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临汾晋国古城遗址的句子

描写临汾晋国古城遗址的句子

时间:2014-08-16 02:16

晋国都城变迁

周代的晋国,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称燮父)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而来的。

晋国自唐叔虞始封到静公被韩、赵、魏三氏所分,晋国灭亡,前后共历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

晋国在漫长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几处?迁徒过几次?历来都是有争议的。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综合不完全的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现对晋国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参考 。

  (一)晋国都城“翼”、“曲沃'、“绛”,“故绛”和“新田'  晋国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为晋,孝侯居翼之都城。

在今翼城一带)。

绛(穆侯迁绛之都城、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古城遗址)。

故绎(献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赵康晋城址)。

新田(景公迁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马的晋国遗址)。

共五处,其原由如下:  关于“翼'。

据《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顾炎武《日知录》:唐在翼城县西南二十里。

”韦昭国语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

”《史记》:“翼晋君都邑也。

'这是见于史籍的记载。

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这个“翼'。

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带。

  关于成侯迁曲沃之“曲沃。

《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

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后汉书群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地。

”纲目集览:“闻喜本绎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

'都是说今闻喜一碟;是晋国故都“曲沃”所在地。

近年来,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铜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器物。

(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

‘这些材料都说明晋国都城“曲沃”是今日之闻喜。

  关于“绛”。

《踣史》记载:穆侯居绛。

有·绛山绛水,故绛城在翼城东南,今曲沃南二里。

《元和志》为汉周勃封邑。

注旧志说:故址周九里十三步。

这些文献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县西南二里,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曲沃古城遗址》。

l960年4月至6月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

1975年春天,又对古城的城墙进行了钻探。

发现古城遗址的下面是东周文化堆积层,出土物为东周时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残片。

古城遗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物是汉代的瓦的残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纹圆瓦当、五铢钱和铁犁等。

同时发现古城遗址内有内城,呈方形,长宽各1500米:有外城,城墙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多为汉代文化堆积物。

将文献记载与今天钻探、发掘的资料对照,现在曲沃县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遗址,应是穆侯所居的“绛”。

  关于“故绛”。

据《路史》:献公城绛徒都。

顾炎武说“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

注:今太平县南25里古城址犹存。

(见《山西通志·古迹考》)。

即今赵康古晋城遗址。

近年来,省和襄汾县文物部门对古晋城遗址进行过多次的勘察。

在遗址内发现有:内城和外城两座。

既有东周文化遗存,又有汉代文物出土。

历史上称此为“古晋城”汉代此处为临汾县城。

传说遗址里有献公的“斗鸡台”。

据以-七的材料,说明献公九年城绛始都(亦称故绛)应是今日赵康的古城遗址.  关于“新田”(亦称“绛”)。

·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

'韩献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

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晋国由故绛(今之赵康古晋城)迁徒到新田,仍称“绎'。

“新田”在何处?据《水经注》:新田“谓之绛阳,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

《一统志》:“绛邑古城在乎阳府曲沃县西南晋地新田也。

,,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马汾浍交会的三角地带,!当是文献所指的“新田。

'三十多年来,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马多次进行文物普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就。

发现了东周遗址,牛村古城遗址,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白店.古城遗址,马庄古城遗址呈王古城遗址等以及-上马东周墓葬群。

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钟、鼎、互器等)。

在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又发观了东周铸铜作坊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铸铜工具等珍贵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马秦村的东周盟誓遗址里出土了约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经过对文字的识别、研究,张颔先生写出了《侯马盟书》巨著。

在这些盟书里,有一篇盟书载有“十又一月甲寅腊乙丑……。

”经考证所反映的时间是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举行的盟誓。

晋定公时晋国的都城在“新田,,。

《侯马盟书》的出土,雄辩地证实了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晋国的大夫赵鞅(赵筒子)主持进行盟誓的这一历史事实。

也为“新田'在今日侯马一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侯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 第5辑.,1992年10月.

