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重庆的热 作文
重庆的夏天是一支锅沸腾的声西瓜被劈声音,还有长江翻滚的声音的交响乐。
炎热的夏日,重庆人必须干的一件事儿,便是吃火锅。
燥热的大堂里,人声鼎沸,空气里漂浮着人们的汗味儿、火锅的麻辣味儿和猜拳的声音。
一口大铁锅里,面上浮着无数的花椒、辣椒和零星的几块姜片,锅里往往还放着一块拳头大小的牛油。
锅下的火苗在嗞嗞地舔着大铁锅,将牛油在锅里慢慢地融化,锅里的汤底也开始吐出气泡,终于翻腾起来。
这时红油里的姜片、辣椒、花椒,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菜也端上来了,白的鸭肠、黑的木耳、红的火腿片......看得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夹起一条鸭肠,放进锅里一烫,在香油碟里拌一拌,夹着几颗蒜泥放进嘴里一咬。
随着一声脆响,麻、辣、鲜香四种味道同时在味蕾上绽开。
那味儿简直妙不可言!麻,麻得你嘴唇失去了知觉;辣,辣得你直吐舌头;鲜,鲜得你大呼过瘾;香,香得你在火锅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吃完了火锅,重庆人必干的一件事就是跑到江边游泳。
男人们赤条条兴冲冲地一头扎进了江里,畅游了起来,小孩子们坐在轮胎上嬉闹玩耍,女人们则站在岸边的岩石扎堆聊着家常。
长江翻滚着夹着黄沙扑打过来,一个浪头便把人冲出老远,小孩们兴奋地惊叫着,大人们则笑着指指点点,一派祥和幸福的样子。
游完了泳,回家一边大口啃着西瓜,一边看着电视。
多汁的西瓜水顺着嘴角流了下来,人们满不在乎地在衣服上擦擦,关了电视,倒头在床上便睡。
梦乡里,满是火锅沸腾的声音、西瓜被劈开的声音,长江翻滚的声音组成的交响乐。
描写重庆的唯美句子
山城夜景,益于起伏的地势和而上的重重。
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
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
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别,有似不夜之天。
初夜时分,以繁华区灯饰群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构成一片高低井然、错落有致、曲直相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
车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海之中,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欢笑、笙歌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
更兼两江波澄银树,浪卷金花,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境各异,如梦如幻,如诗如歌,堪足撩人耳目,动人心旌。
重庆的夜景是公认的比上海和香港还要漂亮的地方,你可以登高俯瞰两江风景,也可以游江观夜景。
重庆著名的一棵树观景台,于02年新建一观景楼,门票15,观景台有一大的停车场,你可以自行开车前往,夜空中的重庆,俯瞰江中点点灯光,犹如闪烁的星星掉多在水里,亦真亦幻。
你也可以乘坐重庆著名的满江红游船,环游重庆市区,别有一番风味。
形容重庆天热打油诗
“围着火炉吃西瓜”是上句,不是下句。
这里应该补充上句:“早穿棉衣午穿纱”。
合起来是: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说的是新疆地区的气候温度变化很大,同一天早上很冷(要穿棉衣),到中午就变得很热(要穿纱)。
吃西瓜应该是较热的天气,可是在新疆,吃西瓜要围着火炉。
在这里有些夸大,是形容气温变化大的意思。
怎么写对于重庆的热,且不带热字
直白叙述型:不宜出门的时间从12:00-14:00扩大到了11:00-16:30.最喜欢的东西是冰,家里最离不开的是空调,而却是24小时“在岗”。
学校放了高温假,上班的有高温补贴。
文学型:蒸桑拿,是最贴近于重庆夏季的一个形容词。
不像北方,阳光再怎样强烈,阴凉处总能给你一丝凉爽。
而在重庆,你好像随时随地处于一个高于你体温的热水袋中,如影随行。
风,只是热水袋中水的流动而已,带不走你身上一丝汗水。
汗,从来不是降温的东西,它只是热水袋一个不竭的源泉。
夜晚,其实没什么差别。
(对不起,再写下去,我都怀疑我自己是怎么在重庆生活下来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