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说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这是文学从美术那里借来的词汇。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琵琶行 中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和自然景物来衬托琵琶女演技高超的句子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
大家都听得痴了,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一轮明月倒影
琵琶行中的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
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
“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
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你可以对照诗句中景物描写来判断其作用: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 为文章中心服务 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 突出文章的主题 抒发作者的感情 刻画出景物的特点
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听众反应和周围的景物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求200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眼 僚 A.鞭 笞 (tà) 剔 (tī)除 庇 (bì)护 长歌 当 (dàng)哭 B. 角 (jué)逐 了 (liào)望 毗 (pí)邻 睚 眦 (zì)必报 C.粗 犷 (guǎng) 歼 (qiān)灭 悼 (dào)念 恪 (kè)守不渝 D. 嫉 (jì)妒 黜 (chù)免 拯 (zhěng)救 层见 (jiàn)叠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沿用 融会贯通 针砭时弊 饮鸩止渴 B.编纂 肺腑之言 开门楫盗 暴殄天物 C.诀别 事必恭亲 旁征博引 颐指气使 D.焦躁 苦思冥想 应接不暇 裨官野史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 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________ 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2) 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 ________ ,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3) 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 ________ 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 凤毛磷角 。
B. 在拍摄大片动辄耗资过亿的今天,该剧组仅用了200多万元就拍出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其意义不可 同日而语 。
C. 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 细大不捐 ,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D. 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 匪夷所思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之多。
B. 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不仅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而且种下的主要是晚秋贡梨的树苗。
C. 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实验工程的完成,超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相关领域已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D. 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6.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迎然不同,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② 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
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
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
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
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
“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子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
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
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
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
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
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
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
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
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
”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7. 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A. 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 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 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 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8.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 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
C. 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 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9.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 翅膀上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 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 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 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 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师问曰:“童子何悲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
”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
及长,金玉其行。
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
松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
”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
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
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 哀 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 辞 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 识 。
识:见识 D.君 乃 舍之。
乃:就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 具有 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 涕零 也。
C.君 乡里 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 交游 待分而成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 而 泣。
子路拱 而 立。
B.一则羡 其 不孤。
秦贪,负 其 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 之 深,人海者不知山之 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之 陋也。
〖 D.当 以 书相分。
斧斤 以 时人山林。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 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 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 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第Ⅱ卷 (共105分) 16.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 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 】 【 】 ②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
(4分) ?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JZ〗夜雨诗意?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
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
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
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
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他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
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
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
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 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 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 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 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 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答:〔 〕 〔 〕 20.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① 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
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为什么
请加以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45字)(3分)?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
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24.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
(3分) 一本书, 若只因为 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 就 去买它,无异于 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
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
且不少于40字。
(6分) 道路 身影 足迹 ①描绘一种情景_____________ ②表达一种感悟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UID1 帖子13790 金币27991 专业新生代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06-9-22 最后登录2009-12-25 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 TOP admin 爱上天使管理员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6 20:53 只看该作者 参 考 答 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 2.A 3.D 4.D 5.C 6.B 二、(15分,每小题3分) 7.B 8.C 9.A 10.B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 12.A 13.C l4.C 15.D 四、(15分) 16.(5分) 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17.(6分) ①B、E 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8.(4分)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五、(18分) ? 19.(4分) D、E ? 20.(7分)? ①“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
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 ②不能。
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 ③艰难? 21.(3分) 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 22.(4分) 不同意。
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六、(12分) ? 23.(3分)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因此改写。
? 24.(3分)? 25.(6分) 七、(60分) 26.(60分)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诗句的大概意思
千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
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击节:打拍子。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琵琶行中两句写出演奏结束,而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弹奏已经结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人们当时的反应)
琵琶行中,描写听觉和视觉的交织是哪句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