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融水的诗句
漫游融水县元宝山醉笔拾掇越调《天净沙》叠韵有寄小桥流水农家引:青苔古木萧萧,苍云雾霭迢迢,元宝山峦小小。
有谁曾到
探诗人又重邀。
元宝山农村即兴诗吟清风旭日红霞,白云芳草山花,别墅琼楼玉瓦,燕惊莺讶,颂康庄唱桑麻。
元宝山之春日赋闲青山绿水鲜花,燕飞莺啭春霞。
塘鲤塘鸭戏耍。
葡萄架下,农家准备犂耙。
元宝山之夏夜小曲萤光蟋蟀鸣蛙,溪边新舍人家,场院农夫梦榻。
月光如画,醉途一路惊鸦。
元宝山之秋景笙歌苍松披上披霞,云杉褪下青纱。
世上农翁无假,夕阳西挂,晚于百鸟归家。
元宝山之冬景素描松杉满挂银纱,夕阳稍掩玄华,绽蕊痴留雪雅,暮乡如画,一冬幽梦天涯。
关于漫游美丽柳州的作文
我是一个柳州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
今天,我就用文笔,介绍并赞美她————美丽柳州!柳州,是广西重要的中心区域城市。
这里不仅工业发达,而且还有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和山清水秀的独特风景。
柳州工业发达,在二零零九年就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汽车年产量超过一百万辆的城市。
是中国第一个市区人均年生产汽车超过一辆,城市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
其他支柱产业包括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械业和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冶金业,轻工业也较发达。
二零一二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80.4亿元,增长11.5%,工业总产值3700亿元,增长17.4%。
看,我们柳州的工业和经济是多么发达,这足以能让我们骄傲
柳州不仅经济与工业发达,而这里的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赞叹。
柳州市是汉、壮、瑶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壮族的山歌、侗族的建筑、苗族的节日和瑶族的舞蹈被称为柳州的“风情四绝”。
特别是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苗族的斗马节了。
斗马节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跑、粉枪齐鸣。
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壮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
斗马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
胜者留在场内继续相斗,一般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斗马场上,只见匹匹公马高昂头颅、耀武扬威;踏动四蹄、急切求战;前蹄腾空、跃跃欲试,整个斗马场沉浸在击战前的紧张气氛中。
斗马场分有歇马场和决斗场,分组排列次序后,主持人即宣布斗马开始,然后两个马主把各自的马从歇马场牵进决斗场。
进入决斗场的马,一经松脱缰绳,便凶猛地扑向对方,展开拼搏。
只见决斗的双马时而腾空跃起、战立相对、相互撕咬、啃声嗒嗒;时而卧地翻滚、进攻对方腹部;时而故作败北,当对方追来时冷不防后脚扬起、反戈一踢;如果双方力气、技术相当,必斗得汗如雨下、烟尘滚滚。
经过轮番决斗,获胜的马趾高气昂、冲天长嘶。
也有的时候有些马儿不愿相斗,主人便把母马拉往两匹公马中间,而这时的公马为了争夺“情侣”便又咬互踢起来。
各族看热闹的群众,往往随着两马争斗的态度呐喊助威、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古朴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斗马已列入节日的体育比赛项目,对获胜者评出一、二、三名,给战马披红挂彩。
马主登台领奖后,又满面春风地牵着战马绕场一周,若是后生哥,常常会得到苗家少女的青睐。
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让你目不暇接。
那么柳州那山清水秀的风景则更让你流连忘返哦
“世界瑶族第一乡”金秀的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丽。
融水苗寨元宝山的原始森林和贝江风光,侗寨的古建筑风雨桥和鼓楼等等,都是一处处优美的风景
600到1000字的写关于柳州的作文。
要多少年级的? 下面是六年级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中国工业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鲜活鲜亮地从广西腹地拔地而起,壮阔、大气宛如一个精致的盆景,含蓄内敛,沉静灵秀,将一方山水和谐地揽在怀抱,在改革开放中与时倶进又风貌独具。
孟冬的蓝天和碧水映出江城特有的明媚,眼睛和皮肤都能告诉我,这是个温柔多雨的地方,与北方的凛冽寒风、雪花纷飞、四季分明截然不同。
