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夫的驾驶能力特别熟练 修改病句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熟练 。
船夫驾驶技术好改成设问
船夫驾驶技术好改成设问1、这位船夫驾驶技术怎么样
看他那娴熟的动作就知道了。
2、这位船夫驾驶技术怎么样
这是江南最好的船夫。
威尼斯的船夫为什么驾驶技术好
熟能生巧,毕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
小学语文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目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说明了船夫的操作技术娴熟。
2.花的海洋,是由许多连在一起的窗子汇成的。
威尼斯的小艇中如果你正坐在这艘船上你会对船夫说些什么
船夫,,你的驾驶技术太娴熟了,坐在你的船里,游览着美丽的威尼斯,简直是一种享受。
感谢你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作文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作用。
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偏重。
重正面描写还是重侧面描写,应该按照一定的依据。
那么,这些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通过下面两篇同题文章的比较来看一看。
看 戏○叶君健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树叶子也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她开始唱了。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
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
没有谁能控制住它。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
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
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点评】正面描写舞台上的状况和演员的表现,直接写出表演的精彩;同时描写观众的反应,侧面写出表演的精彩。
二者结合,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看 戏○鲁 迅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
”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
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
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
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
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
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点评】描写写舞台表演与描写观众反应起头并进,但舞台表演写得少,观众反应写得多。
同是写看戏,为什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别
在我看来,影响这种角度差异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描写对象的特点。
叶文中的戏精彩无比,泼墨重彩的直接描绘无疑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所描写对象这种感染人心的特点;鲁文中的戏更多是枯燥乏味的、令人失望的,如何当得了过多的直接描写呢
二是依据文章主旨的需要。
叶文的表达主旨是要表现和赞叹优秀的人民艺术家,表现和赞叹热情的观众(人民),或者说是要讴歌人民艺术家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源泉来自与热情的观众,观众欣赏艺术的热情源自于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啊,二者相依相存,相映相衬,所以作者在行文中没有特别的偏重。
鲁文的表达主旨意在写小伙伴们之间亲密相处的童贞意趣,看戏为展现这种童贞意趣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渠道,所以,作者行文更多地在写看戏时“我”和小伙伴们的种种表现和反应。
三是依据叙述者的特征。
叶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走进剧场欣赏戏剧的成年观众,“他”有着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所以直接描写舞台和演员能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它们的艺术之美;鲁文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小少年,“他”和小伙伴们更多的是在看热闹(这从文中“我”期望看到的戏不难得知),直接表现舞台和演员,显然超出了这个叙述者的层次水平。
看来,选择好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很有讲究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