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卷一、填空。
(1×37=37分)(1)由5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2)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的和是( ),差是( )。
(3)8965的最高位是( ),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 ),9在( )位上,表示( )。
(4)570+240是( )个十加上( )个十得( )个十,也就是( )。
(5)把7080、7800、8000、8001、7999这几个数按顺序排列。
( )>( )>( )>( )>( )(6)12时30分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角。
(7)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算式或图形。
①15、5、12、5、9、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1+4=3、3+8=11、5+12=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 、 ________ 、 __________。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我们的数学书厚约15( )。
②小华身高130( ),体重约32( )。
③火车每小时行120( )。
④篮球重约420( )⑤小丁跑50米大约需要12( )。
(9)想一想,填一填。
4m=( )dm 6km=( )m 3吨=( )千克3分=( )秒 1时30分=( )分5000克=( )千克 ( )mm=8cm二、判断。
(1×5=5分)1、两位数加两位数结果一定是两位数。
( )2、分针从3走到8,走了5分钟。
( )3、迎面走来3个人,有可能都是男生,也是都是女生。
( )4、2时55分也可以说是3时差5分。
( )5、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10=10分)1、4008读作( )①四千零零八 ②四零零八 ③四百八 ④四千零八2、最接近六千的数是( )①五千九百 ②七千 ③六千零一 ④五千九百九十3、用5、2、7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 )① 3 ② 4 ③ 5 ④ 6 4、5公斤与5千克比( )①5公斤比5千克重 ②5千克比5公斤重 ③一样重 5、4千克棉花和4千克铁相比( )①4千克棉花重 ②4千克铁重 ③一样重6、量较长的距离通常用( )做单位。
①厘米 ②米 ③毫米 ④千米7、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10,差( )①也增加10 ②就减少10 不变 ④增加208、小玲给小芳4枝铅笔,两人的铅笔就一样多,小玲原来比小芳多( )枝铅笔。
① 4 ② 2 ③ 8 ④ 69、张师傅锯一段木头需要4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锯完4段木头需要( )分钟。
① 16 ② 20 ③ 12 10、从一个装有5个白球和4个黑球的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 )是黑球。
①一定 ②不可能 ③可能四、计算。
(1×8+2×2+3×2=18分)(1)直接写出得数。
300+260= 740-160= 506+194= 6×7=54÷9= 7×8-49= 63÷7+28= 600-50=(2)列竖式计算。
678+174= 521-384= 328+672=五、动手做一做。
(1×11=11分)1、量一量。
2、数一数。
( ) ( ) ( ) ( ) ( )个正方形 ( ) ( )个长方形3、填一填。
( ) ( ) ( )六、解决问题。
(3×3+1×10=19分)1、一件上衣278元,一条裤子245元,妈妈带500元钱买这件上衣和这条裤子,够吗
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
2、小熊骑车到小兔家,要行48km。
开始每小时行14km,以后每小时比前一小时快2km,小熊到小兔家要用多长时间
3、李老师带着全班35名同学去参观植物园,他可以怎样租车
4、下面是二年级1班小朋友最喜欢的水果,请看图回答问题。
苹果 桔子 梨 香蕉 其他 正正 正 正正 正①根据以上信息,完成统计表。
水果名称 苹果 桔子 梨 香蕉 其他喜欢人数 ②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不好意思。
总分图片粘不上。
…………
谁有四年级下册复习的计划
千屈菜科 紫薇属 紫薇别名:百日红、痒痒树、怕痒树、痒痒花、官样花、无皮树、猴刺脱、满堂红、海棠树、搔痒树、紫荆皮[四川]、紫金标[江西]花 语:好运、雄辩、女性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身大可合抱。
树皮呈长薄片状,剥落后平滑细腻。
小枝略呈四棱形,常有狭翅。
单叶对生或近对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3-7厘米,近无毛或沿北面中脉有毛,具短柄。
圆锥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端,花呈白、堇、红、紫等色,径约2.5-3厘米。
花萼半球形,绿色,顶端6浅裂,花瓣6,近圆形,边缘皱缩状,基部具长爪。
雄蕊多数,生于萼筒基部。
子房上位。
蒴果近球形,6瓣裂,径约1.2厘米,基部具宿存花萼;种子有翅。
蒴果,状如大豆,内有种子多粒,11月成熟。
生活习性: 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
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虽在粘质土中亦能生长,但速度较慢。
喜生于排水良好之地,但长在地下水位高处,极部渍水约40天亦能存活;而如长期水涝,则不能生长。
紫薇寿命长,可活500年以上,仍繁花似锦。
至今昆明、苏州、成都都保存有500-700年的古紫薇。
功 用: 紫薇全身都是药,其性寒味微酸,有清热解毒、止痢、止血、止痛功用,以根、叶、花入药,全年均可采集。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挖掘些紫薇根,洗净,和瘦猪肉一(转载小作家网,详细出处参考:\\\/html\\\/xiezuosucai\\\/ciju\\\/20111007\\\/2545.html起炖煮,30克紫薇根配100克猪瘦肉,煮得烂烂的,当菜吃,几天后,牙就不疼了。
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氮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
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
紫薇又能吸滞粉尘,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
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
名称由来:1.紫薇:古时人们认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称紫薇。
《学圃余疏》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
2.百日红:花色丰富艳丽,花朵繁密而高雅,在夏秋少花季节,争芳吐艳,从农历五月间开始着花,持续到九月,约有半年之久,故有百日红之称。
3.怕痒树:人若用指甲搔弄紫薇的树身,树的枝枝叶叶就会轻微地颤动起来,好像动物一般有怕痒的感觉,所谓:薄肤痒不胜轻爪,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怕痒树、痒痒花的名称。
