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花鼓戏的句子

描写花鼓戏的句子

时间:2014-07-19 17:36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天门花鼓戏的唱腔,按行当的不同和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及音色、习惯使用音区、音域的不同,同一声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

写一段描写看花鼓戏的情景

据说邻村的一老汉满八十,摆了几十桌酒席,还请来了戏班子的唱花鼓。

村民们早早的就收拾了田地里的活计,吃过晚饭,洗过澡,各人拿着手电在村口聚集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夜里的路走起来总比平常要快些,老人说那是“鬼扯脚”,读过点书的人却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道是什么热胀冷缩,夜晚气温偏低点,路程就缩了。

我分不出个是非,只知道间在大人中间一路有说有笑,一下工夫毫不费劲的便赶到了戏场。

屁大的观众坪里早坐满了人,熙熙攘攘的,紧密得很。

我们没得坐,自然只能往后面站着。

到了晚上能赶四五里夜路去看戏的人,大多是单身汉,因为穷,娶不到老婆,看见个娘们便浑身痒痒,几十年来未碰过女人,便是不小心挨到了一下胸部和屁股什么的也惊喜之极,回味无穷,还免不了要向同伙眩耀一番,加油添酱的说来,仿若是那么些婆姨抵挡不了他的魅力,自愿一般。

这也算是他们热衷看戏的又一个原因,一到戏场眼睛便四处瞟游,看有什么可人儿没有,乘机向她们挤去,拣点便宜。

此事也是闹过笑话的,说是某人紧贴于一个女人背后站着,人山人海,大约是感觉了什么,心猿意马起来,身体的血液就向一个部位涌去,害得那婆娘回手一拍骂道;“你这骚家伙,拿着个电筒吵什么

”至今流传甚广,常作笑柄。

所谓花鼓戏,明初于陕北一带颇为盛行,历经久远,分了派系。

一支入湘,雅称“湘剧”,所用乐器很简便,无非鼓、锁呐、二胡、锣,等等三五件。

所唱内容也就是古典评书、章回小说、神仙故事。

腔法与粤剧想反,不走低沉悲凄之道,抑扬顿挫,高亢昂扬,依锣鼓之花而唱,也别来味道。

唱的内容是要有考究的,须三思而定,不可乱点剧名。

前些年吧,一李姓村旗鼓声张的唱了一曲《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仁宗年间一刘、李二妃之间的事。

刘氏奸诈,产下一女,便设计将李妃之子换了过来,再以狸猫代之。

褒贬自明,惹恼了刘姓村,结果大打出手,重伤了数十人。

幼时,我于评书兴趣斐然,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五虎将》、《粉妆楼》等等百看不厌,于花鼓内容也总能说出个典故来。

这便是大学问,村民们看到不懂处,自要寻来问我,有了满足感,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的原因。

对于唱功,我是不懂的。

朦胧之间也侧重于女戏子,隐约记得有一个饰樊梨花的戏子长得好看,便上了心,并大言说过等我长大了要娶她做老婆。

后来遇遇,我玩笑着说了出来、其时她为人母已久,相对莞尔。

至今回忆,也颇有感想。

近年来,村民们富裕了,我也常回家看看,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影碟机,想看就看,戏班子也早就没了生计。

我每到一户串门儿,往日的单身汉也大都娶了老婆,放上一段花鼓调子,劝几杯烧酒,回忆旧时看戏的情景,往往满堂豪笑。

花鼓戏是我最初接触古典通俗文学的窗口,便是今日见识比那时要广些,新鲜物事也看到过,仍然只有这种最为乡土,最为亲切的民间艺术萦怀不忘。

形容湖南花鼓戏唱得好的句子

庆春泽·与善歌者·般涉调(北宋)张先 艳色不须妆样。

风韵好天真,画毫难上。

花影滟金尊,酒泉生浪。

镇欲留春,傍花为春唱。

银塘玉字空旷。

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

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

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

描写花鼓戏的文章有?

