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记好句加赏析
好句1.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2.平常采到一个有珍珠的贝,他们才能得一分钱,何况他们采得的贝里面多数是没有珍珠的. 3.我的心还在这个国家,并且,直到我最后一口气,我的心也是在这个国家!4.固然他的命运是离奇古怪,但他也是崇高伟大的。
5.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权都笔直伸向洋面。
没有技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
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
美丽极了6.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那个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 赏析(对应着看)1、十一万公里的行程,是个大场面,一路所见,可以说无奇不有。
谁见过海底森林?谁见过海底煤矿?谁见过“养”在贝壳里、价值连城的大珍珠?当了俘虏的阿龙纳斯和他的朋友们都见到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放弃,才使得他们曾经徜徉其间。
2、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放弃,才使得他们曾经徜徉其间。
(其实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意思基本和上一句差不多,你大致写个差不多的意思就可以了)3、尼摩船长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
4、表现出尼摩的无比勇敢和对人类的牺牲精神。
5、生动的表现出海底世界的富饶美丽,令人向往。
但是尽管它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同样的它也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6、“诺第留斯”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可怕的是,在南极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
但是,凭著潜艇的精良构造和艇长的超人智慧,种种险境,均被化解,终于完成了十一万公里的海底行程。
如何仿写文章
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
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一、 片段仿写 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
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
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
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
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
”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
”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
照得还真像。
”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
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
二、 结构仿写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
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文的拐杖。
比如《白鹅》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
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 语言仿写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
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组词、造句、读书或背诵……都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熏陶,而仿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其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白鹅,俨然是一位架子气十足的大将军;俄国的《白公鹅》,那幽默、调侃的语言令人久久难忘。
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
为此,学过课文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熟悉的人》。
学生成功的仿写了《小鸽子》、《小狗》等文章。
四、从仿写到创造 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
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
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
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昆虫记好句
《昆》摘抄1蝉为饥饿所驱\\\/为口渴所苦2当我考察它储藏室时,我是用手斧来开掘的。
开掘用在这里很生动.3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
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
这个句子比喻用得很贴切.4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这个竭力开窍得很贴切.5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6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表达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7这样几下抖动便去掉了舍腰蜂刚刚初具规模的窠巢,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它的蜂巢居然已经有一个橡树果子那样大了,真让人始料不及。
它们可真是一些让人惊奇的小动物。
充分表现舍腰蜂的能力.8临近沟渠的时候,它当然就会注意到这件可喜的事情,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跑过来取水边这一点点十分宝贵的泥土。
它们不肯轻意放过这没有湿气的时节9晚上9点的田野是凉爽的,沉静的,蝈蝈发出的叫声划破了夜的寂静,随即,又是一声蝉的哀鸣,这只不幸被蝈蝈逮到了的可怜的小生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了一声令人心颤的鸣叫。
但一切都是徒劳。
10这些蝈蝈也是食肉的能手,虽然不如螳螂般的残忍,但也从不放过自己死去的同伴,贪婪无时无刻腐蚀着他们的心。
昆虫记里的好词好句
历经艰辛、毫不迟疑、死而后已、天衣无缝、自叹不如、温暖舒适、洁白细致、干劲十足、不遗余力、摇摆不定、声如霹雷、毫无疑问、烦吵浮夸、与生俱来、默默无闻、自作主张、美味佳肴、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温柔可人、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天经地义、没心没肺、凯旋而归、毫不客气、地地道道、稀奇古怪、三三两两、丑陋不堪、豺狼虎豹、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为饥饿所驱、为口渴所苦、比邻相守、非常萎靡、非常无力、破茧而出 清清楚楚 竭尽所能 金蝉脱壳坚强不屈 一无所知、小心翼翼、各种各样晶莹剔透、微不足道、威风凛凛、金蝉脱壳、逃之夭夭、丑陋不堪、历经艰辛、毫不迟疑、声如霹雷、毫无疑问、烦吵浮夸、与生俱来、默默无闻、自作主张、美味佳肴、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温柔可人、锋利无比,不战自败、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天经地义、没心没肺、凯旋而归、毫不客气、地地道道、稀奇古怪、三三两两、丑陋不堪、豺狼虎豹、轻薄如纱、跋山涉水、死而后已、天衣无缝、自叹不如、温暖舒适、洁白细致、干劲十足、不遗余力、摇摆不定、不可思议、纹丝不动、翩翩起舞、好句:1、这些时候,它是在地底下梨形的巢穴里居住着的。
