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奇闻异事的句子

描写奇闻异事的句子

时间:2016-04-02 10:10

关于奇闻异事的作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

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

穿云入翠微

”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

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

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

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

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

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

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

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

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

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

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

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

妙哉

真是仙人之声哪

”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

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

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

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

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

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

”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

李白就是你

”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

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

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

”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

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

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

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

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戎林搜集整理 李太白跳月 前,有一座文德桥。

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

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

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

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

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

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

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

——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

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张子淳 杜国珍 周围 搜集整理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

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

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

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

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

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

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

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

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

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

)这样的大酒壶呵

”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

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

”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

”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

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

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

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

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

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

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

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

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

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

求他施舍,更不行

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

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

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

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

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

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

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

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

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

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

”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

”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

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

饮着,饮着,醉了。

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

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

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

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

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

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

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

一肚子不快。

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

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

”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

”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戎林 搜集整理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

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

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

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阳台,汉成帝宫廷。

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

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

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

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

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

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

”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

”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

”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下凡尘的太白金星 金星在我国古代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

由于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于想象力的中国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国有关它的传说也就特别多。

在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

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是位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神,明朝以后形象变化为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经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多次出现太白金星的传奇故事,可见他的人气之旺。

在脍炙人口的中,太白金星就是个多次和孙悟空打交道的好老头。

在与金星相关的众多传说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应该算是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了。

传说李白的出生不同寻常,乃是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

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

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征集抗日大刀队的奇闻异事。

可长可短,甚至可以是一句话。

的故事  家风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

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对杜甫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还经常给他说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

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

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

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  “真了不起

”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

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

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

”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

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坛佳话  杜甫二十岁那年,也和李白一样,去周游祖国各地。

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

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

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

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

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杜甫呢,在诗坛才初露头角。

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

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  “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  “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

”杜甫谦虚地说。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

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

秋天,他们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遇,于是三个人一起寻访古迹,谈论时事,打猎游玩。

  过了几天,高适到南方去了。

杜甫和李白到了齐州(在现在山东省济南),随后又先后来到兖州。

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因此,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

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

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传为我国诗坛上的佳话。

  困居长安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长安。

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

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败。

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

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儿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

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

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

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

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

”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

”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

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四十多岁才能回来。

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

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

租税却一个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

”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

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

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千古名句  经过多年的奔走和努力,杜甫终于在四十四岁那年,被朝廷任命为一个管理军械器材的小官。

在接受这个职务以后,他决定先到奉先(在现在陕西省蒲城)去看望一下久别的妻子儿女。

  这一天半夜时分,杜甫从长安出发了。

当时正是冬天,寒风凛冽,百草凋零,杜甫骑着驴慢慢走着,手指都冻僵了。

忽然,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下去一看,原来是个冻饿而死的穷人。

  杜甫同情地摇了摇头,又接着上路了。

天亮的时候他经过骊山,隐约听见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抬头一看,朱红色的华清宫门掩映在一片松柏丛中。

杜甫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天都要来这里避寒,这时候他们正在宫中享乐呢。

  杜甫想:长安城里,大官们穿着皮衣裳,吃的是山珍海味,举行歌舞饮宴,尽情享乐,家里的财物多得数不清,酒肉吃不了都放臭了。

可是,多少穷人却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被活活饿死或冻死在荒郊。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世道啊

  到了家里,杜甫才知道自己的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他立刻又想起路上见到的情景。

后来,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中有这样不朽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事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安史乱中  在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中,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同老百姓一起逃难。

白天他们采野果充饥,晚上露宿荒村,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到

州(在现在陕西省),在城北的羌村安了家。

  有一天,杜甫对妻子说:  “听说老皇上到蜀地去了,太子登了基,我打算到他那儿去为国效力。

”  第二天凌晨,杜甫上路了。

没走多远,就被叛军抓住。

叛军把他押到长安,见他是个头发斑白的读书人,盘问了一番,又把他放了,但是又不让他离开长安。

  杜甫只能在长安流浪。

不过几个月,这座雄伟的京城已经完全变了样。

过去皇帝的宫殿和王侯的住所,有的成了一堆破砖碎瓦,有的住满了叛军。

街上横七竖八地倒着尸体,不时还有一队队叛军的骑兵耀武扬威地通过,扬起漫天尘雾。

  杜甫亲眼看到这悲惨景象,为国家前途担忧。

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春望》就是其中一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天深夜,杜甫趁叛军不注意,偷偷地逃出了长安城。

他穿密林,爬陡崖,专拣荒僻小路走,好不容易才到达当时唐朝政府所在地凤翔(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北)。

新皇帝唐肃宗见他面容憔悴,衣衫破烂,脚上穿着麻鞋,被他的忠诚感动了,就委任他为“左拾遗”。

这是个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官职。

但是没过多久,唐肃宗就觉得杜甫的话不中听,降了他的官,让他到华州(在现在陕西省)去做一名小官。

  “三吏”与“三别”  杜甫在华州的时候,唐军在外族的帮助下,击败了叛军的主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局势有所好转,但是叛军残部仍在各地作乱,战争仍然不断。

相州(在现在河南省)一战,唐军被打得大败。

为了补充军队,地方官吏派人乱抓壮丁,敲诈勒索,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

  有一天,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来到新安县(在现在河南)的时候,正遇见官府在征兵,抓来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少年,他们的母亲正在一旁哭得死去活来。

