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来自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资料,2008年全国师姓人口28万,位居第254,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
目前师姓的第一大省为陕西,大约占全国师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晋豫、内蒙古中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达o.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64%的师姓人群。
在辽宁西端、河北东北、北京东部、天津、山东中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湖北东部、赣湘黔北段、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9%,居住了大约19%的师姓人群。
百家姓中有姓南的吗
请问排第几
我国宋代《百家姓》中没有收录“南”姓。
但这个姓氏确实存在。
一、姓氏源流 南(Ná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
周代时,周宣王有大夫南仲(据说是商代帝王盘庚的后代),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
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
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
”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3、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
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省),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4、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
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
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二、迁徙分布 (缺)南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作为一个冷姓僻氏,南不见于中国姓氏的“指南”《百家姓》;作为“南面而王”的帝王后代,南却被中国最早的姓氏谱牒著作《世本》记载,被司马迁的《史记》资格认证——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南氏。
但唐朝宰相、诗人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提供了另一版本,据说商朝盘庚妃子梦龙入怀生子,取名南赤龙,郡望在汝南,曾孙是周朝大夫南仲。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在《诗经·小雅·出车》里,这位南赤龙曾孙引发的忧伤叹息。
汝南、洛阳都在河南省,可以推想南巘应是南赤龙后裔。
南宋绍兴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从磐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子孙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干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南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汝南县东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南 仲:周宣王大将,记载于《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该句下段就是著名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南 卓:唐代宣宗时官拾遗,洛阳令,黔南经略使,其《羯鼓录》与《教坊记》一样,是研究唐代音乐艺术、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资料。
羯鼓为西域民族乐器,唐时传入中国。
《全唐诗》记载其《赠副戎》一首:“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
从事不须轻县宰,满身犹带御炉烟”。
有点扎台型。
南 巘:宋代湖南省洛阳人,浙江省温州南氏家族的始祖。
官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即位应天府,“公贤劳王事,尽瘁干旋”,后来跟随宋室南迁临安,但当“临”时“安”定的临安又沦陷,君臣只好一路凄惨沿海南航。
“公携家追随,不避艰辛”,逃难到温州,苦于年老家累的他看见乐清磐石镇山水佳丽,悠然心慕,告老归隐,被敕封为“护驾功臣”。
南宋绍兴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从磐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子孙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干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南 昱:明代温州人,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的南昱判案公正,时比包公,被称为“龙图再世”。
布衣时与乐清同乡、名臣章纶要好,温州知府何文渊闻其贤,提拔两人,亲自授业。
章纶的《寄友人南昱兄》诗印证了他的才学超群:“昔年同术又同心,每爱才华出士林。
云锦千章随笔阵,玑珠万斛灿胸襟。
簿书已会枢机密,经学应探理趣深。
他日鲲程期奋跃,九重天上盍朋簪”。
著有《宜斋稿》《万金录》《老莱子孝行辩》等。
南 升:明代南昱之子。
天顺七年参加会试,遭遇科场失火,考试被迫中止,到下午内廷减试五篇,但才思敏捷的他已答好所有试题,按原样交卷,主考官认为违旨不录取。
心高气傲,年少易折的南升回乡郁郁而亡。
后来主考官阅卷,嘉许其才奏上。
明英宗得知,赐“文杰”“世美”“世科甲”,立坊表于当地,家族以“旨赐文杰”制匾立牌楼,为此南宅又叫牌楼村。
南 仝:记载于《山西通志》,明朝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
南文子:战国时贤士,卫国大夫,记载于《战国策·宋卫策》,两次挽救卫国,其中一次智伯欲伐卫国,送来礼物野马四匹、白璧一块,卫国国君很高兴,群臣祝贺,只有南文子脸上有忧色。
国君问他,他说“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
国君以他的话告诉边境提防,果然智伯起兵袭卫,至境而返,叹息道:“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南霁云:因排行又名南八,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与张巡守雎阳城,城陷后不屈,跟张巡一起被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
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
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号(缺) ============================================================ 【南姓宗祠通用对联】 〖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
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
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
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
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
”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
下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
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
”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
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 〖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而啮指,共仰唐臣。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事典。
下联典指唐代顿邱人南霁云事典。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浙江省温州南氏的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
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南萍少将 南萍(1918-1989),山东省长山县人。
1937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4团特务队政治指导员,第4旅十团营政治教导员,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特务营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4师12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2师65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35军103师政治部主任,后兼浙江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1年任第60军副政治委员,1964年任第20军政治委员,1967年10月任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兼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1971年1月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
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9年逝世,终年7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南汉宸行长 南汉宸(1895.12.14-1967.1.27),原名南汝箕,化名王剑秋、于基等,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韩家庄人。
1911年入太原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太原起义。
1913年被选为山西征蒙军的队长。
1914年考入北平政法学校,不久回乡,当过两年的小学教员。
1918年参加倒阎(锡山)活动,遭阎通缉,逃亡在外。
1920年后经营过煤炭、纺纱、轧棉等实业。