这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这两年市委市政府狠抓“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在“二次创业”中,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坚持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造纸、制药、建材、纺织等工业并举,同时不忘生态治理,精心打造“人类宜居城市”。
走走,看看,令人目不暇接:山水之美与工业之强,青山绿水间城高路阔,楼台掩映处笑语欢歌,1.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显48个民族的文化与风情,无论是高雅的文学、神秘的宗教、通俗的山歌,还是民间奇石……共生共绘出这块土地上斑斓的景象和色彩。
天凉如水,桂花依然香气宜人。
柳州古称龙城,建制于西汉王朝,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在历史上的中原人眼里,柳州是一块蛮荒之地,只有犯了罪时,往往才会被充军、流放、贬谪到此。
这种认知并不全面。
柳州的历史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甚至比有些中原城市还要丰厚些。
数万年前,柳江人、白莲洞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铸着汉字的铜镜和富有南方特色的铜鼓真实地记录了2000多年前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儿的交汇与融合;迤至唐宋时期,只要说到柳州,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绝绕不过去的。
作为刺史的他,收起乡愁,知命勤济,与龙城结下不解之缘。
有后人赞“柳州山水因子厚而生色”。
再看今日柳学的研究与盛传,让人感慨。
俗话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名人相契是柳州的幸运。
历史上出任柳州刺史的人很多,为何柳州人独爱柳宗元呢
那是因为柳宗元为柳州各族人民的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正如郭沫若在《访柳宗元遗迹》诗中所说的那样:“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丹荔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众人思。
芟锄奴俗敷文教,藻饰山川费品题。
地以人传人以地,拜公遗像诵公诗。
”柳宗元在柳州不仅仅是文学家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知百姓疾苦的父母官。
仕途上一贬再贬,几经磨难。
挫折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一旦遭遇它也提供了一种机会。
于是便有了旷世之作《永州八记》,有了柳州千年柳侯祠。
虽然仅做了四年刺史并病逝于此,但留下五大德政,100多篇诗文,凭自己的文化人格,道德文章,却惠及柳州上千年,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
始建于宋的柳侯祠,被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
园内绿荫成片,风景醉人,不禁想起“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诗句。
如今柳宗元植的柳种的柑仍在泽被后人啊
进门是柳侯石塑像,不远处是罗池,东面有柑香亭,北有衣冠墓,西有长长历代题咏石刻。
其中一块两米多高、碑身断裂的《荔子碑》引人目光,是柳侯公园现存最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说,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属下在罗池散步,死后托梦葬于此地。
好友韩愈写下《柳州罗池庙碑》,碑文中记载着在柳州的柳宗元劝农桑、除陋俗、修道路、修寺庙、放奴婢、兴礼法教化等等,文末作“迎享送神诗”,供柳州人祭祀柳宗元时歌唱。
因诗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被称荔子碑。
两百多年后,北宋苏轼用刚健遒劲的楷书写出这首祭文并刻石存柳侯园。
惺惺相惜,千古流传。
苏轼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柳宗元的轶事,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家,故有“三绝碑”之称。
漫步柳侯公园,伫立柳公衣冠冢前,俯仰转眸都会感到此地的柳宗元已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就像这里一株株月夜里飘香的丹桂,“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柳江水荡荡,乘船沿柳江而行,水面宽阔流金散银,南岸鱼峰山、蟠龙山影影绰绰,江边大厦霓虹倒映,远处笙歌不断。
仁者在这里乐山,智者在这里乐水。
但人比山水更有情,吃一碗又酸又辣又甜的螺蛳粉感受柳州人热情豪放;看融水苗寨的舞蹈、壮观风雨桥,同侗家儿女同饮百家宴,听宜州歌仙刘三姐,三江侗族大歌丰富的柳州,多彩的柳州,繁花似锦的柳州早已不是柳宗元的穷乡僻壤,敝陋之地,如果说自然与文化的结合,酿就了悠久的生态文明,体现了柳州的古雅风情,而现代文明的发轫和汇聚,更使柳州崛起于神州大地,使世界为之刮目。
