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唯一的句子
形容唯一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这是我唯一走出大山的机会了,高考我一定要考好。
翘首以盼
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
“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①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
“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
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三、 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 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关于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的名人事例五则
宋代三苏洵、苏轼、苏辙写策论(即古代政论),文横捭阖,机锋雄辩是因为他们长年潜心读书、精通六经及诸子百家著作的结果。
王安石“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六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家夫女工,无所不问”,所以他的文章才能传诸后世。
梁启超11岁考中秀才,16岁已饱读经、史、子、集,颇知训诂词章之学,一举中的,成为举人,后又师从康有为,博览中外名著,成为维新志士,舆论界的“骄子”,一生著述在1400万字以上,“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
至于鲁迅、郭沫若涉猎之广、博学多才,更是人所共知。
英国著名哲人培根说得好:“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评论工作者就需要通过广博的阅读,像蜜蜂采百花那样酿蜜,那样吸取知识,使自己充实、敏捷、精确、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
他在图书馆习惯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坐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
当然,中学生习作所要求的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精读,撷取有价值的材料。
有些佳作,不仅语言好,内容好,材料也很丰富,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
阅读时应精细、精心,反复咀嚼,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摘录备学备用的材料。
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以十分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语文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摘录的价值。
有的可直接摘录,如: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畔语》,全句是“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相传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唐朝范阳人。
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近代学者梁启超等等都在读书积累方面下过大功夫。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数干张卡片。
希望采纳
状语可以做表语吗
表语可以做宾语吗
状语可以做宾语吗
能不能举点例子
英语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足语,表语。
这些成分各有各的作用,是不可以混淆的。
除了表语。
其他成分,现代汉语也有。
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
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
当然,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充当,称之为宾语从句,所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有一个宾语.英语的及物动词后必须有宾语。
宾语一般放及物动词之后,它和及物动词一起说明主语做什么。
说明,除及物动词有宾语之外,英语介词后面也要有宾语。
另外,某些形容词如worth,careful等后也可有宾语。
宾语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分。
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这两个宾语统称为双宾语。
My parents bought me a computer.我父母给我买了一台电脑。
(me是间接宾语,computer是直接宾语)She is playing the piano now.她正在弹钢琴。
(名词作宾语)We all like him.(代词作宾语)Give me four.(数词作宾语)We all like to go to school.(不定式to go to school作like的宾语。
school作to的宾 语)We all like swimming.(动名词作宾语)I think he is right.(宾语从句作宾语)He asked me what I was thinking about at that moment. (me作asked的宾语,[he asked me] 由what疑问代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作宾语)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形容词worth可有宾语)补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宾语是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后边,用来回答“谁
”或“什么
”例如“我找厂长”的“厂长”,“他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接受批评”的“批评”,“他说他不知道”的“他不知道”。
有时候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如“教我们化学”的“我们”和“化学”。
表语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连系动词(be, become, appear, seem,look,sound,feel,get,smell等词)之后。
一. 名词作表语Africa is a big continent.非洲是个大洲。
That remains is a puzzle to me.这对我还是个难题。
二. 代词作表语What’s your fax number?你的传真号是多少
Who's your best friend?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三. 形容词作表语 I f eel much better today.我今天感觉好多了。
四. 数词作表语She was the first to learn about it.她是第一个知道的人。
五. 不定式或ing形式作表语Her job is selling computers.她的工作是销售电脑。
Our next step was to get raw materials ready我们下一步是把原料准备好。
六. 介词短语作表语The patient is out of danger.病人脱险了。
I don’t feel at ease.我感到不自在。
七. 副词作表语The sun is up.太阳升起来了。
I must be off now.现在我得走了。
八. 从句作表语This is what he said.这就是他所说的话。
不定式作表语作表语的不定式短语通常是说明主语的内容,这时主语通常是如下名词: I hope, idea, job, plan, wish, aim, purpose, thing, businessThe purpose of new technologies is to make life easier, not to make it more difficult.新技术的目的是使生活更便利,而不是更繁琐。
Her wish is to become a singer.她的愿望是当一名歌手。
Our plan is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weeks.我们的计划就是在两星期内完成这项工作。
表语从句在句子中起表语作用的从句叫做表语从句。
表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主语从句的引导词相同。
What the police want to know is when you entered the room.警察想知道的是你什么时候进的房间。
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funds.困难是我们缺乏资金。
This is what we should do.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That's why I want you to work there.那就是我要你在那儿工作的原因。