1923年到天津投身陕军第1师,从事反对北洋军阀的活动。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是新中国第一位金融家,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冯玉祥部,任国民第3军军需官、参议,次年任干部训练处处长。
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组织国民联军,任第3军政治部主任。
此后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统战工作,曾利用他在国民党地方政府中的合法地位,多次帮助、营救和掩护过党的一些同志。
1927年他在冯玉祥属下任河南省政府秘书主任兼第一科科长。
同年冬受中共的派遣赴皖北建立党的组织,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积极组织暴动,公开身份为杨虎城第10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暴动失败后回河南,到鹿钟麟部,曾被委为信阳县县长。
1929年调回省政府任秘书主任。
1930年,在杨虎城为主席的陕西省政府任代理省民政厅厅长,10月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
1932年遭南京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第二年回国。
1933年曾为孙殿英部的高等顾问。
1934年到天津,和吉鸿昌等组织反法西斯大同盟,不久调往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5年秋再至天津,与王世英等继续从事党的统战工作。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到西安做团结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工作,并代表我党参加政治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随八路军到山西,任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
为组织山西人民抗日武装、壮大山西新军,推动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贡献。
1939年9月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被阎锡山解散后,回到延安。
1940年春到晋西北帮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同年秋返延安,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
1941年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长兼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秘书长,6月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1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兼任第二届参议会秘书长。
1942年9月,兼任中共西北局军需局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军需局局长。
为整理边区的财政、克服面临的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展边区的生产和保障边区人民的生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到张家口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长,财政厅厅长。
1947年7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
1948年6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华北银行总经理,8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
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成员。
12月至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历任民建北京市分会理事长,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9年至1954年一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组书记,1949年10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6月兼任交通银行常务董事。
是中国人民金融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1953年任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后又任中共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党组书记,全国工商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1954年9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67年1月27日含冤逝世,终年72岁。
197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为南汉宸彻底平反昭雪。
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位
聂姓 在百家姓第372位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聂姓 - 概要 一、姓氏源流 聂(Niè 聂)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
据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
据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
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
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
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
成王时封于齐。
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
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
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
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
,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
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
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
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
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
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
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
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
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
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
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
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三、历史名人 聂 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
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
他以老母在,不许。
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
聂 松:南朝梁画家。
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 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人,唐末诗人。
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
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言朴素流畅,言近意远。
、尤为佳作。
聂文进: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后汉将领。
历任兵马押司空、枢密院承旨、屯卫大将军。
后渐骄横,与李业叛乱,为郭威所杀。
聂冠卿:歙州新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学者。
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
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
嗜学好古,尤工诗。
有等。
聂 昌: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大臣。
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
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
聂王圭:平定州寿阳(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官吏。
金末率众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总管都元帅。
与元好问、李敬斋等友善。
聂 辉:聂王圭孙,元代大臣。
历任广东、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书、陕西省参知政事。
聂 豹:字文蔚,号双江。
江西省吉安永丰人,明代大臣、哲学家。
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
有、。
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书法家。
入翰林。
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
有。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
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
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将富刚三造。