柳州有民族风情、奇石甲天下;有“金嗓子喉宝”,有“两面针”,有汽车铸造、钢铁基地,有奥运冠军.10年前,柳州就是全国50工业强市之一,今天它仍然是,而且还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夜,柳江上下,灯火和繁星都缀到了天上,在这片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土地上,在这片活力与速度的土地上,我听到的是春天的旋律,气可吞天的人间浩歌。
赞美“草原”的诗词有那些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南方城市——柳州,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景色秀丽迷人。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柳州市政府特别注重人文景观的改造,柳州变得更美丽了。
让我感到变化最大的是柳堤。
随着更季的来临,当你漫步在柳堤时,你会看到种植在河堤绿化带上的“市花”月季成片盛开,像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泛起了一道道碧波,在这清澈风底的河水中成群小鱼在嬉戏游玩。
绿化带上的柳树正在梳理着自己长长散发出淡香的头发,引得一群小蜜蜂在身旁飞舞。
江边垂钓的人们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沿着河堤直走,走过大桥,就到了景色秀丽的江滨公园。
这儿依山傍水,绿树成阴,繁花似锦,奇石雕塑,相映生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赵家井,“相传赵家井是生命之水,有一年,发生了旱灾,弄得民不聊生,很多人困缺水被渴死了,后来一位精通仙术的老人,来到了赵家求住宿一夜。
赵家人热情的接待了这老人,并把自家最后一碗水分给了这老人;这老人很是感激,便用仙术把一碗水变成了一口井,挽救了饥渴的人们。
”这赵家井水清澈见底,水中还散发花草的芳香,喝上一口,让人神清气爽。
每年夏季,妈妈都会带我到井边的小溪泡脚,清的感觉从脚底一直透到心里,舒服极了
柳州另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人民广场,改建后的广场比以前更宽更美了。
那里种有近百种植物,一年四季春常在,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每天早上,都有很多市民在广场上锻炼身体,载歌载舞;晚上的人民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喷泉是广场最美的景点。
随着音乐的响起,喷泉白浪翻滚,好象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
当音乐高的时候,五颜六色的喷泉就象一匹匹奔驰的骏马向高空奔去;当音乐低的时候,又像一群群翩翩起舞的蝴蝶。
喷泉形态万千,变幻无常,真是美不盛收。
广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景点是喷雾。
在艺术中心的前面有几十个喷雾器,每天晚上都会喷出浓浓的白雾,在雾里散步呀,就象到了人间仙竟,让人飘飘欲仙。
很多小朋友还在雾里捉谜藏呢。
柳州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景点,名胜古迹,比如:柳侯祠——国家级保护文物;鱼峰山——流传壮族姑娘刘三姐对歌的故事;大龙潭的双龙戏珠等等,数不胜数,我多么希望东盟各国的小朋友都来我们柳州游玩,我会很乐意为他们做导游。
我爱我的家乡——柳州,祝愿柳州更加美丽富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中国工业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鲜活鲜亮地从广西腹地拔地而起,壮阔、大气宛如一个精致的盆景,含蓄内敛,沉静灵秀,将一方山水和谐地揽在怀抱,在改革开放中与时倶进又风貌独具。
孟冬的蓝天和碧水映出江城特有的明媚,眼睛和皮肤都能告诉我,这是个温柔多雨的地方,与北方的凛冽寒风、雪花纷飞、四季分明截然不同。
站在柳江大桥远眺,满眼的绿在整洁的街道,错落的楼群穿行,一座座挺拔的山峰,浩浩荡荡的江水逶迤东去…… 这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这两年市委市政府狠抓“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在“二次创业”中,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坚持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造纸、制药、建材、纺织等工业并举,同时不忘生态治理,精心打造“人类宜居城市”。
走走,看看,令人目不暇接:山水之美与工业之强,青山绿水间城高路阔,楼台掩映处笑语欢歌,1.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显48个民族的文化与风情,无论是高雅的文学、神秘的宗教、通俗的山歌,还是民间奇石……共生共绘出这块土地上斑斓的景象和色彩。
天凉如水,桂花依然香气宜人。
柳州古称龙城,建制于西汉王朝,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在历史上的中原人眼里,柳州是一块蛮荒之地,只有犯了罪时,往往才会被充军、流放、贬谪到此。
这种认知并不全面。
柳州的历史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甚至比有些中原城市还要丰厚些。
