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的步骤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
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
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
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
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
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
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
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
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
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
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
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
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
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
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
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
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
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
时间约40-60分钟。
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作文我大椒炒茶干过程三百字
炒茶主要的三道工序是:1,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
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
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
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
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
3,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
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
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炒茶的工序主要有?
1.(工艺简介)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
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
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
2.(炒茶方法)炒茶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
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
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
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
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
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
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与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
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3.(炒青)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形容炒茶好的词语
清洌 醇厚 芬芳 浓酽 怡人 清香 沁著茶香 齿颊留香 芝兰之气
砖茶和炒茶
炒茶闻起来香味更浓,且砖茶的氟含量为426毫克/千克,呵呵貌似不很安全哦,所以推荐喝炒茶吧。
时间上砖茶的起源比炒茶早得多拉。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风靡于清末,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炒茶源于明代。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
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
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
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
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
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
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