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
聂缉椝:曾国藩婿,湖南衡阳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资本家。
曾任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高职。
生平重视实业,后独办恒丰纺织新局。
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
中共早期党员。
1935年在日本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23岁。
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国元帅。
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挥员,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
建国后又为新中国科技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具有远见卓识军事家、革命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2、堂号 聂姓的主要堂号有:“赐书堂”、“三礼堂”、“环溪堂”、“河东堂”等。
姓阙字的句子
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离夏都安邑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悬慰与其子八史及家人在岩城惨遭杀戮,年幼居丰田岭下而幸免于难,乐善好施。
阙氏后人奉童子为阙姓的得姓始祖,墓在城北青草盂,江西吉安城人,妣周,阙姓封于阙党邑。
二,根据风俗通记载,于是以封地名为氏,阙里就是阙党,北宋徽宗时署理泉州政务携眷入闽,因伐楚有功。
南宋绍兴时,后迁住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有后代以地为姓氏,称做阙姓,岩人尊称我族为“阙半城”。
至52世仲仁号文山。
望族居于下邳郡、阙姓起源,至10世安承,是孔子的旧邻里,根据《姓氏考略》一书考证。
阙姓四代簪缨,辞官居龙岩城西门。
得姓始祖,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
弁公定居阙里后。
阕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来源于以地名为氏、起源于地名、黄:“本姓系关龙逢之裔:文兴,阙姓以地名为氏。
2,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各地《阙氏谱》均载阙姓排名,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8年)时授车骑将军。
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
阙氏原流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前夏桀王时。
3。
阙姓是以弁公为一世:47) 阙宗伟 阙姓在百家姓里排第359位,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后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与我族为邻。
黄妣生二子。
古代有县名叫阙巩:童子,携眷潭州赴任、迁徙分布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起源与迁徙分布 (2009-07-26 13,龙逢极谏,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通常建在宫殿,为阙姓入闽之始祖。
阙姓家族。
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一说传有阙巩之甲。
阙姓:05,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
一:26世阙宣在汉献帝(190-219)时授下邳大守、文祥。
弁公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
阙姓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是来自孔子故乡的阙党。
”史载,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因此,封下邳英尉侯。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悬慰被贾似道诬陷。
据《风俗通义》载、文运、游氏,其裔孙历经商。
《姓氏考略》对于阙氏的来源,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文福、祠庙和陵墓前,为阙氏南迁江南之始、来源于以封地名为氏,钦赐下邳为我族食邑。
56世八史字四十郎。
公元前549年,桀囚而杀之,游氏生三子,阙姓是阙党的童子的后带。
阙仲仁曾孙悬慰、周两朝,弁公才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省曲阜县城内孔庙东侧阙里街)、文政,在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在鲁襄公后期。
汉代下邳城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城的东南。
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
阙氏向南迁的概况,在理宗时任朝官。
汉书梅福传师古注: 阙(Quē 阙)姓源出有三,所在地应该是山东曲阜一带,考证结论是这样的,呈“铺天盖地”形,望族出于下邳: 1,阙里。
龙逢遇难后:桀无道为酒池肉林,德泽岩城
阙字在百家姓姓中的排名
阙姓排名、与迁徙分布 (2009-07-26 13:05:47)阙宗伟阙姓在百家姓里排第359一、阙姓起源: 阙(Quē 阙)姓源出有三: 1、起源于地名。
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来源于以封地名为氏。
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
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名为氏,称做阙姓。
3、来源于以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得姓始祖:童子。
阙姓,根据《姓氏考略》一书考证,是来自孔子故乡的阙党。
《姓氏考略》对于阙氏的来源,考证结论是这样的,根据风俗通记载,阙姓是阙党的童子的后带,一说传有阙巩之甲,有后代以地为姓氏,望族出于下邳。
汉书梅福传师古注,阙里,是孔子的旧邻里,阙里就是阙党。
因此,阙姓封于阙党邑,所在地应该是山东曲阜一带。
望族居于下邳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阙氏后人奉童子为阙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风俗通义》载,阙姓以地名为氏,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
阕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
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
阙氏原流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前夏桀王时,各地《阙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逢之裔。
”史载:桀无道为酒池肉林,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
龙逢遇难后,其裔孙历经商、周两朝,离夏都安邑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在鲁襄公后期,弁公才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省曲阜县城内孔庙东侧阙里街)。
阙姓是以弁公为一世。
弁公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
公元前549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我族为邻。
阙姓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
弁公定居阙里后,至10世安承,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8年)时授车骑将军,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钦赐下邳为我族食邑,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
汉代下邳城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城的东南。
阙氏向南迁的概况:26世阙宣在汉献帝(190-219)时授下邳大守,后迁住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携眷潭州赴任,为阙氏南迁江南之始。
至52世仲仁号文山,江西吉安城人,北宋徽宗时署理泉州政务携眷入闽,为阙姓入闽之始祖。
南宋绍兴时,辞官居龙岩城西门,墓在城北青草盂,呈“铺天盖地”形。
阙仲仁曾孙悬慰,在理宗时任朝官。
阙姓四代簪缨,乐善好施,德泽岩城,岩人尊称我族为“阙半城”。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悬慰被贾似道诬陷,悬慰与其子八史及家人在岩城惨遭杀戮。
56世八史字四十郎,妣周、黄、游氏。
黄妣生二子:文福、文政,游氏生三子:文兴、文运、文祥,年幼居丰田岭下而幸免于难。
阙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
牛氏来历
起源一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
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
”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titletitle起源二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
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
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
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
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起源三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
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
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
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
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起源五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
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