数万年前,柳江人、白莲洞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铸着汉字的铜镜和富有南方特色的铜鼓真实地记录了2000多年前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儿的交汇与融合;迤至唐宋时期,只要说到柳州,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绝绕不过去的。
作为刺史的他,收起乡愁,知命勤济,与龙城结下不解之缘。
有后人赞“柳州山水因子厚而生色”。
再看今日柳学的研究与盛传,让人感慨。
俗话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名人相契是柳州的幸运。
历史上出任柳州刺史的人很多,为何柳州人独爱柳宗元呢
那是因为柳宗元为柳州各族人民的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正如郭沫若在《访柳宗元遗迹》诗中所说的那样:“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丹荔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众人思。
芟锄奴俗敷文教,藻饰山川费品题。
地以人传人以地,拜公遗像诵公诗。
”柳宗元在柳州不仅仅是文学家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知百姓疾苦的父母官。
仕途上一贬再贬,几经磨难。
挫折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一旦遭遇它也提供了一种机会。
于是便有了旷世之作《永州八记》,有了柳州千年柳侯祠。
虽然仅做了四年刺史并病逝于此,但留下五大德政,100多篇诗文,凭自己的文化人格,道德文章,却惠及柳州上千年,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
始建于宋的柳侯祠,被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
园内绿荫成片,风景醉人,不禁想起“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诗句。
如今柳宗元植的柳种的柑仍在泽被后人啊
进门是柳侯石塑像,不远处是罗池,东面有柑香亭,北有衣冠墓,西有长长历代题咏石刻。
其中一块两米多高、碑身断裂的《荔子碑》引人目光,是柳侯公园现存最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说,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属下在罗池散步,死后托梦葬于此地。
好友韩愈写下《柳州罗池庙碑》,碑文中记载着在柳州的柳宗元劝农桑、除陋俗、修道路、修寺庙、放奴婢、兴礼法教化等等,文末作“迎享送神诗”,供柳州人祭祀柳宗元时歌唱。
因诗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被称荔子碑。
两百多年后,北宋苏轼用刚健遒劲的楷书写出这首祭文并刻石存柳侯园。
惺惺相惜,千古流传。
苏轼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柳宗元的轶事,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家,故有“三绝碑”之称。
漫步柳侯公园,伫立柳公衣冠冢前,俯仰转眸都会感到此地的柳宗元已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就像这里一株株月夜里飘香的丹桂,“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柳江水荡荡,乘船沿柳江而行,水面宽阔流金散银,南岸鱼峰山、蟠龙山影影绰绰,江边大厦霓虹倒映,远处笙歌不断。
仁者在这里乐山,智者在这里乐水。
但人比山水更有情,吃一碗又酸又辣又甜的螺蛳粉感受柳州人热情豪放;看融水苗寨的舞蹈、壮观风雨桥,同侗家儿女同饮百家宴,听宜州歌仙刘三姐,三江侗族大歌…… 丰富的柳州,多彩的柳州,繁花似锦的柳州早已不是柳宗元的穷乡僻壤,敝陋之地,如果说自然与文化的结合,酿就了悠久的生态文明,体现了柳州的古雅风情,而现代文明的发轫和汇聚,更使柳州崛起于神州大地,使世界为之刮目。
柳州有民族风情、奇石甲天下;有“金嗓子喉宝”,有“两面针”,有汽车铸造、钢铁基地,有奥运冠军……10年前,柳州就是全国50工业强市之一,今天它仍然是,而且还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入夜,柳江上下,灯火和繁星都缀到了天上,在这片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土地上,在这片活力与速度的土地上,我听到的是春天的旋律,气可吞天的人间浩歌。
苗族主要风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二、苗族节俗1、苗年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2、赶秋节苗族的赶秋节在每年的四月初八。
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的另一传说),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用。
所以,湖南花垣县麻栗场至吉首市矮寨一带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此纪念神农的恩德。
