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的语句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能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观沧海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观沧海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
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
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
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
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
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
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
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
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30.《马说》一文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能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2.《无题》诗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3.《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卒章显志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五册 34.《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5.《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在第一段就微露主旨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间朝暮之景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3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诗人贫病衰老,但仍想着为国效力思想感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7.《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8.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3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国恒亡”的依据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0.《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叙述腾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1.《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中最为出名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2.《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抒发征夫忧国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六册 43.《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4.《出师表》中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4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8.《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49.《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其它 50.抒写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月抒怀的诗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1.含雪的诗句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独钓寒江雪;与长江有关的诗句有:唯见长江天际流。
52.写出实写山、花、水、鸟的诗句有:一览众山小;禅房花木深;春江水暖鸭先知;千山鸟飞绝。
5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4.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的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5.文天祥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其崇高的生死观;苏轼身处逆境,也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达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56.珍惜时间的警句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热爱读书的名言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珍视友谊的格言有: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作者邮箱: HJZXGZF1972@163.com
初三上册语文课本里的名言警句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 (或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策之不以其道(策 ) (4)执策而临之(临 )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 2、文中第(1)段描述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著称) (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显露)(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略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8、分别概括1、2、3层的层意: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2、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3、清代的诗句“,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表明作者对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能表明在外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写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4.运用设问句表现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6.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3.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4.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古文练习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于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①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
3.下阕抒情。
其情爱国思乡,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1. 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慨,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2. ①雁去将士留 ②秋风边声起 ③落日孤城闭 3.燕然未勒归无计 4. 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马说的问答题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发现,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