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花的古典句子

描写花的古典句子

时间:2020-06-02 06:51

描写花的古风句子

秋日已至,秋风渐起。

风中夹杂着各种草木的清香,更是将窗头的茉莉芬芳暗送入室。

  茉莉,应当是一种很平凡的植物了。

它的花色纯白,枝叶没有什么特色,习性也并不娇贵。

它只是盛开在江南的万紫千红中的素净的一朵。

人们注意它,大都是因为它的花香。

  这实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花香。

它清新淡雅,幽远沉静,全无甜腻之感,又并不是躲躲闪闪、若隐若现的。

宋人有诗云:“一卉能熏一室香”,赞的就是茉莉花香,一枝茉莉花就能使一室香气弥漫。

天下有太多的花香。

有些彼此相似,于是湮没无闻;有些却被花朵的丰姿所掩盖,因此常常被忽视。

由此看来,茉莉花香是出色的,它不落窠臼;茉莉花香又是幸运的,它与花朵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在中点评茉莉,说过:“是花皆晓开,此独暮开。

暮开者,使人不得把玩。

”诚如此言,茉莉花常常在暮色中静静绽放,夏日夜风穿过厅堂,将茉莉的清香拂遍各个角落。

然而,花虽然在夜幕中开放,却并非像笠翁所说“不得把玩”。

站在花前,静静凝望,夜色中的茉莉更添了几许风姿绰约的意味。

刚刚绽放的花朵,颇有些像亭亭玉立的荷花,只不过更小巧玲珑一些。

等到花瓣全部张开,花形就不再规则了。

夜色中,光与影在花瓣上描出精致的图形,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美。

  一朵茉莉花,从绽开到凋落也不过三四天。

微风吹落枝头的花朵,花犹洁白,暗香残留。

世上的人们到底是不情愿花谢花飞的。

花瓣终究要化作春泥,而花香却可以保留下来。

茉莉香片久负盛名,清淡的茉莉香与清幽的绿茶香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其实,两者的清香都出于自然造化,完美的搭配背后,只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与淡然。

  古人赏花,品评之余,总不忘留下几首诗词来寄托情感。

“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远自过江船。

山塘日日花成市,园客家家雪满田。

新浴最宜纤手摘,半开偏得美人怜。

银床梦醒香何处,只在钗横髻鬓边。

”清代诗人陈学洙的诗将茉莉的形态与种植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一个画面,也使我难以忘怀。

中有一句这样的描写:“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这似乎只是一笔淡淡的风景,却让我怦然心动。

我不想、也无法品咂出这句话背后的寓意,就是被这个镜头打动了。

画面里,温柔沉默的闺阁少女轻轻柔柔地摘下一朵茉莉花,指间的针线让它继续芬芳散逸。

那一刻,软弱的迎春也终于有了可以让她自己选择的东西。

独在花阴下穿茉莉花,这个氛围雅致,优美,入诗入画。

茉莉花在丝线上串成球,大概是要戴在少女的皓腕上,抑或是悬挂在她们的衣襟边的吧

茉莉花的花蒂上恰好有个孔,能穿在簪子上,很是巧妙。

里,女主人公就曾经把茉莉花簪在发髻里,因为它形似珍珠,溢香消暑,适合为古代女子助妆。

也许,茉莉花与闺阁女子的机缘正是在此。

茉莉的植株是矮小的,栽种在花盆里,摆放在窗台前。

闺中女子的天地也是很小的,从镂花窗格里,她们希望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惜她们的视野又是那样有限。

只有窗前的茉莉,是她们另一种意义上的闺阁伴侣。

江南,有太多茉莉一般的女子。

每次读到的,读到那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我总会想起茉莉花的娇小倩影。

那是一位坐在秋千上的佳人,那是一位会用针线穿茉莉花的佳人。

不过,她不是迎春一般的女子。

毕竟,“墙”是矮墙,青砖黛瓦;墙内的女子,只是江南的小家碧玉,而不是金陵古都中的大家闺秀。

佳人的笑声传到了墙外,但也仅止于此;最终,依旧是“笑渐不闻声渐悄”,佳人还是走下了秋千,回到了绣楼;依旧,只有窗前的茉莉花轻轻盛开着。

对镜理妆时,茉莉为佳人增得了一分颜色,也在默默地分担着佳人的寂寞与闺怨,更承载着细腻温润的古典情怀。

“银床梦醒香何处,只在钗横髻鬓边”,诗句的精致让人向往那种意境,可是,那份哀怨和孤独,到底还是会从茉莉的幽香中一丝一丝地透出来。

  记得在一个水乡小镇游玩的时候,我曾经泛舟河上。

船头是身着蓝印花布短衫的船娘。

水波一轮一轮,柔柔地荡了开去,船娘的歌声也飘了过来。

那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南小调。

曲子并不长,四句歌词,起承转合,旋律委婉,波动流畅。

这首曲子,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更通过歌剧中的音符飘到了国外,几乎成为了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首席代表。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歌唱家们总喜欢在重大场合上演唱这首歌,用美声唱法,用民族唱法,把这首江南小调演绎得高了好几个八度,凭空地厚重了许多。

其实,这又何苦来呢

歌剧与小调,毕竟是不同的;这最初的旋律,也不是为了让歌唱家们展示高音而创作的。

倘若没有约翰·贝罗记下了的曲调并带回欧洲,倘若不是在歌剧《图兰朵》中运用了《茉莉花》的元素,也许至今,这首曲子还是单纯如初,与流传在江南的千百首民歌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现在,它的地位显然不同了。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是《茉莉花》的发源地。