因为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黄熟,由于神农的护佑,丰收已成为定局,因此,赶秋节如同动员会一样,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赶秋集会举行对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与秋公秋婆。
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具有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
近年来,花垣县麻栗场的赶秋节,每年参加的群众达七八万人之多。
可见苗民对神农派人取谷种之崇拜。
3、跳香节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谷称为跳香。
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
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
即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
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
4、另外,苗族的节日还有:苗族牯脏节、苗族姊妹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短裙苗的茅人节、苗族吃新节、 苗族杀鱼节、苗乡烧鱼节、苗族斗牛会、苗族踩鼓节、 苗族敬桥节、 苗族打背节、清江苗族的翻鼓节、苗族跳花节、苗族踩花山、苗族节日上的刀梯会等。
三、苗族食俗1、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苞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2、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
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
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
令人增加食欲。
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3、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
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
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4、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
爱吃火锅。
苗族几乎家家都会酿酒。
酒类有烧酒和甜酒之分。
烧酒又称“便当”因此酒较淡,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间,但后劲较大,常在不经意间醉倒,此名取其摔倒时发出的声音。
客人到家常以酒代茶相请。
如遇贵客,则杀鸡以待。
四大寨一带杀鸡烹制成“鸡八块”(鸡头一块,内脏一块,鸡胸一块,鸡尾一块,鸡卦两块、鸡翅两块),席上,主人首先拈上鸡头连着鸡颈并缠鸡肠于上的一块给主客,然后再将其它几块拈放在碗中双手递给其他客人,以示敬意。
四、苗族婚俗1、传统习惯是青年男女通过公开对歌,相互认识,交往日久,产生爱情后男方告知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
其程序是:提亲、交财礼、订日子、结婚。
提亲: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首先看“年庚八字”,男女生辰是否相克,其次看是否“门当户对”,还要了解家族源流。
提亲一般需要往返五、六次才能成功。
第一次,试探口气。
媒人带一封喜糖和少许钱到女方家提亲。
第一次请媒人叫“扣沙吴”,媒人什么也不带,到女方家坐定后即暗示来意:“听说你家有酒,有一处好亲戚叫我到你家找酒喝哇”。
主人随即回道:“我以为你们是来歇客的,我家没有酒,是不是进错了门
”通过一番舌站后主人即招待客人吃饭,但忌用绿色菜肴上桌,恐婚事成两小口绿眼,夫妻不和睦。
第二次,许婚,俗称放口。
媒人一般为三人,男性。
所带的东西为:一袋10斤左右的包谷炒面,10个鸡蛋,杀好的两只鸡,公母各一只。
若女方答应则收下这些东西,两只鸡当即宰杀吃,不答应即退回。
第三次,订聘礼。
媒人到女方家后,女方的家庭及姑娘的外公,外婆或舅父等,都来参加,并与媒人于席间议定聘礼。
居住在四大寨的苗族,称这道手续为“放洋钱”,即给女方家庭及外家的钱财,有时还吃小酒,称为“弄彭”。
酒席毕,男方主人将钱交给媒人,媒人则按女方主人所介绍的亲戚一一交清“认亲钱”。
每户多则十元,少则一角。
凡得到两元以上者,待来年的正月女婿上女方家拜年时,需要回赠一定的礼物。
第四次,订亲,俗称“吃鸡酒”。
由男方家邀请族中长者和媒人一道上女方家订亲,随带的礼物为数封糖(一般视女方宗族的户数及外家亲戚的户数而定,一户一封)、一壶酒、一只鸡、一块猪肉。
操滇东北方言的苗族,一般需带一只羊。
女方家杀鸡祭祖,和媒人一道看鸡卦。
第五次,送聘礼。
除通过媒人给女方家送去一壶酒和喜糖外,还需送财礼钱及衣物等。
财礼钱多少不等,少者百元左右,多则数百元,有的只送衣物不送钱。
第六次,报日子,即确定结婚日期,结婚,俗称“接媳妇”或“办大酒”。
新娘步行,不坐轿,少数骑马。
操各方言的苗族的婚礼仪式亦差异较大。
婚期,男女女双方均设酒席宴宾客。