侯马的历史及其历史名人

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处于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及晋、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总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23万。

辖3个乡、5个、81个行政村。

侯马,古称“新田”,是“五霸”之一晋国晚期的国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585年,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 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而迁都于此,之后传位十三世,历时209年,期间延续晋国霸业一个半世纪。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称雄战国。

所以后人把山西称为“晋”或“三晋”。

悠久的文明史为侯马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

现已发掘的有:、祭祀遗址、墓葬遗址、铸铜遗址、庙寝遗址和数十万件珍贵的出土文物。

侯马“”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出土的5000多件写有毛笔字迹的玉片石片,记载了晋侯盟誓及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1995年被评为建国以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侯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古到今英才辈出。

晋国十三公六卿上演一幕幕历史大剧,唐代中书令裴泰,五代后晋将军秦宪,元末明初金带都指挥王进,明代礼部尚书、大将军裴良积,清代巡抚裴亻率 度、裴宗锡,清末民初农民起义领袖钟仁义、钟仁天、靳殿华都出生在这片热土上。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侯马市垤上村。

闻名全国的优秀青年歌手谭晶也是从侯马飞出的百灵鸟。

侯马立足悠久而灿烂的新田文化,实施经营文化战略,打造文化品牌。

新世纪以来,侯马连续举办了“两会一节”、“两节一会”和两届“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建设了新田广场、晋国古都博物馆、庙寝遗址公园、平阳铸铜遗址公园、台骀庙及千亩莲池、晋国宝鼎等文化旅游设施,新田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市文联、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组织团体活动频繁。

每年三个月的消夏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节庆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古都新田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时代内涵,成为侯马市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山西的历史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公元前403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赵襄子三国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

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

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

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且此后做过辽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华”之称。

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讲究诚信无欺骗行为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

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历史遗迹  早在18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晋南芮城大(黄)河拐弯处的一个叫西侯度的地方,点燃了人类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火,从此,开启了一个伟大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位于晋南的襄汾,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丁村人”遗址、陶寺夏代遗址,驰名中外。

侯马的春秋晋城遗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晋国都城的辉煌雄伟。

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与被陈运和诗称为“悬空的寺 踏实的诗”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

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时晋阳属于哪个省的

在中国历史上,山西先后有两个晋阳城。

一个是春秋晋国赵氏所建晋阳城,在晋南蒲州附近。

一个是秦置晋阳城,在今太原。

将这两个晋阳城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下面有一个材料: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从战国时期魏国《竹书纪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可知,赵简子所建晋阳城在蒲坂、封陵一带,今永济市境内。

  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

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

西晋扩建。

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

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

五代为北汉都城。

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

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

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

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

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

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宋朝灭北汉后,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当时死亡的包括晋阳城里来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残。

  望采纳,希望能帮到你

山西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

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等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素有“煤海”之称。

?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

?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

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有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等。

?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十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在2006年,山西省实现GDP 4746.5亿元,同比增长11.8%。

人均GDP为1.41万元,合180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8.01亿元,同比增长38.20%,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列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27.7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自然地理】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座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

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

东部太行山、西部吕梁山纵贯南北,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

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散列其间。

受地势影响,全省10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气候】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

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

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

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

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

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

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历史】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

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

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

1949年4月,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

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

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

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境内有大量的古寺庙、壁画、石窟等,山西还有五岳之首恒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到这里旅行,可以朝五台、攀北岳、游云冈,到壶口瀑布边,倾听黄河的咆哮声

也可去平遥访古,到洪洞寻根,或者登雁门关看金戈铁马。

【交通】山西省地处南北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等重要干线交会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

2003年,我省公路共完成投资130.7亿元。

到200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122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1399公里,占总里程的18%;高速公路达到1210公里,除长治、晋城、吕梁3市外,省会到7个市实现了“三小时高速通达”;全省94.4%的乡镇通了油路,96.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61.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

省内太原、大同、五台山、长治都有机场,其中太原机场有航班直达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海口等30多个城市,大同至北京、西安等几个大城市也有航班直达。