最终,这首民歌花落扬州。

这一切,对于《茉莉花》而言,究竟是幸运,还是纷扰

也许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而我,还是愿意坐在小船上,聆听水乡船娘的歌唱。

《茉莉花》这首曲子既然作于江南,就应当有着江南的情致。

茉莉本来就是轻柔、恬淡的,歌声亦当如此。

桨声欸乃,船娘的歌声悠扬地响起。

江南女子的嗓音甜美清亮,吴侬软语唱出了茉莉花的娇小玲珑,唱出了淳朴柔美的情感,也唱出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江南意蕴。

  茉莉长于江南,受着江南微风的吹拂与江南烟雨的滋润,收集了江南的灵秀之气,它也有着江南的温情与恬然自适的品性。

有时候,我替茉莉感到庆幸。

世间有那么多的花,它们在世人心目中的概念,早已经超越了花的本质——有太多的花被冠以诸多美称,于是它们被人性化了。

“花王”、“花相”、“花中君子”,这许许多多的称号,对于花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禁锢与负担呢

名花,往往还要被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借来自喻,起个别号,篆刻在印章上,都是常有的事。

不过,茉莉不必经历这等遭遇。

它仍然自顾自开放在窗前的花盆中。

诗人咏叹它,也不过是称赞几句,没有慷慨到随手赠送雅号的地步。

也许是他们觉得茉莉终日与女子为伴,就像李渔说的那样,“茉莉一花,单为助妆而设,其天生以媚妇人者乎”,不够高洁,无法登堂入室。

这,倒似乎是茉莉之幸了。

绽开,不用承担凭空的虚名;凋落,不必接受无谓的嗟叹。

它就安安稳稳地在枝条上绽出蓓蕾,展开花瓣,散出清香。

这,就是花的本色;这,也是茉莉的真意。

  我俯下身去仔细寻找那令人陶醉的气息,借着月光我在细小而狭窄的砖缝中发现了一株茉莉花,洁白的花儿从绿叶之间探出头来,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嫩白的花瓣层层分开,中间包裹着金色的花蕊。

一阵微风吹来,茉莉花好像一位妙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使得夏日的夜晚显得更加明朗。

  茉莉花默默地开着,每天“战争”之后我都会去看看它,欣赏它妖美的身姿,闻闻它醉人的芳香。

那时的我仿佛与花、与香、与夜融为一体,在风中飞舞,好似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有时一两只蚂蚁爬上它的花瓣,饱餐一会儿花蜜,而后优哉游哉地离去。

有时一两只萤火虫憩息在花瓣上,吸食一会儿花香,而后乐哉乐哉的远去。

蚂蚁、萤火虫不正和我一样被茉莉香所吸引吗

  后来,那一株茉莉花成了我暑期生活中的密友,它的花香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每天晚上欣赏茉莉、吮吸花香成了我的习惯。

每到那时,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沁人心脾的含义,我的心会随着花香四处飘逸,在童话般的世界里遨游,编织我童年多彩的梦——几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那里时,砖堆已不知去向,但那一点淡淡的茉莉花香好像还在,在风中飘来飘去,很香、很香。

  茉莉花的枝干细细的,翠绿翠绿的。

狭小的叶子,像碧绿的翡翠,上面长着朵朵可爱的小花,像母亲保护着自己的女儿一样。

它的花朵白白的,是那么的圣洁,不沾一点儿杂色,好象有八片狭长的花瓣围绕着那细小的花蕊,好像有8个孩子围绕它一起玩。

它永远都是挺秀的站着,它不像别的花一样遇到太阳或雨水都会收缩着叶子和低下头,而茉莉花是旺盛的,它不管遇到阳光或雨水,都会默默的站着,像一位站岗执勤的少兵站在那里做自己应做的事。

  茉莉花开败后,不是马上凋谢,而是用手指轻轻一碰才会马上凋谢,即使过了几天后,它依然那样没什么区别,只是花瓣渐渐的从洁白变成粉红色,但是芳香依然是那么香。

  茉莉花不像别的花一样好看而没有用。

就拿茉莉花的香气来说,它的香气能净化空气,把它放在家里它的香气飘满整个家,能净化家里的臭气,最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名茶之一。

茉莉茶刚进口就有一股淡淡的茉莉香在口里荡漾,甘甜的口感真是好喝极了。

  茉莉花从发芽一直到凋谢,一生就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就像蝉一样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生活下去,在它展开纯洁的花瓣时它就为人们净化空气,它在死的时侯用自己的躯干为人们制出最好的享受——茶。

茉莉花不管是生还是死都在为人们默默奉献,茉莉花虽然一生就这样默默的过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令人珍惜,令人赞叹的东西。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

《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

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

《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

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

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

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

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

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阅读理解《篱笆青青》

21.这篇散文不仅描写了乡村多个种类,各个季节的篱笆之美,还再现了母性乡村的人性之美。

阅读全文,梳理出有关人性之美的具体事例,要求语言简洁。

(2分)  22.上题中所梳理出的具体事例,反映了乡民的哪些美好品质

请简要概括。

(2分)  23.在第⑧段画线处仿写,要求内容、句式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2分)  24.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 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分)  摘句:  赏析:  25.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也有虚的含意。

请认真品读第⑩段,说说画线处的“自己的篱墙”有什么深意

(3分) 21.朴实大方的接纳路人休息,热情端来清凉的井水;大方的和邻居分享丰收的果实,分享丰收的乐趣。

(每点1分)  22.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而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23.像在欣赏一幅的水墨画  24.摘句: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

你从散发着草儿香气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像在读一首清新的田园诗,像在欣赏一幅的水墨画,像在听一支古典的乡情曲。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 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 墙篱笆的优雅之美。

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

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

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2分)  25.①“与篱笆相守”守住心灵,也就 是守住我们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②“与乡村相守”守护乡村,篱笆所守住的乡村文明,远离现代社会的尘嚣,在纯朴的乡村里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