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出<离骚>中三个描写君臣遇合的句子,并介绍其所写故事
所写故事1.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2.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吕望,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3.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和离骚有关的诗句或者描写离骚的
离骚著名经典名言如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6、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7、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8、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10、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离骚中关于花草的描写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离骚中形容时间过的快的句子?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有哪些诗句
一、《》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下索。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二、作品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三、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还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时。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四、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
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
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