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宜兴特产乌米饭的作文【要怎么做的,味道。
】
简单步骤:1、将采来的乌饭树嫩叶切碎,放水里浸泡;2、在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滤网把水过滤,去除树叶等杂质;3、将米放在过滤好的水里浸泡;4、将米捞出,上锅蒸熟。
乌米饭色香味形作文
每个地方各自都有其具有代表美食,如山东的杂粮煎饼,北京的,云南的过桥,山西的刀削面……一提起这些食物就会令人垂涎三尺。
我们宜兴也有属于自己的美食,而我,对乌米饭情有独钟。
乌米饭让我着迷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清香,更主要的是它的看相。
一粒粒乌黑发亮得如同黑珍珠的乌米饭盛在雪白的瓷碗当中,上面还撒了些星星点点的白糖。
整个画面就像是“夜空中,繁星似锦”。
每次看到这么美德“景色图”,我就不忍心对这碗乌米饭打开“杀”戒。
乌米饭的粒粒米饭乌黑发亮,透着清香。
它和我们平时吃点白米饭一样,可以空口吃,也可以拌菜吃。
当吃进第一口时,发觉味道还是平淡无奇,但经过细细品味之后,会感觉越来越香,这种香淡淡的,能让我们全身心地体会一下自然清新的感觉。
乌米饭的吃法有很多,我最喜欢和着糖吃,这样吃甜而不腻,乌米饭的清香和糖的甜味混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次非凡的美食之旅。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乌米饭也是“乌米饭好吃做法难”。
一到时间,妈妈就去菜市场买乌饭草头(一种植物的嫩叶及嫩芽)。
买回来后,先把叶子捣碎,接着把糯米和碎叶子一起放进大约50摄氏度的温水中,再放进少许白色的东西,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加入这种东西
妈妈说“如果不加少许矾的话,草头中的色素就不会上到米里去,这样做出来的乌米饭就不乌了,而且米也要糯米才行,如果用粳米有话,煮出来的饭还是白白的……。
”浸泡10小时左右,这时可以立即煮了吃,或者将这乌米放在笼屉里蒸少许时间再放到太阳下晒干就可以储存。
下次再吃点时候,生乌米的做法和白米的做法差不多。
但最好将生乌米放在水里浸泡一会。
如果喜欢吃甜,可以蒸熟了再放糖。
因为我太爱吃乌米饭了,以至于平时只吃几小口白饭的我,遇到家里吃乌米饭,我会一口气吃上满满两碗,不过撑死了也值——香啊
乌米饭的外形和味道
乌米饭从唐朝开始就出现了,是一种节日食品。
我吃过“赵虎”牌的乌米饭,味道杠杠滴
家乡的乌米饭作文的作着是叫什么名字
这个是无良商贩以次充好卖的假货,会吃坏肚子的。
乌米饭有什么特点
乌饭由来】 来历一 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
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来历二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最为人信服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
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
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并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
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着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来历三 相传故时占坑婺源一带有个女孩子,后娘在其亲爹死后,不仅不分给她应有的财产,还对其百般虐待。
后来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偷了原本属于她的地契,藏在发髻里面,带到了公婆家。
婆家的村里人,都十分感激她带来了良田。
但是这件事让后娘知道了,就状告当地县官,把女孩子抓起来候审。
每年“四月初九”, 詹老伯家里到底煮的是什么呢
我好奇地朝那锅里瞧去,只见一大锅黑黑的米饭,夹杂着青绿的豌豆、老黄的油豆腐、深红的猪肉丁和鲜红的尖辣椒。
乍看上去,色香可餐,但这黑黑的米饭倒着实令人望而生畏,不由得联想到了颜色红红的耗子药。
詹老伯一语道破:“这叫‘乌饭’
”果然名符其实
可这并不是我们平日所见的血糯米或南京的黑米,而是经过特别染色的普通白米。
接过詹夫人递过来的筷子,我看到大家都不敢轻易动筷,心想,带头入乡随俗吧。
于是拿起木筷,从锅里随意地挑了一些尝尝味道。
哇,不尝不知道,真的是太好吃了,饭粒儿有种莫名的清香,青豆甜嫩,肉丁鲜美,辣子爽口。
而“乌饭”的由来又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村里人为她送牢饭,每次送,每次都被狱卒偷偷吃掉。
于是,村里人采撷山上的一种树叶,浸在水里,使之吐出青黑色的树汁,以之煮饭,米粒呈黑色。
他们在乌饭底下藏了其他的小菜,送到牢房。
狱卒查看时,误以为是有毒的饭食,不敢偷吃,这才全部送到了女孩子那里。
后来,因为后娘没有足够的证据,女孩子获得了当庭释放,再也不受后娘的欺负。
村里人为了纪念她对整个村子的恩情,每年这个时候,都煮上香烹烹的“乌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一样,久而久之,乌饭在配料和做法上也不断变化,制作更精细、更道地,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我们那天尝到的乌饭,是用山蕨的叶子泡制而成的。
一听到蕨类植物,自然想到三叶虫等原始的生物,那么乌饭的历史悠长,便可想而知了。
乌饭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畲族乌饭节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饭子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受畲民影响,浙西南山区衢州、丽水等局部地区也有吃乌饭习俗,而时间则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
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
在这一天,雅》一书中曾提到唐家家户户都要做乌饭和吃乌饭粑粑。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远在唐代就流行。
明朝邝露《赤诗有关瑶民吃“青饭精”的记载:“瑶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饭,竟相遣送,名日‘青饭精’。
杜诗: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这里所谓“青饭精”,实际上就是乌饭。
新宁县的“乌饭节”起源非常古老。
传说在很古的年代,瑶家母亲在高山峻岭开荒,姑娘木莲每天为母亲送饭。
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给母亲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给母亲尝。
为了不让自己的饭和别人的饭弄错,就在煮饭时掺进一种乌饭草,饭就变了紫黑色的了。
瑶家后代为表彰木莲崇敬长辈的事迹,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乌饭节”。
这天瑶山各家各户掐了乌饭草、嫩杉尖等草叶,或3种,或5种,或7种,浸成乌汁作饭。
这乌饭要让长辈先尝,然后一家大小同吃。
据说吃了这种乌饭,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
他们还在“乌饭节”这天,用糯米作粑粑,将粑粑捍成鸟、蛇、鼠等动物形状,蒸熟后活灵活现,小孩们最爱吃。
据说这样做了,鸟、蛇、鼠等动物就不敢咬啄田里的禾穗,可以预祝全年丰收。
农历四月初八,南京郊县农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
它是用南天烛(即青精树)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
古人做时要“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碧如坚珠。
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服食”。
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
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
溧水等地农民还用乌饭酿酒,溧水乌饭酒一般在生女孩时制造一坛,直保留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方能开饮,所以此酒特别醇香可口。
过去南京人在这一天都要赶庙会,看浴佛,祈平安。
每处庙会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宜兴人家家“吃乌饭”。
据宜兴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
在中国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莲戏”。
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
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
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
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宜兴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
即: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
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 ,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
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
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
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
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
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
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
《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
……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 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