家乡的花鼓戏没有黄梅戏的动听,没有越剧的婉转,没有秦腔的高吭,更没有京剧的大气,他以他最朴素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世上的大喜大悲,大善大恶。

  我怀念看草台花鼓戏戏的气氛,我喜欢家乡花鼓戏的唱腔,家乡的花鼓戏愿你永恒.

摘抄:求关于花鼓戏文化知识的文章,600字以上。

差不多就可以了。

跪求。

没有其它的什么要求。

盛行于商县、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洛南,流行于安康、汉中和关中东部地区。

据花鼓艺人刘全兴、赵老二等人口述,清光绪三年(1877)湖北郧阳遭水灾,大批灾民从丹凤竹林关和山阳漫川关进入商洛地区,遂将郧阳地区流行的花鼓戏带入商洛。

最初由移民演唱,后来当地人也学唱起来,并采用了当地的方言和语音,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形成了商洛花鼓戏。

其班社演出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丹凤竹林关冯善亮的职业花鼓班,先后传了六辈艺人,祖传师傅为刘三女。

演出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主要剧目有《送香茶》、《回河南》、《接干妹》、《劝姑》、《白扇记》、《回妹》、《王小拜年》、《媳妇娃看家》、《山里娃》、《挑女婿》、《老两口赶庙会》等。

清代末年至中华民国二十年左右,花鼓戏出现了昌盛局面,班社四处涌现,艺人成批增加,其班社有:丹凤县的竹林关班,商县的东乡班、西乡班、板桥班、三十里铺班,镇安的太白庙三圣班、云盖寺安乐班、云镇峰岩艾老四班,柞水县的沙沟班、大石沟班,山阳县的杨老四班等。

艺人有:冯善亮、刘兴全、毕占成、雷玉琴、杨三来、冀三娃、能喜娃、王飞厚、朱朝安、谭云铎、胡京武、李吉庆等。

剧目亦不断丰富,创造出了“吃面”等表演绝技。

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不同,还逐渐形成了商丹(商县、丹凤)路和镇柞(镇安、柞水)路的差别。

商丹路花鼓,以关中语系为主,杂以当地土语,曲调流畅、优美、柔和、婉转,又被称为北路花鼓;镇柞路花鼓,以鄂西北语系(称下河语)为主,掺用本地土语,曲调高亢、宏亮、欢快,被称为南路花鼓。

商洛花鼓由三种曲调,三种剧目构成:(一)花鼓子,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

代表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二)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

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

代表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反映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

代表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蝉》、《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

商洛花鼓有“小花鼓”与“大花鼓”之分。

小花鼓,多为一男一女对唱对跳,或以说“干嘴”为主,由男角逗引、提问,女角用唱、白答对;或二人边跳边唱,相互问答,表演一段小故事下场,称之为“一堂”。

大花鼓,脚色较多,跳法复杂,唱调多为“筒子调”,以筒子胡琴伴奏,配以马锣、铙钹和鼓板。

所唱曲调,因脚色而异,主要有[老生调]、[小生调]、[板半]、[半板]、[阴调]等。

商洛花鼓演出极为方便、简易,院落、堂屋铺上一张苇席,即可开演,场头、地头亦可以随地跳唱。

无布景、无桌椅,全靠演员虚拟动作表演。

有的化妆演出,也有不化妆演出的,即使化妆也都十分简单,一般男角头戴草圈帽,腰系围带,脸上涂块白豆腐干,手拿长杆烟锅或折扇;女角头上包一花色帕子,插一朵绸或纸花,穿上时兴服装,围上印花裙子,手拿一把花折扇、一条花手帕或一顶小伞,即可登场演出。

表演身段以跳扭为主,其名目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麻雀跳、双蹬跳、倒身跳、单腿跳、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88”)跳等。

跳法虽然很多,但跳扭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随剧情和人物情绪自由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在挖掘抢救遗产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革新,使商洛花鼓跃入陕西大剧种行列,改变了以往“淫词俗调”、“不登大雅之堂”的局面。