省内有从大同到风陵渡的同蒲线纵贯南北,另外还有石太线、京包线、京原线、太焦线、邯长线等铁路线从省内通过,可以通达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

【资源】山西省现有耕地55387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

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

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

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

较著名的有云岗石窟、五台山寺群、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等。

山西省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代县辣椒、恒山黄芪、长治党参等。

【行政区划】地级: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晋中市 运城市 忻州市 临汾市 吕梁市 侯马市县级(按拼音为序):安泽县 保德县 长治县 城区(长治) 城区(大同) 城区(晋城) 城区(阳泉) 大同县 大宁县 代县 定襄县 繁峙县 方山县 汾阳市 汾西县 浮山县 高平市 古县 古交市 广灵县 河津市 河曲县 和顺县 洪洞县 壶关县 怀仁县 浑源县 霍州市 吉县 稷山县 尖草坪区 交城县 交口县 郊区(长治) 郊区(阳泉) 绛县 介休市 晋源区 静乐县 岢岚县 矿区(大同) 矿区(阳泉) 岚县 黎城县 离石区 临县 临猗县 灵丘县 灵石县 陵川县 柳林县 娄烦县 潞城市 南郊区 宁武县 偏关县 平定县 平鲁区 平陆县 平顺县 平遥县 蒲县 祁县 沁县 沁水县 沁源县 清徐县 曲沃县 芮城县 山阴县 神池县 石楼县 寿阳县 朔城区 太谷县 天镇县 屯留县 万柏林区 万荣县 文水县 闻喜县 五台县 五寨县 武乡县 隰县 夏县 乡宁县 襄汾县 襄垣县 昔阳县 忻府区 新绛县 新荣区 兴县 杏花岭区 小店区 孝义市 盐湖区 阳城县 阳高县 阳曲县 尧都区 翼城县 应县 迎泽区 永和县 永济市 右玉县 盂县 榆次区 榆社县 原平市 垣曲县 泽州县 长子县 中阳县 左权县 左云县Shanxi is China's biggest coal producer but lacks the transport to distribute it. It is a depressed, landlocked area dominated by plateau almost 4,000 feet above sea level. Thick deposits of yellow loess in places 300 feet deep characterize the landscape. The only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milk and beef. Coal, iron ore, and calcium carbide are the province's mineral contributions. Unemployment is high.山西的特产有:杏花汾酒,竹叶青酒,清徐老陈醋,晋祠大米,平遥牛肉工艺品有:太原玉雕,大同铜火锅,美术陶瓷

三国时期箕关是什么地方

濝关,又名箕关、淇关,为我国古代之一——轵关陉上一处著名关隘。

今为何地,古已失考。

清代记载:“濝关,疑今大店”[1]。

即今济源市王屋山乡王屋山主峰东侧大店河旁的大店村。

这里东距轵关(封门口村)仅1.5公里。

清代记载:“濝关,见在山西垣曲县”[2]。

据今济源市的一些研究历史地理和地方志的人员称,濝关在轵关西北约2公里处的大店河东岸小店村附近。

2004年11月,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在对古轵道的调查过程中,对濝关的位置也进行了重点调查。

通过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以上诸说均谬。

现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邵原关,即应为古代的濝关。

濝关(箕关、淇关)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廿五史中的中。

据书中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入河东(箕关,今王屋县东——唐贤注)。

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3]。

唐代的注解最为重要,他指出了濝关的大致位置。

唐代的王屋县治所,即今之济源市邵原镇。

箕关,则在其东。

中又记载:“建武二年,……以(王梁)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4]。

,由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洛阳,经过太行山到达河东的道路只有一条,即开始称之为轵道,后期称之为之首的——轵关陉。

此道东起轵城(现济源境内轵城镇),跨越王屋山(是南端的称谓),西至垣曲古城,濝关是轵道上的一个关口。

濝关,两汉前后称箕关。

北朝时期称濝关。

隋唐时期因濝水改称淇水,故此关也曾称为淇关[5],明清时期称邵原关。

一 濝关的地望关于濝关的地望,北魏郦道元的一书有较详细的描述。

书中云:“河水(今黄河)又会濝水。

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

……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

亭,故周之苗邑也。

又东流注于河”[6]。

从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濝关的地理位置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位于王屋山西部;二是濝水之旁;三是在一“故城”的东侧。