4.《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在开元元年,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把中书令改为紫薇令的官称,因此紫薇也就有了官样花的别名。
5.无皮树、猴刺脱:北方人叫紫薇树为猴刺脱,是说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
它的可贵之处是无树皮。
6.满堂红:以花瓣蓝色的翠薇最佳,为圆锥花序,着生新枝顶端,长达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皱襞,似一轮盘。
花开满树,艳丽如霞,故又称满堂红。
您可以访问小作家网()查看更多与本文《描写紫薇花的句子_小作家》相关的文章。
我们敲桌子的时候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振动呢 ?想办法证明肘子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吗
1.这是因为桌子的振动幅度比较小,人的肉眼难以观察。
2.你可以在桌子上洒一些米粒,然后拍桌子,这些米粒会跳动起来,说明桌子在振动。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我们能看到的。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ardent (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消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例如: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④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 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情绪来得太突然还没做好防御架势记忆却已分崩离析啥意思
关于移步换景的作文(共5)移步换秀作文作文专题二——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推荐访问:移步换景的写景作文 移步换景的游记作文第一篇:《移步换景优秀作文》作文专题二——移步换景法【特点】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例文】一走进我们的校园,令你最注意的就是我们校园里的假山。
这座假山小巧玲珑,它是由大小不一的太湖顽石垒成。
假山上刻着“凌云峰” 三个大字, 远远望去,怪石嶙绚,参次错落,挺拔峻秀,情趣宜人。
假山顶上一柱黑色方石婷婷玉立,方柱底边,端座着一个袖珍小亭,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将它团团围住,日光隔了浓密的花草照下来,亭院里便落下参差斑驳的阴影,蚂蚁迈着轻快的步伐忙碌着,蝴蝶和花儿翩翩起舞。
假山中央有一条蜿蜒而下的水流,细水潺潺,轻轻落入池里吓跑了几尾正在玩耍的小鱼。
走进细看,假山各部分的样子都不相同。
或像一头静静蹲着的小象,或像一头在沙漠中踱步的骆驼,又似苍鹰展翅高飞,或有点狮身人面像的味道,有如狮子昂首挺立,�6�7�6�7真是移步换景,随角度的不同而让人浮想联翩。
假山周围,环绕着椭圆形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池里荷花袅娜地开着的;睡莲下面是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玩耍的鱼儿,一条曲折的小石子路包围着水池,这是一条热闹的路,同学总爱在这里玩耍。
假山四面,长着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蓊蓊郁郁的。
真水绕假山,假山映真水,这座假山真是给校园增添了许多情趣
【例文】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
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
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
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
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
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着灿烂的秋阳。
描写枇杷的句子
苏东坡“客来茶罢空,卢梅尚带酸”。
有人问他:卢橘是果子
他枇杷是也”。
后来有些书里也跟着说“枇杷,一名卢橘。
”我想,这多半是苏学士“想当然耳”。
因为,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
几样东西是并列陈述的。
可见卢橘是卢橘,枇杷是枇杷,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李时珍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
”是很对的。
杨万里写枇杷诗道:“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
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
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
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
”前面六句,对枇杷的性状还算描述准确,但没有诗味。
虽然孔夫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诗歌毕竟不是植物教科书。
郭沫若写《百花齐放》,就是一个失败的著例。
杨万里的这首枇杷诗倒像开了郭氏这类诗的先河。
至于最后两句,更不知他说些什么。
司马相如虽然在《上林赋》中写到了枇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馋涎欲滴的模样,也没有如孙猴子有偷蟠桃的记录,做不做园官有什么打紧
还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附函说:送上琵琶两筐云云。
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诗虽俏皮,但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枇杷,一面作诗嘲讽,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中国字那么多,要不写错几个字,也难。
如果写错两个字就要作首诗,这样的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记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吧,刘半农是北大招考的阅卷官,因为考生写了几个错别字,便大发诗兴,做了好几首阅卷杂诗,把考生大大地讥讽了一顿。
其中一首因学生把“留学”写成了“流学”,刘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
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
”鲁迅很不以为然,写下了《“感旧”以后(下)》这篇文章,认为可笑的不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中学生,而是以此作为笑柄滥加讥讽的大教授。
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学生,识字不多或许因为没钱读书,或许另有其他的原因。
倒是那些自以为官高权重,本事比天大,到处题辞而又到处出丑、别字连篇的人,脸皮比城墙还厚,不妨刺他几句,但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讥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