1953年,商洛专区剧团首次改革排演出传统剧目《夫妻观灯》,并于1956年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演出,获剧本改编和演出一等奖。

后又相继整理演出了花鼓传统戏《回河南》、《西楼会》、《桑园会》等。

1958年商洛专区剧团创作演出了《种核桃》、《龙风山》等现代剧。

1964年以来,镇安县剧团亦先后创作排演出新戏《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牧童与小姐》等。

商洛地区剧团改编演出了大型剧目《屠夫状元》,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六斤县长》,引起了全国戏剧界的关注。

同时,培养出了一批艺术骨干,演员有王贞、陈清林、费庆民、冀福记、田井制、王帮印、陈叔敏、胡小琴、陶文霞、卢军丹、张肖等;导演有刘福堂、徐小强、傅天民等;音乐设计有辛庆善、刘浩智、刘文华、冯宁等;舞美设计有李志贤、李小兵、全俊文等。

难忘家乡花鼓戏阅读答案。

许世一写的。

帮帮忙啊。

亲们

李谷一 -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 生肖:猴 星座:天蝎座 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1961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

原来唱花鼓戏的李谷一改学西洋发声法。

1980年以一首《乡恋》红遍大江南北,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手。

她唱过近百首歌曲,尤以《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难忘今宵》等最具传唱性。

1961年至1974年,逐步成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十四年里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其中主演《补锅》一剧,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拍成电影,从此知名。

曾受到、周恩来等当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4年至1984年,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

在交响乐《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中承担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后,即参加了《春天》等影片的拍摄工作。

此后,进入演唱艺术的新盛时代,先后在国内各省市和国外完成了近两千场次的演出任务。

参加历年的重大政治和节日演出活动。

参加了中央台和许多省市台的各种电视、广播节目播出。

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片配唱。

共计演唱创作歌曲、电影电视歌曲三百余首。

经演唱的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成名,如《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知音》、《乡恋》、《迎宾曲》、《绒花》等等,这些歌曲多次在全国性歌曲评比中获奖,并获第三界电影“百花奖”特设的“最佳演唱奖”。

录制的个人专辑磁带十余版和唱片多张,销量曾居国内榜首。

1981年至1982年,两次与美国纽约交响乐指挥家戴维.吉尔伯合作,演唱交响乐组曲,其中演唱的中国的《三江组曲》获文化部二等奖。

评论界认为,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开创了一代歌风。

1982年,从中央乐团抽调出来,着手创建中国轻音乐团的筹备工作。

1984年至1985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者之歌》的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获表演一等奖。

1986年中国轻音乐团正式成立,担任团长。

在中国轻音乐团十多年中,筹划演出了几套轻音乐曲目,为我国音乐园地增添新的品种,在国内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且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乃至全国著名的歌手和演奏员。

同时,带领全团从北京到全国五十多个省,地区演出千多场,并且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例如,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演出,为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演出等。

受到文化部和地方政府、部队的多次表彰。

在此期间,其演唱艺术再创高峰,《难忘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刘海砍樵》等,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为我国声乐艺术拓展了新路。

1989年获广电部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新曲目优秀奖”。

曾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

1993年,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和播出了艺术专题片《缘分---我说李谷一》,概括了其艰辛探索的艺术生涯。

1996年,调入东方歌舞团,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副团长。

除完成繁忙的党务工作和业务领导工作外,还积极完成了中央部委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京九铁路慰问演出团”、“香港回归晚会”、“澳门回归晚会”、“祖国颂”、“七.一晚会”、“南昆铁路文化列车”以及东方歌舞团演出任务共计二百多场。

几年中,多次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曾以中国艺术家身份,十几次出访美国、法国、荷兰、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演出,深受欢迎和好评。

1978年受到美国总统卡特的接见。

1985年在法国巴黎和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歌唱家在这些国家举办的独唱音乐会。

