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长枪的诗句
游龙一掷乾坤破,孤枪九连国境绝。
狠绝天下百世兵,冷凝来路万人坑
长枪一横花飘零,松风追月伴我行。
无双人间世如梦,倾奇万世永留名《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李贺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描写长枪的诗句有哪些
诗名:战天策(扬鞭策骏马 银枪映日红)(跃似云中蛟 潜如水底龙)(东都之狼 惟长枪立马)(守我河山 血染沙场 几度春秋年华)策马横枪 军临沙场迎风旌旗扬三更闻鼓促动四方河山万里平水土奔忙沉舟破釜断澜沧挥戟力拔山兮战昂扬乱云遮眼点碎月光饮血当关守我城若金汤一夜长梦归大唐临行北望 牧野千军苍茫唱行歌一曲伴画角清响叹斜阳 林栖雁 远山暮云长黯怀忘离殇战火热硝烟遮长空澈江水涸秋风瑟摇星河谁挽箭矢如流火飞吟啸影穿敌颌驾长车执金戈雷声掣生死陌故乡隔归心恻铁甲坚韧染霜色夜听龙吟破冰河三军策运帷幄战横槊夜阑珊箭锋铄穿云过逆袭破风沧月落龙牙皇气定军魄撼如雷啸如虎掠如火疆场拓英姿阔惊鸿若杯中烈酒且斟酌莫笑沙场独醉卧(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忆 樯橹飞灰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何处埋骨英雄坟(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念 归期莫问长枪独守大唐魂乱石崩沧浪 点江山 奠兴亡铁骑突荡 临阵力挽满月射天狼疾风狂 流光葬 灭戎羌御马横塘 夜阑细听孤风晚雨穿竹篁皓雪成霜 风云归壤血写丹心 裹革还故乡江山如画 惊雷裂苍穹残阳如霞血战八方苍露凝甲百战于野任驰骋风发御奔突进平天下逐鹿九原破坚阵叱咤谁又欲断魂刺寒鸦望穿天涯不向人间白发一念生死若蒹葭长河落日望故国泪下箭矢纷飞血如落花千秋峥嵘忆浮生若流沙不问苍天何处家忠魂血 汗青洒网易云音乐还有不少剑三的歌。
挺好听的。
描写古代长枪的使用方法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
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
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
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
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
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
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
」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康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
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
」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
」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
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
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