新郎亲自赴女家接新娘,新郎到新娘家,由新娘的舅父馈赠一件长衫,当时穿上。
再穿上岳父母打发的长衫,穿好长衫后,当即摆礼,过去用银子,需带秤随后,当着宾客的面称,都是最大位数,一般是九钱九厘银子。
这主要是取“久”的谐音,即“久长久远,吃不了用不尽”之意。
新娘在去男方家的路上,忌腰带、鞋带松脱,忌打雷、过桥等。
若非过桥不可,则由他人背过。
新娘到家,当天打粑粑,打粑粑的人必须是夫妇双全的男性,切忌“四眼人”即“孕妇”的丈夫参与。
新郎家先派几名歌手到新娘家对酒歌,边饮酒边唱歌,“歌不离口,碗不离酒”,直到天亮。
结婚生条第一个孩子,要吃“月米酒”,俗称:“婴儿酒”。
外家去吃月米酒,所送礼物有背扇、小被子、花布、鸡、蛋、米等。
五、苗族民俗禁忌1、产忌(1)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
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暍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2)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3)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2、生活习俗禁忌(1)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2)苗族的火坑里放有铸铁三脚架一个,专用于架锅子鼎罐煮饭、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脚踩踏。
传说三脚架足是三个护火的祖先变成的,踩了三脚架是对祖先不恭。
苗族火坑右边(背向为北,面向为南,余类推)的中柱脚设有祖先神位,苗语称为“杭果”。
青年和妇女严禁坐在这一方烤火,孩童更不能在这里打打闹闹。
(3)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4)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5)苗族认为打口哨可招来凉风,而各种神怪则往往是乘着凉风而行。
因此,在家里打口哨会引鬼进屋,遭到不幸。
在夜里打口哨,会引鬼缠身,降下灾难。
(6)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7)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髙。
(8)苗族堂屋中央都有一块石扳,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内放有清水一碗,是“龙”的栖身之处,如果震动这块石板,据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灾。
(9)还有苗族人尊敬长上,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3、农事禁忌(1)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2)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唯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
(3)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五、忌过小年由立春的那一天算起,逢到子日便是小年。
如正月初四日恰恰逢到子日,那么从初三晚上半夜子时就要起忌。
到时,一家大小,你看我,我看你,静悄悄地不说一句话。
第二天,全家都休息,关门闭户不上坡,不干农活。
一直要到初四的夜晚子时,才解忌。
六、忌言清早起来后,到吃早饭以前这段时间,忌说龙、蛇、虎、豹和鬼。
七、丧葬禁忌(1)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
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2)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去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他。
(3)在一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劳动,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
(4)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
入葬后一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八、信仰禁忌(1)苗族崇敬祖先,非常虔诚。
祖先的神位设在堂屋中柱下的凳子上,这个特殊的凳子任何人都不能坐。
吃饭时,要先供祖先,然后人再吃。
(2)务川苗族多数信仰万物有灵,每年“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要祭“山神”,也称祭“草神”。
祭山神时要在山上“弓”,即把竹篾或树条扭成弓的形状放在山上,不准人跨过,以乞求山神保佑平安。
(3)苗族还信奉“苗老师”,苗老师身着法衣,舞动师刀、吹牛角、念咒语,传说以此能“驱鬼劈邪,去病除害”。
立春后要忌“戊”逢戊日不能动土,认为动了土庄稼要受灾。
“四月八”这天,各家不仅不能役牛,而且还要给耕牛喂精饲料,让耕牛吃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