His first question was whether Mr. Smith had arrived yet.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史密斯先生到了没有。
as if, as though, because也可用来引导表语从句。
She seems as if she had done a great thing.她看起来好像做了一件大事。
It is because you eat too much.那是因为你吃得太多了。
ing形式作表语ing形式作表语表示泛指意义的动作,不定式作表语表示一次性的动作。
My hobby is growing flowers.我的爱好是种花。
My favourite sport is playing tennis.我喜爱的运动是打网球。
比较:What I am going to do is to play tennis this afternoon.我今天下午要做的事是打网球。
ing形式作表语:注意事项在句型主 + 系 + 表中,若主语和表语都是非谓语形式时,主语和表语要取得一致。
如:主语是ing形式表语也应是ing形式,主语是不定式时表语也应是不定式。
Seeing is believing. 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
(误) Seeing is to believe.ing形式作定语ing形式可以作名词的前置定语,ing形式短语作后置定语。
ing形式作前置定语a swimming poola teaching method ing形式短语作后置定语Do you know the man standing at the entrance?你认识站在入口处的那个人吗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boating on the lake.湖上有许多正在划船的人。
虚拟语气:表语从句主语是idea, notion, proposal, suggestion, request等名词时,作表语从句的动词为原形动词或should+原形动词。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go and help him.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去帮助他。
Our only request is that this should be settled as soon as possible.我们唯一的请求就是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定语定语用来限定、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汉语中常用‘……的’表示。
英语中的定语充当定语的有:主要由形容词担任。
此外,名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和定语从句等都可用作定语。
形容词作定语: The little boy needs a blue pen.(little修饰名词boy;blue修饰名词pen.)\\\/小男孩需要一支蓝色的钢笔。
Tom is a handsome boy.\\\/Tom是个英俊的男孩。
There is a good boy.\\\/有个乖男孩。
数词作定语相当于形容词:Two boys need two pens.\\\/两个男孩需要两支钢笔。
The two boys are students.\\\/这两个男孩是学生。
There are two boys in the room.\\\/房间里有两个男孩。
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作定语:His boy needs Tom's pen.\\\/他的男孩需要Tom的钢笔。
His name is Tom.\\\/他的名字是汤姆。
There are two boys of Tom's there.\\\/那儿有Tom家的两个男孩。
介词短语作定语:The boy in the classroom needs a pen of yours.\\\/教室里的男孩需要你的一支钢笔。
The boy in blue is Tom.\\\/穿蓝色衣服的孩子是汤姆。
There are two boys of 9,and three of 10.\\\/有两个9岁的,三个10岁的男孩。
名词作定语: The boy needs a ball pen.\\\/男孩需要一支圆珠笔。
It is a ball pen.\\\/这是一支圆珠笔。
There is only one ball pen in the pencil box.\\\/这铅笔盒里只有一支圆珠笔。
副词作定语:The boy there needs a pen.\\\/那儿的男孩需要一支钢笔。
The best boy here is Tom.\\\/这里最棒的男孩是Tom。
不定式作定语:The boy to write this letter needs a pen.\\\/写这封信的男孩需要一支钢笔。
The boy to write this letter is Tom.\\\/将要写这封信的男孩是汤姆。
There is nothing to do today.\\\/今天没有事要做。
分词(短语)作定语:The smiling boy needs a pen bought by his mother.\\\/那个微笑的男孩需要一支他妈妈买的钢笔。
The pen bought by her is made in China.\\\/她买的笔是中国产的。
There are five boys left.\\\/有五个留下的男孩。
定语从句:The boy who is reading needs the pen which you bought yesterday.\\\/那个在阅读的男孩需要你昨天买的钢笔。
The boy you will know is Tom.\\\/你将认识的男孩叫汤姆。
There are five boys who will play the game.\\\/参加游戏的男孩有五个。
定语的位置一般有两种:用在所修饰词之前的叫前置定语,用在所修饰词之后的叫后置定语。
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之前,作前置定语。
短语和从句作定语时则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作后置定语。
1)定语前置在英语里,一般定语前置时的次序为:限定词,形容词、分词、动名词和名词性定语。
但当几个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短语之前,我们要注意其次序。
其形容词遵循的词序为:限观形龄色国材,指:限定词(一般指数量);外观(美丽等);形状(大小,高矮,肥瘦);年龄;颜色;国籍;材料;用途。
如:1限定词 2 外观 3形状 4年龄 5颜色 6国籍 7材料 8用途A famous American university.An interesting little red French oil painting.A new plastic bucket.A purple velvet curtainsAn elegant German clock另外,有些形容词也有特殊的次序:1) 描述身体特征的形容词先于表示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形容词例如:a small lovely girl , a long patient queue , a pale anxious patient ;2) 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放在表示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形容词之后例如:a kindly black teacher ,an inquisitive brown dog ;3) little ,old 和young 有时可以作为名词短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直接放在名词之前,例如:a lovely little girl4) 表示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可以放在old young 之前,也可放在old young 之后,例如:a young ambitious man (强调年龄) ,an ambitious young man(强调雄心勃勃) 。
当然,三个以上形容词连用作定语,就显得累赘,因此上面所说的情况一般较少出现.2)定语后置(1)短语作定语一般后置It was a conference fruitful of results. 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会议。
He gave me a basket full of eggs. 他给我一个装满鸡蛋的篮子。
English is a language easy to learn but difficult to master. 英语是一门容易学但是难精通的语言。
The boys hardest to teach are all in his class.最难教的男生都在他的班里了。
(2)修饰some,any,no,every等词构成的不定代词的定语都后置Let’s go somewhere quiet. 咱们去找个安静一点的地方吧。
There is no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 今天报纸上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Do you have anything more to say?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3)副词作定语The people here are very friendly. 这里的人很友好。
They lived in the room above.他们住在楼上的房间。
