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的情话
经典爱情古诗词大搜捕关键词: 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 天地合经典爱情古诗词大搜捕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哎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古人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能如此结尾也算是一种完美吧!
求一句古风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意的句子,谢谢咯~对方是女的
1. 元稹曾经沧海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缘君。
想当年看到这首诗的时么感动啊
事实上元稹《西厢记》中抛弃崔莺莺的张生并无二致。
为了自己的仕途,元稹始乱终弃,并依附于当时新任京兆尹的韦夏卿,后同他女儿韦丛结婚,然后入秘书省自任校书郎。
韦丛死后,元稹写的那些悼亡诗作真是悲切感人,好像除了韦丛,再没有能令他动情的女人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然而并没有
韦丛重病卧床时,元稹任监察御史出差去了成都,一下便与大他十一岁的“扫眉才子”薛涛打得火热,彼此诗词唱和,如胶似漆。
韦丛死后,元稹回到了长安,就又把薛涛抛弃了。
在没有了“沧海水”与“巫山云”后,元稹便到处拈花惹草,风流不羁,江南才女刘采春也曾是他的“枕边人”。
没过多久,元稹不仅又娶了妻,而且还纳了妾。
所以陈寅恪先生讥讽元稹不仅为“巧婚”,也为“巧宦”。
2.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苏轼写给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千古第一悼亡词,很多人烂熟于心。
据说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红袖添香,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
直到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
十年后(1075年),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一词。
问题是苏轼当时是有老婆王闰之的啊,还是他的小姨子呢,怎么就无处话凄凉了呢
最重要的是苏轼写下这首词的前后还在和妓女鬼混,处处留情。
譬如他最有名的侍女王朝云就是在前一年(1074年)还在杭州时从青楼中被赎出的。
话说前一年还在携妓游湖各种happy,一年后被贬就怀恋亡妻,好像有作秀的嫌疑……在《挥麈后录》《春渚纪闻东坡事实》《古今词话》《侯鲭录》《扪虱新话》《尧山堂外纪》等文中都有记载苏轼和妓女之间的故事。
好像发现了一个规律,苏轼爱的都是“王”的女人
3. 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常看到有人进行话题征集:“最孤独的一句话是什么”或者“最打动你的一句话是什么”。
高票当选的总是《项脊轩志》中的那句“今已亭亭如盖矣”。
然而真相总会亮瞎你的眼睛。
归有光一生共娶妻三次,23岁时娶魏氏,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当时归有光很穷,但她不在乎。
28岁时魏氏卒,仅隔一年,继娶王氏,王氏是安亭望族之女,同归有光同甘共苦,46岁王氏卒,归有光写下《王氏画赞并序》。
时隔一年,47岁又继娶费氏。
刚刚还是痛彻心扉的思念与哀悼,寻死觅活的,马上就把新人娶进门来,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吧,一点过渡和铺垫都没有。
对了,归有光还有一个侍女叫寒花,死后为她写下了《寒花葬志》。
4. 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说到这个人物,啧啧,完全是文艺女心目中的男神啊。
家世够好,名字够帅,情书一级棒,常常略带忧郁,简直就是韩剧男主角不二人选,想起来都口水直流。
根据女作家苏雪林(1897-1999)的考证,纳兰容若结婚之前,曾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初恋,而这位初恋情人,就是纳兰的姨表姐妹,并引了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对这段情史作为证明:“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
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
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
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
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苏雪林认为《饮水词》中的所有凄惋哀感之词,都是纳兰为表妹所作。
并从词中窥测出两人分手后的蛛丝马迹,说纳兰当时虽与卢氏结婚,还是不能忘怀旧情,与表妹藕断丝连。
表妹一说暂无法考证,不过婚前有恋人是确凿无疑。
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但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这也是有诗为证的。
关于纳兰容若,脑残粉太多,好像整个清朝只有这一个人会写词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各种畅销书才会去编撰他的故事,弄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5. 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我就不再赘述了。
婚前,沈从文在湘西曾钟情于一个马姓女子,刚从湘西来到北京时,在很短暂的时期对丁玲也流露过爱慕,但不了了之。
而婚后,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韵秀,笔名高青子。
沈从文刚开始认识高青子时,她是沈从文的亲戚、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
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西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一月后,他们又一次相见,高青子身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沈从文发现,这是她格外仿自己一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装束。
当他把这点秘密看破,而对方亦察觉了自己的秘密被看破时,双方有略微的尴尬和不安,随即有所会心,于是他们的交往就开始了。
沈从文和高青子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
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这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的多。
当情感退潮,理性又回到了沈从文身上,高青子也选择了退出沈从文的生活,这时间大约在1942年。
沈从文写道:“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到别一地方去了。
“张兆和在《从文家书》中的后记中写到:“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并不是想说,上述这些都不是真爱,只是男人们,变心太快。
而那些变了心的诗词,还在被我们一次次的引用到情书里,证明自己的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