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运用通感的句子

描写运用通感的句子

时间:2018-09-19 12:54

关于通感的句子有哪些

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

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1.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2.红杏枝头春意闹.“闹”3.西园渐绿相思意4.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王安石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5.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琵琶行 中运用 通感的句子

你好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你自己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的描写环境的句子或诗歌

月夜之下,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小提琴下缓缓流淌的《小夜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形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拓展资料: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共计63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