曾多次担任日本、德国、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流行乐坛的大赛和国内中央电视台、文化部等政府以及民间举办的各类音乐比赛的评选工作。

1988年,被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人名录》。

1996年,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的金奖。

1999年,获CCTV-M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美国MTV电视台)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7月毕业中央党校导师制研究生班。

最近调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指导。

近年来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发表过有关演唱艺术及声乐技艺的论述文章。

聘为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湖南省女子大学名誉校长等。

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是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妇女基金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自1982年起至今,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

花鼓戏的表演场面是什么样子的该怎么写作文

“开运动会了,你参加了吗?”这种问题在校园里互相传播,也传到了我的耳朵。

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在同学们中间波动着,盼呀盼呀,终于盼到运动会开幕的那一天。

清晨,我们早早穿戴整齐等候在教室里,像一群即将起飞歌唱的百灵。

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一窝蜂似地涌出教室,快速排好队伍,手拉手来到操场上…… 开始游行了,我们精神抖擞,大幅度摆动手臂,迈着轻快地步伐,队伍像一条长龙般往广场游去。

到了广场后,我看到有些班级拿着塑料鲜花,有些班级举着五星红旗,有些班级则提着羽毛球拍……场面热闹非凡。

过了几分钟,班级方阵有点骚动,我们的班主任急忙引导我们原地踏步,等到老师喊“走”,我们即摆开架势,开始游行了。

铜管乐队的音乐响彻天空,在乐队走过的路上,跳动着许多音符,哦,它们也在为运动会出一份力呀!我们喊着响亮的口号,感觉非常自豪,声音汇成宏大的音浪,显示我们是多么温馨的集体呀!…… 来到运动场,一条条红色熟悉的跑道又映入我的眼帘,我迈开大步,踩着白线,庄重地走到跑道上,经过主席台前,我们再次喊起了整齐的口号,这口号声掩盖了播音员的介绍…… 运动会开始了,运动员们摩拳擦掌,奋力拼搏。

尽管我没能如愿站到起跑线上,但是我用自己的掌声、微笑为运动员加油鼓劲,也为着班级的荣誉而尽自己的心…… 可以自己想想啊……1939

了解宁乡文化传统花鼓戏以作文形势写文三年级

是哪个戏种的传统剧目有四百多个

又是哪个戏种是源出于民歌

它,就是花鼓戏,一个有着无限魅力的戏种。

要怎么介绍花鼓戏呢

还是从《刘海砍樵》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剧说起吧

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

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

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

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修炼多年的狐狸精,自取名刘秀英,她把炼成的宝珠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

她非常敬佩刘海,就执意要嫁给刘海,刘海几番推辞后,也答应了。

母亲自然高兴,答应了。

于是打算在鸡鹅巷办婚事。

有一个十罗汉也在暗中修炼,他想得到刘秀英的宝珠,这样他就能即刻成仙升天。

他不禁起了歹心,于是抢走了宝珠。

无奈之下,刘秀英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

刘海听了,马上和刘秀英的姐妹去抢回了宝珠,从此,它们过上了幸福安详的生活。

传说归传说,但事实是,因为这个经典名剧,花鼓戏已随之传遍了湖南的各个角落。

传统花鼓戏有许多经典名剧,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衰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因为有“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有《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另外,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

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花鼓戏流传至今,作为湖南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哼名剧中的一些片段。

当人们哼起这些调时,心里自然会涌上一股暖流,因为它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

在民间,每逢过年或喜庆日,那些民间艺术团的艺人不需要舞台,不需要幕布,只需锣鼓和唢呐为其伴奏,唱个几天几夜也毫不疲倦。

只要能获得观众的掌声,他们就无怨无悔。

在正式的舞台上,那些艺人们往往身着华丽的服装,戴着漂亮的装饰,他们的服装打扮虽与民间艺人有所区别,可是唱腔却是一模一样,都是那么让人陶醉,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记一记,学一学。

花鼓戏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地令人着迷和向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