第一,王屋山,为我国名山,它雄跨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西省垣曲县东部和山西阳城县南部,面积广大。

因其南望如王者之屋,西望如王者车盖而得名。

濝关位于“王屋山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概念,郦氏以什么作为王屋山东西部分界的地理座标点呢

我们认为郦氏树立的地理座标点应是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以天坛山为界,将王屋山分为东西两部。

天坛山位于济源市西北约26公里处,西距邵原镇约15公里。

因此,濝水应指的是天坛山以西一条大的河流;濝关应是天坛山以西、濝水河畔、古轵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

据我们对古轵道的调查,从现王屋山主峰向西到山西垣曲古城之间,惟一一个重要的关口即为现今的邵原关,明清两代都在这里设置巡检司。

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可以再称“关”的地方了。

第二,按记载,濝溪和濝水为同一条河流,上曰濝溪,下称濝水,现河名佚失。

现在从山西垣曲古城(,至1959年以前,古城一直为垣曲县治所,后因修建,于1959年县治迁往刘张。

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和蓄水,现在古城已沉没到黄河水下。

)至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之间,哪条河流应为北魏时期的濝水呢

《水经注》中记载了从山西垣曲古城到王屋山天坛山之间的黄河北岸,自西向东共有四条较大的河流,即清水、教水、庸庸之水和濝水。

现今在两地之间的黄河北岸较大的河流也有四条,二者相符。

根据《水经注》记载以上各河流的方位和流向,我们分析研究后认为:清水,即为现垣曲县亳清河;教水为今山西垣曲县的河(也称水、西河、舜清河、水河)。

新编《垣曲县志》也云:“水古名教水”[ 7]。

庸庸之水应为今垣曲县与济源市的界河——西阳河;濝水应为今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东阳河。

(图一)现今东阳河的流向和所流经的地方与《水经注》上记载有相符的地方,但也有不相符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

是地壳有了新的变化,还是郦氏记载的不准确。

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有误。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郦道元身上,因郦氏记述的不准确,导致后期有人误将濝水认为是今天天坛山东侧的大店河。

王屋山位于黄河北侧,地势北高南低,故河流流向主要是由北向南或由西北向东南。

从北魏到现在1200余年的历史中,史书中未见记载王屋山区的地壳有大的运动和变动,因此从北魏到现在,王屋山区中的河流及流向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认为郦氏记述的不准确是因为郦氏生活在北魏时期,由于历史的局限,郦氏《水经注》中所说在某一段河流的流向,是不可能很精确的。

