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五猖会》中写了几次赛会
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
课文相应的分成四个部分。
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
这两段主要写孩子们盼望看迎神赛会,但看过后又失望的心态,以及每次看迎神赛会后留下的纪念品——“吹都都”。
这里既写出了孩子们的童心,又写出了他们的童趣,非常生动形象,同时也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做了铺垫。
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
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作比较,意在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
其中,《陶庵梦忆》里记载的“绍兴的祈雨赛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
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迎神赛会。
其实,就是在这一段中,真正正面叙写迎神赛会的文字及标点,也不到140个。
这一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本段前面写到的“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等,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杂文笔法,即使是写往事,也不忘针砭时事。
第5自然段以后,写“东关五猖会”。
这是全文的重点。
朝花夕拾其中的五猖会摘抄段落加赏析300字左右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点评:突出了少年鲁迅想要观看五猖会的迫切、激动的心情.2.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点评:突出了观照当今手法翻新、千奇百怪、景象迷离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严酷现实.3.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点评:小小孩儿心里那点高兴劲儿,早就一扫而空了.描写了该教育扼杀了儿童的童趣,又给整个人生留下了不好的回忆.可以说鲁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本该留藏于脑海的小时候那美好的回忆因为那种教育体制而完全变味.4.父亲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5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写“我”家偏僻,迎神赛会看不见什么神像已走了而引发的内心的失望,因此特别渴望看一次,为下文急切想看五猖会作铺垫.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写出当时的社会状态,那是一个压抑人、思想禁锢的社会.
“五猖会”里的作者的“所见”“所感”“所闻”的句子有哪些?
一、引入:1、引导学迅写童年生活的作品(如《风筝》《草园到三味书《阿长与<山海经>》《社戏》)2、简介鲁迅与《朝花夕拾》。
关于作者:原名周树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国现代小说,杂文的开山祖。
成就也极可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初中学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略谈。
关于“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
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
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
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
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
《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二、词语: 吡吡(bi) 豪奢 姣(jiāo)长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称娖(chuò) 高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tè) 肇(zhào)开词解: 吡吡: 象声词。
奇拔: 奇异。
姣长: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齐备之意。
肇开:开始。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三、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四、课文研讨:(一)通读全文,概括它的主旨。
——《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4篇。
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主旨)(二)课文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一个标题。
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
课文相应的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l、2):写“童年看赛会”。
这两段主要写孩子们盼望看迎神赛会,但看过后又失望的心态,以及每次看迎神赛会后留下的纪念品——“吹都都”。
这里既写出了孩子们的童心,又写出了他们的童趣,非常生动形象,同时也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3):写“明代的赛会”。
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作比较,意在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
其中,《陶庵梦忆》里记载的“绍兴的祈雨赛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第三部分(4):写“亲见的赛会”。
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迎神赛会。
其实,就是在这一段中,真正正面叙写迎神赛会的文字及标点,也不到140个。
这一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本段前面写到的“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等,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杂文笔法,即使是写往事,也不忘针砭时事。
第四部分(5—完):写“东关五猖会”。
这是全文的重点。
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 ——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三)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内容:同:都是写赛会;异:侧重点不同(见小标题)。
——形式:同:以记叙为主;异:手法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侧重写心态;第二次用了引用和比较写场景;第三夹用了杂文笔法针砭时局;第四次详写,描写了一段故事。
(四)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可分为几层
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1层,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到“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介绍五猖会的来由。
第2层,从“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到“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
第3层,从“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到结尾,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五)“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 经历了四个阶段:1、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2、“忐忑”、“担心”地强记。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
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3、梦幻“铁钳”的帮助。
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
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
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4、热闹,但没有什么大意思。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五、比较阅读(课后练习2)鲁迅写童年生活的作品,除《五猖会》外,我们还学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比较这些作品,说说它们之间在内容、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和第六篇,内容、立意、语言等与《五猖会》基本相同。
《风筝》(2004年收入人教版七年级)出自鲁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集《野草》,在内容、立意、语言等与《五猖会》有一定的区别。
《风筝》的内容相对单一,但是寓意非常深刻,语言也相对深沉些。
《社戏》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小说里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与《五猖会》有很大的不同。
(语文轩原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