣子们说“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刘邦三让后才说:“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中国人谦逊的美德是否多少是受了他的影响呢
这也未可知。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邦以仁爱打败了项羽,开创了中国古代极为昌盛的王朝——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