(4)动词、名词转化而来的以-able,-ible 结尾的形容词作定语He is a person dependable. 他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This is the only transportation means available. 这是唯一可行的交通工具。
(5)起强调用的单个分词Everybody involved should stay here.The college mentioned.(6)特殊词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imporpant.3. 定语从句英语里有大量的定语从句,而汉语里却没有定语从句的说法。
英语中定语从句中甚至还可能包含定语从句,即多重定语从句。
如: A healthy diet includes enough but not too many kinds of foods that provide the body with the nutrients that it needs to function properly. (健康的饮食包括的食物应该充足但又不过多。
这些食物提供身体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1)英语的复合句中,分句以其主句为基干,通过连接手段,一层一层地展开,就好像一棵树的树干上长出大枝子,大枝子上再长出小枝子。
汉语的分句则更多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出现,依次展开。
如: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科学得到了解放。
”这句话,译成英语便成了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hich was) born of arduous struggles (which were) wa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w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our great leader and teacher Chairman Mao , our people , and science as well , won emancipation.(王良兰,2003)2)英语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在汉语里一般由另一个小句来表达。
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前应加逗号,并且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导词只能用which,不能用that。
例如:She asked for his help which he gladly gave. 她要求他帮忙,他愉快地帮助了她。
再如: It was a century during which the country suffered continuously from wars.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这期间这个国家不断遭受战乱之苦。
英语状语英语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叫状语(adverbial)。
状语的功用:状语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
状语一般由副词、介词短语、分词和分词短语、不定式或相当于副词的词或短语来担当。
其位置一般放在句末,但也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1.副词一般在句子中做状语.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他英语说得非常好.He is playing under the tree.中的under the tree(地点状语)2. 不定式在句子中可以作目的状语。
I come specially to see you.我专门来看你.3.介词短语Ten years ago, She began to live in Dalian.The boy was praised for his bravery.4.从句作状语When she was 12 years old, she began to live in Dalian.If I am not busy tomorrow, I will play football with you.5.分词作状语Having had a quarrel with his wife, he left home in a bad temper。
Inhibited in one direction, it now seems that the Mississippi is about to take another.一、时间状语从句要点: 时间状语从句,由以下连词引导:when while as after before as soon as since till \\\/until by the time 在时间状语从句中,要注意时态一致。
一般情况下主句是将来时的时候,从句要用一般现在时。
1.when当******的时候Mozart started writing music when he was four years old.(当)莫扎特4岁的时候,开始写音乐作品。
2.while当。
。
。
时He visited a lot of places while he was traveling.他在旅途中参观了许多地方。
3.as在。
。
。
的同时;一边。
。
。
一边。
。
。
He smiled as he stood up他一边站起来一边笑着。
4.after在。
。
。
之后He left the classroom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the other day.前几天做完作业之后回的家。
5.before 在。
。
。
之前Mr. Brown had worked in a bank for a year before he came here.布朗先生来这之前已经在一家银行里工作一年了。
6.as soon as 一。
。
。
就。
。
。
We began to work as soon as we got there我们一到那就开始工作。
I will write to you as soon as I get home.我一到家就给你写信。
7.since 自。
。
。
以来 到现在表示自过去的一个起点时间到目前(说话时间)为止的一段持续时间。
主句一般用现在完成时,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Mr Green has taught in that school since he came to China three years ago.自格林先生来中国以来,他就在这所学校教书。
(还可以用作介词,本句从句还可以用短语:since three years ago(自三年前以来)表示。
)8 till \\\/until都可以作连词,连接时间状语,也可以作介词,与其它词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They walked till \\\/until it was dark.他们一直走到天黑。
Xiao Ming didn’t leave home till \\\/ until his father came back.小明直到他爸爸回来才离开家。
9. by the time 到。
。
。
为止 (所在句子的主句应用现在或过去完成时)By the time he gets there , his father has already gone.他到家的时候,他爸爸已经走了。
By the time I got to school, the class had already began.我到校时,已经开始上课了。
一 地点状语从句 (adverbial clause of place)地点状语从句一般由连接副词where, wherever等引导,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句型,要点: 由连词where和复合关系词wherever (=no matter where )引导例如句型1:Where+地点从句,(there)+主句。
【注意】此句型通常译成“哪里……哪里就……”;主句在从句后面时,there可用可不用;如果主句在从句的前面时,一般都不用there。
例如:Where there is no rain, farming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在没有雨水的地方,耕作是困难的,或根本不可能的。
They were good persons. Where they went, there they were warmly welcomed. 他们都是好人。
因此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
You should have put the book where you found it. 你本来应该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
Whe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es, there the people are liberated.哪里有了中国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句型2:Anywhere\\\/ wherever+地点从句,+主句。
【注意】anywhere本身是个副词,但是,常可以引导从句,相当于连词,意思相似于wherever, anywhere引导的从句可位于主句之前,也可以位于主句之后。
而wherever本身就是个连词,表示“在何处,无论何处”。
例如:Wherever the sea is , you will find seamen.有海就有海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