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美孔子的句子
万能议论素材精1:山的沉稳水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
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
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4:选择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
”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善哉
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5、幽默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6:源泉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
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7:诚信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8:寻觅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
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以下哪些语句是用来形容孔子的
1、大学之道,在明明民,在止于至善。
《大--大学的目的,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
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
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
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
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
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
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
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
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
。
。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
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
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
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关于孔子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关于孔子的诗句有哪些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仅8字却从空间间两个方面,子道德的至崇说得无以复加。
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事先师德配天地道贯古今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赞美孔子的句子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2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赞美孔子的句子有哪些
1)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运残,德至时否。
楚国,秦封益侈。
墙仞迫厄,崎岖阙里。
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
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3)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4)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5)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6)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代行位尊。
苟或乖 戾,身穷道存。
於昭鲁邑,栖迟孔门。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7)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8)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9)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10)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1) 桓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12)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13)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商,此物谁能珍。
求赞美孔子的话,作文用。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还有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赞美孔子的作文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谋生。
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出身曲阜望族,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矗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跟,进一步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多亏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早早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对于知识,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
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对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人来说,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
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
有一些历史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
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
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
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
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
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加上孔子自身贫困,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
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
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
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
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
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
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
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象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