它很渴望冲开硬壳的甲巢,跑到日光里来。
但它能否成功,是要依靠环境而定的。
2、假使那贼安然逃走了,主人艰苦做起来的东西,只有自认倒霉。
它揩揩颊部,吸点空气,飞走,重新另起炉灶。
3、梨紧贴着地板的部分,已经敷上了细沙。
其余的部分,也已磨光得像玻璃一样,这表明它还没有把梨子细细的滚过,不过是塑成形状罢了。
4、这时候它的颜色是红白色,在变成檀木的黑色之前,它是要换好几回衣服的,颜色渐黑,硬度渐强,直到披上角质的甲胄,才是完全长成的甲虫。
5、在我自己的工作室里,用大口玻璃瓶装满泥土,为母甲虫做成人工的地穴,并留下一个小孔以便观察它的动作,因此它工作的各项程序我都可以看得见。
6、我已经说过,古代埃及人以为神圣甲虫的卵,是在我刚才叙述的圆球当中的。
这个已经我证明不是如此。
关于甲虫被放卵的真实情形,有一天碰巧被我发现了。
7、一会儿,它就要吃了。
没有人教它,它也会做,像它的前辈一样,去做一个食物的球,也去掘一个储藏所,储藏食物,一点不用学习,它就完全会从事它的工作。
8、当然,我也曾做过这种试验,将干硬壳放在一个盒子里,保持其干燥,或早或迟,听见盒子里有一种尖锐的摩擦声,这是囚徒用它们头上和前足的耙在那里刮墙壁,过了两三天,似乎并没有什么进展。
9、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赏析:这段话是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我颇羡慕而且嫉妒它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
记事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 文学常识: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 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
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
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怎么仿写短文
一、引导学生模仿优美片段 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学习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写,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
”还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
例如,《山中访友》中写老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几百年了,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学生的仿写“令人尊敬的老师,你在三尺讲台前站几十年了
你倦吗
你把多少学生教育成人,你把我们铸造成栋梁,你躬着腰,俯身浇灌着花圃中的菊花牡丹二月兰。
”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仿写技巧,把老师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也饱含着诚挚的感激之情,显得非常贴切活泼。
又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不错的,像给大地穿上漂亮的白袍。
”很好的仿写了朱自清的《春》,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雪景。
在进行点仿的时候,还得把握好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
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天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要求我们学生根据句式特征添上恰当的句子,掌握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深研教材,找到读写结合点 老师在教学时,不能总是抓住文能不能抓住文章内容不放,而要通过话题引领学生的话匣子,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就利用“到处”做文章:“这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那么它可能到了哪些地方去找水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尽力让学生说这样的话:“它飞到一个屋顶上,东瞧瞧,西看看,没发现一滴水;它飞到一棵大树上,这里寻寻,那里找找,也没有水;它飞到一块大石头上,东张张,西望望,连水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如果学生能这样讲,不但训练了学生想象能。
可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读写结合的最佳场地。
正像于永正、薛法根、李镇西等教育大师们所言: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
”这些都应该借助于课堂的教学完成。
三、模仿文章的结构 学课文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脉络、结构布局、思想内容,并从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增强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课文中有一部分结构非常严谨,层次条理非常清晰的文章,学生对这种结构、这种写法容易理解、接受,在自己习作时乐于模仿。
我们应该重视选择这类课文,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
比如《白鹅》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
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极具上述特点的课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选取七件典型小事,详略得当,表达了对蔡老师的热爱,依恋,思念,感激之情。
我把这个环节引入作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有关写人物类作文中仿照这种结构。
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原来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
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了很多与老师有关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有血有肉的事情。
四、背诵中模仿 学生的语言贫乏,甚至于一个人的语言贫乏都是源于脑子里积累太少
有感悟却无恰当的语言表达
因此一个人的语言积累全靠背别人的东西
背到了,还能合理运用就是自己的了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除了弄懂经典篇目的内容外,还要求他们去背诵,我在抽查学生背诵的同时并引导学生怎么理解和仿写
这样不仅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交给了学生如何运用
当学生读了伟大文学家朱自清的《匆匆》时,[转自恒翔网]学生是这样仿写的: 于是-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走路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玩游戏时,便从我们的欢笑声中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迈出脚追赶它时,他又从我的追赶中过去,休息时,我躺在沙发上,他便悄然地从我身边溜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虽然笔耕稚嫩,但呈现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能有感而发,并能有所触动,那就是读书最大的收获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
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