他只能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和司南所指的方位而确定大致的方向。

更何况郦氏对每条河流是否从头到尾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值得考证。

故我们研究《水经注》中河流及流向,只能是确定其大致的方位和方向。

郦氏描写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

……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

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

垣县,即宋代以后的山西垣曲县。

北魏时期,垣曲县称垣县或王垣县,它东和轵县(今济源市轵城镇,当时尚没有济源之称)相邻,两县分界线在今天坛山附近。

轵关归河内郡轵县所辖,濝关归河东郡垣县所辖。

濝关东侧即为东阳河,北魏时期归垣县所辖。

因此,濝水发源于垣曲县的王屋山中,郦氏记载是正确的。

“夹山东南流”:对此句我们有两种理解,一是“夹”字为被动用法,指濝溪被山携挟向东南流去;二是该河有两个源头,中间为山所隔,后汇为一流。

我们在实际考察中,发现东阳河确实有两个源头,东为铁山河,西为东阳河,二者在邵原镇东南汇合,下游仍称东阳河。

两源头之间为一小山脉所隔,因此形成两河夹山之势。

郦氏所说之意,有可能是第二个意思。

“径故城东,即濝关也。

”:此语与现在东阳河与邵原镇、邵原关的相对位置相符。

“故城”应指的是邵原镇。

北魏时称为故城,说明其历史久远(后有详述)。

邵原镇东1公里为古关口,关口下即为东阳河。

故城、关、河三者皆符。

“濝水西屈,径关城南。

”:现在东阳河的流向与上述记载相符。

“历轵关南”:此句与东阳河流经之地不符,并派生歧义,这是郦氏之误,并误导后人认为濝水为大店河,濝关在大店河旁。

轵关,为我国古轵道上的著名关口,位于济源市西18公里处的封门口村。

关口西约1.5公里处即为南北向的大店河。

轵关和邵原关之间有两条大河­——东阳河和大店河,两河之间为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因此,东阳河不可能越过天坛山南的重重山脊和道道山谷而“历轵关南”。

那么大店河会不会是古濝水呢

大店河的流历特点仅符合郦氏所说条件中的两条,即“西屈、历轵关南”,其余均不符。

首先,大店河发源于山西阳城。

阳城历史悠久,北魏时期称泽县而不称垣县;其次,大店河南流一直奔流在高山峡谷间,其旁无“故城”,更未“径(濝)关城南”,仅“历轵关南”与郦氏的记载相符,故其流经之地的特征与濝水特征大部分不符;三是大店河位于王屋山东侧,西距主峰尚有约10公里,与《水经注》记载的濝水在“王屋山西”不符。

故大店河不是古濝水。

结合郦氏的记载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误将濝水和大店河混淆成一条河流了。

其上游记载濝水的特点和东阳河相符,而其下游记述的特点则和大店河的特征相似。

从其记述看濝水流向主要为西北至东南向,而现实中大店河以西的河流流向均为南北向,这也反证郦氏当时可能没有沿两条河游历考察。

他的记述却误导后人对濝水、濝关认识的混乱。

“径苗亭西”:关于苗亭地望,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春秋苗贲皇采邑,在轵关南”[8]。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苗亭,在今济源县西南,蓼坞”[9]。

现具体位置不详。

巧合的是,在1993年为配合我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调查队对淹没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

济源蓼坞村地处丘陵,南临黄河,地域狭窄,附近没有发现古城址,意外的是在蓼坞村西约15公里的长泉村偶然发现了一座东周古城,称为长泉古城[10]。

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11]。

古城位于济源西部王屋山主峰南麓的下冶乡长泉村西北隅,黄河北来在此折而向东形成了一个近似900的夹角,古城即坐落在夹角内侧。

古城屹立于黄土丘陵上。

城墙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50米,城墙宽12—15米。

西北部城墙残高6—7米;东北角城墙残高8—10米,东墙南段及南墙已不复存在。

城址下为一处裴李岗文化至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址。

城内有较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层,城墙夯土内有东周时期的陶片,确定了该城建筑的上限为东周时期。

还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生产和生活用具。

它们在时间上正好与苗亭存在的时间相吻合。

因此我们认为长泉古城即为东周时期的苗亭。

东阳河入黄口位于长泉古城西北约8公里处,符合“濝水……径苗亭西”的地理方位。

而大店河入黄口则位于该城东约13公里,与上述记载不符。

关于该城址的性质,发掘者黄克映、赵文军推测认为:“长泉村在晋东南通向豫西去洛阳的交通要道上,而长泉渡口就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

……该城址应为晋国在长泉渡口设立的军事设施”[12]。

我们认为此城应为东周王朝或苗贲皇修建的苗亭。

周平王东迁成周(今洛阳)后,城北部的黄河成为保护成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而长泉既然是重要的渡口,周王朝就不可能等闲视之。

将渡口北侧分封给苗贲皇为采邑,不失为一种较为高明的手段。

将这偏僻之地分封出去,既笼络收买人心,又使此地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成为周王朝国都外部军事防御的前哨阵地,可以防止春秋时期晋东南的狄族和后来晋文公称霸时对成周的威胁,故此城应修建于晋文公称霸前,为周王朝或苗贲皇修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