  “怎么要这些孩子去当兵呢

”杜甫问官吏。

  “我们县小,壮丁早抽完了。

上头还催着要兵,没办法啊

”县吏说。

  杜甫听了,难过地直摇头。

过了新安往西,杜甫到了石壕村,在一个穷苦人家投宿。

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原来是官吏来抓壮丁。

这家的老大爷知道来抓人,连忙跳墙逃走了,老奶奶出去开的门。

  “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

”官吏喝问道。

  “我的三个儿子都上前方去打仗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啦。

”老奶奶哭着说。

  “那该你家出的人怎么办

”官吏毫不留情地问。

  “要是非出不可的话,就让我去吧

我老婆子虽说年老力衰,还能做饭。

”老奶奶狠狠心说。

  听了老奶奶的话,官吏们发了火,可他们看家中确实没有人可抓了,就真的把老奶奶带走了。

  一路上,杜甫还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一对青年夫妇刚结婚,男的就被抓去当兵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孙子都战死了,他也被抓去当兵。

老伴知道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伤心地趴在路边上哭。

一个打了败仗逃回来的士兵,回到村里的时候,只见房子周围长满了草,家里空荡荡的,亲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荒凉景象。

当他拿起锄头要去耕种荒地的时候,县吏又派差人把他抓去打仗了。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

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浣花溪畔  杜甫对朝廷越来越感到失望,终于在四十八岁那年,放弃了官职。

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他到了那时候比较安定的蜀中(在现在四川省)谋生。

  到成都以后,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在城郊浣花溪旁找了一块荒地,在那儿盖了几间茅屋。

茅屋挺简陋,屋内也没多少摆设,但是杜甫很高兴,因为他过了多年东奔西走的穷困生活,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浣花溪有三丈多宽,长年流水,春夏季节还可以划船。

溪边长着许多树木和一丛丛翠竹,树丛中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风景十分优美。

杜甫喜欢这里,写了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诗。

  八月的一天傍晚,天边忽然出现了几片乌云,乌云渐渐扩大,不久遮住了半个天空,接着刮起一阵阵狂风。

杜甫茅屋上的草被风吹得四散飞开,有的给吹到树上挂着,有的落到浣花溪里去了。

风刚停,瓢泼似的大雨又落下来,直到天黑也没住。

茅屋滴滴答答地到处漏雨,床上的被子也淋湿了。

杜甫躺在床上,觉得被子冷得像铁似的,他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受苦的老百姓,心中充满悲愤,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他在诗中沉痛地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怎么才能得到成千上万间大屋子,全都遮盖住天底下的穷人,使他们不怕风雨的侵袭而欢欢喜喜的呢

什么时候如果我眼前耸立起这样的屋子,即使我的住房破了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几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拆篱笆  过了一段时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更困难了。

他只能在五月里,带领家人离开草堂,坐船沿长江东下。

到了夔州,杜甫得到朋友的帮助,筑了一所草堂住了下来。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就果实累累。

有一天中午,杜甫听见有人轻声打枣,就推开屋门去看。

树下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手里拿着竹竿,惊慌地看着他。

  杜甫见她骨瘦如柴,衣衫破烂,心里就明白了,忙安慰老妇人说:  “尽管打吧,这树上的枣多。

”  “谢谢大人了。

”老妇人感动地说。

  老妇人又打了一会儿枣,就住了手。

杜甫关心地说:  “坐下歇一会儿吧,你的家在哪里

”  “就在西边不远。

”  “家中还有什么人呢

”  “儿子去打仗战死了,老伴病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家里实在没吃的了。

要不,我哪会到你家来打枣呢

”老妇人说完,忍不住哭起来。

  杜甫只能同情地叹了一口气。

老妇人临走的时候,再三地对杜甫表示感谢。

  “以后只管放心来吧。

”杜甫叮嘱说。

  不久,为了照看田里的庄稼,杜甫临时住在东屯,把草堂借给了一位朋友。

没过几天,他就听说那个朋友用篱笆围住了草堂。

杜甫马上想起了那位老妇人,又是送信,又是送诗给朋友,告诉他拆了篱笆,好让那老妇人来打枣。

朋友被杜甫的一片真情打动了,马上拆了篱笆。

  几年以后,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他只好四处飘泊,甚至还坐船在江上飘流。

这不安定的生活,加重了他的病情。

到了公元770年的冬天,伟大的诗人杜甫就病死在船上。

  杜甫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作了大量诗歌。

他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诗人、民族英雄都从杜甫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和力量。

所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内,就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题词。

这是对诗人杜甫恰如其分的评价。

求一本书的名字,关于古代奇闻异事的

《子不语》

跪求

(人与动物的奇闻异事))的作文

兔子,我的朋友 我这个人呢,是不太喜欢比较大的动物,要说小动物,那就要数小白兔。

那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

有一次,我恳求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参观。

那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兔子。

它们有着五颜六色的皮毛:有些是白的,有些是黑的……它们啊,真是让人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我想:我能去买一只兔子回家养养那该多好啊

第二天,我在路上看见有人在卖兔子,我就说:妈妈,我也想买兔子

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只兔子,我见了真是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抱着它。

它一见我,就好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拔腿就往床底下跑,不过也没什么,刚开始就是这样的。

后来慢慢地就熟悉了,我喂它吃东西前,我对妈妈说:妈妈,你胡萝卜买了吗

买了,买了。

妈妈不耐烦地回答道。

我就把它最喜欢的胡萝卜给它吃,它居然不吃,你说它的脾气怪不怪。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是等我不在的时候才吃,我在的时候它就假装不吃。

它的脾气不光是怪,而且还很乖。

我越来越喜爱它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